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记忆”开站六周年,以“六六无穷‧探索不同”为主题,推出多项周年系列活动,展现“澳门记忆”丰富精彩的资讯,引领大众探索不一样或有待了解的澳门。诚邀市民参与,成为建构“澳门记忆”的一份子。
万历十七年(1589年2月15日─1590年2月4日)8月22日,葡印总督曼努埃尔•科蒂纽执行菲利浦二世的敕令,印度省会长刘易斯•帕拉依佐(Luís do Paraiso)责令省特派员和修院院长佩德罗•圣塔马利亚(Pedro de S. Maria)率领马特乌斯•圣若泽(Mateus de S. José)和米格尔•桑托斯(Miguel dos Santos)神父接管澳门的奥斯定会圣宠圣母修道院。庇礼喇(Marques Pereira)编写的日志亦载:1589年8月22日,葡萄牙奥斯定会士在澳门接管了圣宠圣母修道院,之前是西班牙神父建立的。菲利浦二世国王决意将其转让给葡萄牙人,于是下令葡印总督曼努埃尔•科蒂纽执行。科英布拉大学图书馆,第1650号钞件,第91—92页;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540.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p.540—541.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2月13日─1813年1月31日)8月22日,一艘安南商船被风漂入洋面寄碇。帆樯吹折,船漏难行,需移泊修理。据船户潘嘉成称,他在越南就洲地方办买乌木1000担、花盐300担、粗米200担、马前子200担,驶近顺化洋面,忽遭暴风漂入澳门。因认识西洋人老哥(Rego),托此人代禀地方官准将货物发卖,修整船只,候风顺回帆。澳门同知马滮闻报后,认为安南系别国夷船,不准擅泊内地口岸。如果遭风漂入,亦应禀候地方官照例查办,岂容澳葡私与往来?今据供托老哥代禀泊船卖货,显有澳葡私与交通,大属违例,遂谕令澳门理事官安东尼奥·埃萨,审查老哥及令全体澳门葡人不得与其往来及收买货物。后因该船户并无资金修船,故理事官呈澳门同知禀,恳请批准该船户在澳门发卖乌木,以供修船食用之资。《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澳门同知马滮为饬查西洋人老哥与越南船户私相交易事行理事官劄》,第647页;《理事官为恳准安南船户在澳发卖乌木以供修船食用事呈澳门同知禀》,第647页。
关闸马路,原名莲花茎。明万历时,华官于此筑关闸门以限华夷。及清季澳葡强占关闸门后,修筑关闸门以南之莲花茎,称之为关闸马路。莲花茎本迺我国中山县境通往澳门之唯一狭长沙隄。据《澳门纪略》释云:“前山出南门不数里为莲花茎,即所谓一径可达者。前山澳山对峙于海南北,茎以一沙隄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茎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连蜷,曰莲花山。茎从山而名也。”薜馧之《澳门记》又云:“自香山县凤栖岭迤南,凡一百二十里至前山,又二十里为濠镜墺。未至澳六七里,山崭然,断亘沙隄如长桥,曰莲花茎。”攷莲花茎。,初时不过如一条窄长石壆,纵贯于海滩与沼泽之间,如塘基小路,故明朝以前,称之为塘基路。迨至明朝中叶,稍事增修,使如石矶然,故又称之为横石矶,更有称之为矾洋石及高沙者,要皆以其为黝砂赤石积成者也。又按梁廷相之《夷氛纪闻》有云:“入香山县隘道曰横石矶,设有关闸。”以上皆为古时莲花茎之别名种种也。关闸马路,因筑有关闸一度,故名。关闸有古关闸门,与今西洋关闸之分。攷古关闸门迺明朝万历二年(一五七四)中国人所建者,作中国城楼式样。城牙如排齿,分向两旁斜下,渐与地平,成一通道,可以直上城楼。城楼分三楹,飞檐翠瓦。楼前悬一额,题“孚威镇德”四字。楼下正中开一大门,可启闭。据暴煜《香山县志》云:“万历二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每月六启闭,文武官会同验放,广肇南韶道驰符封闭之。”又据《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亦云:“一六七四年,中国当局靠土腰最窄处——莲花茎,筑起一道高墙,中间留一大门,门上置有岗警,大门每五日开放一次,除规定时间外,门上贴有六道封条,楼上所写之中国字是孚威镇德云。”