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3/03/24
更新日期:2023/03/24
途經氹仔益隆炮竹廠舊址,門牆依舊,而大門緊閉,已結業多時。回想三四十年前,每聞當地炮竹廠發生意外爆炸事故,都猜想可能會有工人死傷,情況嚴重,令人驚心,我們當記者的在澳立即趕搭渡海輪(那時澳氹大橋尚未興建)前往現場採訪。炮竹業是往昔澳門三大傳統工業(包括火柴、神香)之一,如今台山區名也是與炮竹業有關的。七十多年前[約1930年代],台山因地處偏僻,闢為危險品製作區,其中一家台山炮竹廠規模最大,有逾千工人,一九二五年不幸發生爆炸慘劇,死傷數百人。自後,炮竹廠被勒令遷往氹仔經營。在氹仔最早開設的炮竹廠是廣興泰,其後謙源、光遠、廣興隆、益隆及謙信等相繼建立,產品多遠銷美洲及東南亞各地。全盛時期,各廠工人多逾五百人,以女工為多。當年氹仔炮竹工人佔全島人口八成。不過,炮竹廠工資偏低,論件計,工人收入微薄,生活艱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炮竹業仍是澳門最大的工業行業,由於澳門對其主要原料硝徵收低税及勞工費用低廉所致。炮竹工業全屬手工,除在工廠操作外,還可將部份工序的材料發給廠外的人在家工作,定期交貨,成為澳門家庭工業之一。記得那時常見婦孺在家門前搓炮、鑿炮、擯炮等,掙取低微工資,幫補家用。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工業轉型,炮竹業衰落,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只剩下謙信、寶昇(兩廠同屬一公司)、光遠,主要生產煙花,外銷美國和瑞士。事過境遷,炮竹業早已成過去,然而,長爭著的廿多年前出版的長篇小説《萬木春》,卻是反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氹仔炮竹工人的生活實況,從中得以認識。
傳統炮竹工業
光緒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11月23日,律師小若阿金.巴士度代澳門商人余亞康稟求開設爆竹廠一間,該廠坐落摩魯(Mouros)兵房,後便有山,自西望洋(Penha)至媽閣,其山北邊有屋一間,該廠四至均是葡人佛郎施.羅郎也(Francisco de Paula Noronha)空曠之地。即在此設廠。以其所擇地段系在澳門郊外,不防有損近鄰民人之安居,又無害居鄰之屋業,更無礙各人之方便,合於規例,癸未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給照許可。《澳門政府憲報》1883年11月24日第47號。《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1月28日第4號。
律師代澳門商人余亞康稟求開設爆竹廠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11月26日,氹仔益隆炮竹廠發生特大爆炸,造成嚴重火災。駐紮在當地的海航人員、第6及第50土著連、射擊場及治安警察出動救援,主要阻止氯酸鉀桶的蔓延爆炸及救護工人。這次爆炸致使6名工人死亡,傷者無數。甚至將整個氹仔舊城區的玻璃門窗全部震碎。12月6日,該廠被勒令停業整頓。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224頁;陳煒恒:《從益隆炮竹廠的興衰看氹仔炮竹業變遷》,載《海島回瀾》創刊號第38─49頁,2009年。
氹仔益隆炮竹廠發生特大爆炸
民國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6月19日, 竹仔屋裕盛隆德記及德興隆兩家工廠因販賣銃炮軍火並製造炮竹,違反相關章程,兩家制炮竹器具、物料及已造成之炮竹多數被查封充公。《澳門政府憲報》1913年第25號, 第283頁。
兩家工廠的制炮用具被查封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12月l2日,位於風順堂區青雲里(Pátio do Mainato)的一家炮竹廠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多人死傷。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235.
風順堂區青雲里一家炮竹廠發生爆炸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原設於南海之益隆炮竹廠遷入澳門氹仔飛能便度街(Rua Fernão Mendes Pinto)和施督憲正街(Rua Direita Carlos Eugénio)建廠。該廠東主鄧璧棠,占地高達11公頃,為澳門最大的炮竹廠。遷澳初期,由於熟練技工短缺,即到東莞、高要、南海一帶招人。當時仲介招人,一人可得50元仲介費。1926年9月6日,益隆炮竹廠東主向政府申請,繼續將經營牌照續期一 年,獲准。澳門歷史檔案館第53卷12號F;轉自陳煒恒:《從益隆炮竹廠的興衰看氹仔炮竹業變遷》,載《海島回瀾》創刊號,第38─49頁,2009年。
益隆炮竹廠遷入澳門氹仔建廠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31日,林日稟請在新橋田中開設爆竹廠,該田地四至:北向新橋村,南向葵屋,東向連勝街,西向新橋村。11月15日獲得批准。《澳門政府憲報》1882年11月18日第46號。
林日稟請在新橋田中開設爆竹廠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12月,澳門最大的炮竹工廠“台山爆竹廠”發生爆炸事故,釀成巨災,職工死於難者百數十人,傷者逾千,地成焦土,成為澳門近代最大的一場人為災難,史稱“台山大火”。澳門半島北部蓮花莖因內港填海工程漸成平地,且遠離市區,不近民居,最初被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火災過後,澳門政府下令將澳門所有的炮竹廠全部遷移至氹仔集中開設,以保澳門半島安全。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91頁;金豐居士:《台山坊區,巨災過後水火相濟》,載《訊報》2009年2月6日。台山,與廣東省台山之地名無關。台山之地原為澳門一灣淺海,是蓮花莖西側之海坦,清末民初,澳門農林署雇請數千疍民在此圍海造田,圍出棋盤格模樣的埤塘和農田,任由農民在此養種,但不許搭寮建屋。由於埤塘低淺,埤、田高凸,如一台一台丘塹,故時人稱為台山。
最大的炮竹工廠“台山爆竹廠”發生爆炸事故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