乾隆七年(1742年2月5日-1743年1月25日)11月5日,葡萄牙籍耶稣会士若瑟•门丹哈(José Montanha)、林德瑶(João de Seixas)和归玛诺(又译作孙玛诺,Manuel de Aquiar)神父乘“圣佩德罗”号和“圣保禄”号帆船抵达澳门。若瑟•门丹哈神父在澳门花了很大精力抄写成《耶稣会会士在亚洲》。新主教伊拉利奥•罗沙(Hilário de Santa Rosa)修士于同日抵达澳门,“大船在七里格以外老万山岛前逆风停泊,主教致信方济各堂的守卫者,通告他愿意在该修道院下榻。由于首先到来的是接迎同船到来的四位耶稣会神父的小艇,经他们劝说,主教也上了小艇。他们还说,时间已晚,我们就在圣保禄学院住宿。主教阁下受到了欢迎。总督高甸玉不顾天色已晚,率一队士兵在海边迎候,并鸣炮欢迎,但新主教拒绝乘坐为他准备的轿子,因为他要与神父们一起走。第二天一早,主教不声不响地住进圣方济各修道院,在那里接受了本市各教堂、神职人员、议事会和名流们的问候。在为他准备官邸期间,他在那里住了近三个星期,受到款待。”12日,伊拉利奥修士就任澳门主教,若瑟•阿尔梅达(José de Almeida)神父任司库和主教座堂的本堂神父。13日,主教通知议事会,他决定在17日星期六下午3点按惯例进驻主教座堂,真诚殷切地希望所有其他主教们在场。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841、844页;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440页称门丹哈神父是同三位派往中国的耶稣会士一同来到澳门,林德瑶及归玛诺均是1742年到澳。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128—131页;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p.384—385.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月30日─1768年2月17日)11月,有英国商人巳哩时船进入澳门水域,停泊氹仔鸡颈洋面一月有余。当时澳门葡人还曾将英船上的妇女接到葡人家中居住,而且澳门议事会理事官不予干涉。按粤海关规定,所有外洋各夷船一律开往黄埔湾泊,不许在澳门停留。故清政府管理澳门总口税务官员下牌谕议事会理事官,要求其立即催督英船离澳开进黄埔。并下令该船舢板不得靠岸,一切民艇不许前往接济伙食。还下令理事官查明,澳门葡人为何接英船妇女到家中居住,英船上有多少妇女人等。如果英船抗命不行,则发兵员驱逐出澳。11月6日,巳哩时船开赴黄埔。《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署澳门同知李为飭令英商咧之臣回巳哩时船开行回国事行理事官牌》,第714页,《澳关委员焕为飭令英国巳哩时船回国事下理事官谕》,第773页。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7月28日,北京主教汤士选神父、高等法院法官费利喇(Lázaro da Silva Ferreira)以及葡萄牙遣使会神父科雷亚‧瓦伦特(Manuel Correia Valente),及意大利神父魏腊儿(João Agostinho Vila)、戴国恩(Joaquim Leonardo da Rocha)抵达澳门。汤士选神父10月14日离开澳门,并于11月6日到达北京。而瓦伦特和魏腊儿的目的地则是圣若瑟修院。同船而来的还有150名士兵,代替80名澳门土生士兵,组建澳门驻军及治安队伍,并以这支部队取代议事会之治安巡逻队。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p. 637—638;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8, p. 310; 魏腊儿,1803年1月29日在北京去世。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37.
《知新报》第一百二十八期刊登《论匪术与鬼戏相同》、《天津招商局情形》、《天津捐款告示》、《潍县谣言汇志》等文章。《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创刊,由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资、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该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原按上海《时务报》模式创办,初拟为《广时务报》。及后经梁启超斟酌后,才定名《知新报》,报头使用篆书。其办报宗旨,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聋、哑,是谓三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翻译不少西文报刊,录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大事,同时远销海外旧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设社址于澳门南湾大井头四号,其后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迁馆告白:从大井头四号移寓至门牌十九号。初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册起,改为旬刊 (十日刊),篇幅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册开始,再改为半月刊,每期约60余页,册装。目前所收集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册,是否仍有后续出版的刊册,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会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合作将该馆珍藏的共134册《知新报》原件进行电子化,得以在此平台与公众分享。此外,本会为每期之目录加设链结功能,以便各方读者阅读。《知新报》主要撰述和译者如下:撰述: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欧榘甲、康广仁、黎祖健、麦孟华、林旭、孔昭炎、康有为 英译:周灵生、卢其昌、陈焯如、甘若云葡译:宋次生德译:沙士日译:唐振超、山本正义、康同薇
民国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11月6日,澳门著名外科医生押巴士(Eugénio Marciano Alvares)在泰国曼谷去世。押巴士是澳门土生阿尔瓦雷斯家族第八代,该家族为医学世家,其父即是澳门著名外科医生,由于在澳门控制霍乱疫情所做的贡献曾被授予骑士勋章,其堂兄弟卡米洛.阿尔瓦雷斯(Camilo Dionísio Álvares)为里斯本圣若瑟医院临床分析实验室主任,为葡萄牙热带医学的创始人及在葡萄牙第一个检测出黑热病(Kala-Azar)寄生虫的医生。押巴士继承父业,早年在孟买大学修读医学,后去英国进修,返回澳门后成为外科医生,1895年担任澳门警备部队主治医生,后获任澳门卫生司司长。1891年被列为对澳门贡献最大的40位人士之一。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Ⅰ, pp. 144─150.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11月6日,罗若望 (João de Deus Ramalho)被祝圣为澳门教区主教。罗若望,耶稣会士,1890年1月8日生于葡萄牙比那,早年毕业于既马拉修院,后转入耶稣会为神父。1906年9月7日在耶稣会结业,1910年开始传教工作,并前往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国。1921年7月30日在西班牙晋升司铎。1923年抵达澳门,1929年2月17日正式在中国开始传教,同时学习、研究中文。后调驻肇庆水坑继续工作,1941年6月18日升任肇庆传教会主任。因其颇富经验,精研汉语,且熟悉中国传教形势,经梵蒂冈教廷与葡萄牙政府双方同意后,获任澳门主教,成为澳门开埠400年来首位耶稣会主教。罗主教在任期间特别照顾来自邻近地区的难民,同时收容逃难来澳的司铎及修女,亦分别创建会院、多所社会服务机构,重建修院院舍,购买南湾街屋宇为圣若瑟中学校舍。林家骏:《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简介》,第40页;《西南日报》1942年9月30日之《葡政府当局与梵蒂冈教廷委任加罗马寮为澳主教》。按:《西南日报》将罗若望译作“加罗马寮”。
更多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