按以上所说一六七四年,实迺古关闸门重修年份之误。据阮元《广东通志》称:“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知县申良翰修,增建官厅于傍,以资戍守。”盖关闸门增修后,入门通道两傍,各建官厅兵营一所,是称关闸汛营。树有围杆两枝,高插霄汉;濒水滨处,更筑有钝锥形之小石室三间,是为哨兵之守望站。防兵由前山营派兵驻守。《香山县志》载称:“关闸汛,在本营南一十五里,把总一员,分防兵六十名。”曩时关闸马路上之古关闸,其门楣上原有石额一方,刻“关闸门”三字,所以榜斯门也,人皆称之为关闸。龚翔麟《珠江奉使记》有云:“澳门在香山县大海中,忽起一石埂,广十余丈,长六里许,首尾相属不断,如莲之有茎,中途饔城名关闸。”关闸又称官闸,中国史书常见之。以其为官方限制夷粮之要隘,故昔日常关闭,惟至清末弛禁,迺常开耳。据张甄陶《澳门图记》称:“由寨而东十五里为官闸,设把总守之,为民夷出入要隘。明制每月六开关,支给夷人米石。给讫,仍闭关。今常开,惟不许夷人阑入,他皆不禁。”关闸或有书作关牐者,见林则徐《会奏巡阅澳门情形折》:“自县城南行一百二十里,曰前山寨,设有海防同知,暨前山营都司驻劄。再迤南十五里建有关牐一座,驻兵防守,为扼吭拊背要区。”更有称关闸为朱砂关,或飞砂关者;按祝淮《香山县志》有云及红黑海及朱砂关者:“红黑海在澳门关闸,其沙隄长十里,广五六丈。隄之西则水色清碧,隄之东则浪涌红黄,故俗有此名。而关以南,其沙隄之色微黑,又与关内赤砂,截然判分。”又读钟凤石《澳门杂诗》有“大岛飞砂出”句。其注释云:“澳门一岛状如莲花,香山尽处有路名关闸沙,直出抵澳,若莲茎焉。其两傍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红外黑,亦曰红黑海,中有关,曰飞沙。”关闸,自昔又称为濠镜墺关,盖曩日华官自香山县境南巡,逾此关即抵濠镜墺,澳夷必在关前作官式迎迓。犹忆清初康熙二十三年,广东总督吴兴祚巡狩至澳,有《抵香山县舍舟从陆经翠微邨前山寨官闸口至濠镜墺遍观炮台及诸形胜薄暮留宿》诗一首,备述经官闸(即关闸)而来,澳葡官兵在关前迎迓之恭顺情状,以及澳门当年之景况,皆值得我辈一读者,兹特录之于后:“参差车马赴朝霞,山势逶迤路转赊,徐行缓辔一回首,城郭依稀塔影斜。马蹄踏碎草头露,巖壑微茫几重雾,断桥东向晓鸡啼,烟起山根变苍素。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飞,负贩纷纷多买客,辛苦言从墺里 归。前山寨接官闸口,鬼子来迎羣稽首,自从逆寇逞狂澜,芜草凉烟断行走。天威赫赫靖妖氛,海宇欣然瞻庆云,年来花柳失春色,春色于今倍十分。回环岛屿如鳞次,昔日腴田荆棘蔽,从兹万姓感皇仁,老幼扶携返邨肆。烟锁双成峙炮台,神威八面一时开,声洪百里憾山岳,始信鲸鲵不敢来。蛮乡别是一风景,危楼海岸波摇影,落日千家打暮钟,令人不觉发深省。南望萧疎十字门,青山双画两眉痕,波斯未至珊瑚杳,维舟空载月黄昏。黄昏月上鸟桕树,绳床瓦枕留客住,明日还看九里香,春风春雨宁相妬。”古关闸门,迺中国官吏所建以限澳夷者,原属香山县境之闸门,故中国古籍称澳门在关闸外,而华官赴澳,谓之出关焉。当清朝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钦差大臣林则徐偕同两广总督邓廷桢,为禁烟事莅澳巡阅,澳葡官兵尝在关外列队恭迓,见林则徐及邓廷桢上道光皇帝之《会奏巡阅澳门情形折》云:“臣等因驱逐英国住澳奸夷,由省移驻香山。遂于七月二十五日自香山起程,二十六日清晨统领将备管带弁兵整队出关。该夷目𠼏𡂪吗哋唦率领夷兵一百名迎于关下,兵总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鸟枪排列道左,队内蕃乐齐作。俟臣等与卫行过,兵总导领夷兵蕃乐随行。至新庙(即莲峰庙),夷目具手版禀谒。命之进见,该夷逸冠曲身意甚恭谨……”又据《林则徐日记》所述出关巡澳事称:“二十六日已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莲花茎。盖澳门是三面当海,北面一山峙于海中曰莲花峰,山下长隄一道,北通前山,如莲茎然,故名。于茎之中间横筑垛城数丈,以界华夷曰关牐,设弁守之。出关牐则有夷目领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装戎服,列队披执行舆前,奏夷乐导引入澳。过望厦村,有庙曰新庙,祀关圣。