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衛匡國1643年抵達澳門,在華活動八年後,1651年奉命返回羅馬,就中國禮儀問題向教廷申辯。1655年,衛匡國之《中國新圖誌》(Novus Atlas Sinensis)在阿姆斯特丹由著名的布勞製圖家族出版,向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人展現了同時代作品中最詳實的中國地理圖景。衛匡國的《中國新圖誌》作於返程及初抵歐洲之時。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藏有衛匡國繪製地圖及撰寫圖說時所著重依據的中文圖誌《廣輿記》一書,因衛匡國直接在這部《廣輿記》原圖上留下許多筆跡,對其製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故這部圖誌也可稱作衛匡國製圖時候的“工作本”。衛匡國使用的《廣輿記》並非陸應陽制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的初刻本(此本並不包含輿圖),而是萬曆年間刻印的凝香閣插輯本,由閻子儀補入諸圖,諸圖由嘉靖年間出版的羅洪先《廣輿圖》中所載各圖摹繪而成,因摹繪不精,時有局部走樣、變形的情況發生。衛匡國在“工作本”之“總地輿圖”上僅添加圖名的拉丁文對譯,但在“廣東省圖”上留下許多筆跡。主要包括:1.添繪“經緯度參照網”,以便從“工作本”上推算各點的經緯度數據。2. 註出個別地點的已知經緯度數字。3.增添部分晚明新設縣治,但位置多不準確。4.在政區註記邊添加序列數字,這些數字與《中國新圖誌》中所載經緯度表及圖說的順序一致。5.海岸線的小幅改繪、部分地名的拉丁文注音等其它標註。《中國新圖誌》中有大量關於中國地理的圖說,也主要依據《廣輿記》,可見衛匡國所作大量拉丁文筆記,粘附在“工作本”上,應即圖說之草稿,其具體內容有待仔細識讀。

參考文獻:

[1]. 林宏. (2016). 衛匡國《中國新圖志》的繪製方法 : 基於梵蒂岡藏衛匡國批注本《廣輿記》“廣東省圖”的研究. 載於戴龍基&楊迅凌(Eds.),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 第二卷 (347-397).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張西平, 馬西尼, 斯卡爾德志尼. (2012). 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衛匡國研究.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 海野一隆. (2010). 地図文化史上の広輿図. 東洋文庫論叢, 第73種. 東京: 東洋文庫.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