先诣神前行香,在庙中传见夷目,与之语,使通事传谕,即颁赏夷官夷兵……”是次钦差大臣林则徐出关巡澳,是以主子身份晓谕澳夷者也。关闸,扼莲茎之隘,据濠镜之险,惟前临大洋,岸阔难守。鸦片战役时,英军屡欲俟机偷袭,尝[口糸][口氏]隙登岸,焚毁汛墙官署。幸林则徐设防周密,屡将之击败。据鲍正鹄著之《鸦片战争》纪云:“道光二十年八月中,侵略军进攻澳门附近关闸一带,林则徐、关天培督水陆兵勇,猛烈回击,接仗七八小时之久,侵略军败回外洋。”《香山县志》亦记载前些时将英军击败情形云:“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未刻,英国华喻喻㖮等率三舨十余,火轮船一,由九洋驶至澳门关闸,突然开炮,官兵迎击,随遁。易中孚率署澳门同知蒋立昂,香山县丞汤聘三,由南而北;署肇庆协副将多隆武,督标副将波启善,由北而南;署提标游击阮世贵等在中往来接应,惠昌耀率师驶至青洲,水陆夹击,坏夷船桅柁,沉三舨数只,夷兵堕水者藉藉。旋有夷船来助,香山水师兵丁罗名赞,曾有良,麦朝彪三人轰炮,连毙夷兵目一人,夷兵十余人,夷船且战且逃至戌刻向九洲洋窜去。检获夷炮弹大小二百余,重十余斤,或三十斤不等。官兵死六人,壮勇死三人,波启善水师守备陈宏光面目俱伤。署香山县知县吴思树闻夷欲犯前山,即带乡勇至前山策应,雇缯船八只堵御内河隘口。林则徐随添设各路兵共八千名,屯澳夷船随窜磨刀及伶仃洋。”又据《林则徐年谱》纪此事称:“七月二十二日在广州之英舰向关闸一带炮台攻击,越数日又至矾石赤湾等处,均经公及关天培督兵勇御退之。”关闸马路原为昔日澳葡兵头亚马勒,于一八四八年擅由澳古城墙之水坑尾门起,筑路直达关闸门前之一部份,当时所经龙田、望厦村地、凿山开路,毁坟灭骨,且在莲峰庙傍蛮石上,刻徽志年,村人殊深恨之。后卒酿成轰动一时之沈米案件,详载中国典籍,曾附录本文之“澳城记”及“龙田村”各章中,兹不复赘。只就葡人朱萨士之《澳门史》所记此事略译如左:“事前,亚马勒兵头由副官随侍,乘马缓辔,慢踏沙于关闸路上,归途,距关闸约三百步处,方给钱与一常向其讨乞之丐妇后,离数步,即遭一中国青年以竹竿横击马前。正惊怒一回顾间,猝见七名预伏青年,各持短刀向之突袭,迺急以口含辔,用其唯一之独臂拔枪自卫。但已来不及,为左右所砍伤,与副官同堕马下。副官以轻伤逃脱,遗下亚马勒独自挣扎,终于整个头颅从下颔颊骨被人斩断,且将其唯一之独臂亦斩去云。时在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黄昏。”所以后来澳中有一句俗语骂人为“斩牙较”,即指此事也。按当时手刃亚马勒者为沈米,余伙即:郭金堂、李保、张新、郭洪、周玉、陈发等。后清廷卒坐沈米于法,葬前山西门城下。昔丘逢甲有哭沈烈士诗云:“谁报凶酋发冢冤,宝刀饮血月黄昏,要携十斛葡萄酒,来酹秋原壮士魂。”道光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黄昏,澳督兵头亚马勒被龙田村农民沈米狙杀。事后第三天,澳葡军曹未士基打,带兵向关闸汛营进攻。据朱萨士之《澳门史》载称:“亚马勒兵头被杀后之第三天,中葡局势紧张起来,关闸汛营之满清守兵,深恐失却眼前亏,遂作军事上之自动撤退。澳门朱士基打军曹迺率兵一百二十名,将关闸占领,掳获满清守兵三人;同时更进攻北山岭之拉塔山炮台,并向中国两广总督出抗议,要求交出凶手。”英、美、法等国侵略者,以为有机可乘,亦假意同情澳葡,向中国发出反对暴行抗议书。据《满清帝国国际关系史》载称:“二十五日,由一百二十名葡萄牙兵组成之敢死队,开出占领关闸及中国军防守之炮台。在前一天,香港总督般含爵士派兵出战舰两艘到澳门,并联同美国代办戴维斯、法国使节卢恩等,向广东总督发出反对此次之中国暴行抗议书云。”当时美国派来兵舰一艘,但任香山方面之水路警戒,另一艘原泊在黄埔者,亦被派来威胁关闸。英方派两艘兵船来澳,一为亚马松号,一为米达号,意欲向庸懦之满清趁火打劫也。古关闸门,原作城楼式样,为我国明朝官吏所建者。自从一八四九年,澳葡兵头亚马勒在附近被杀后,即由澳葡军曹未士基打率兵将之占领。迄至一八七零年,澳葡竟将古关闸门拆毁,另从新建成现在之关闸,自认以为关界云。按杨文骏之“查覆澳门界址情形疏”称:“一查莲花茎有关闸一所,建自前明万历二年,为防御洋人要隘。嘉庆十四年立游击专营,为前山营添关闸汛,以把总一员驻防。后改都司专营,归前山协管辖。道光二十一年新建拉塔炮台,将把总移驻炮台,仍兼管关闸汛务。道光二十九年,将该把总及炮位防兵退迁望厦村山后。其关闸汛墙,铺同治十三年被洋人毁拆,改建绿衣馆,并设大关闸。竟将三巴门以北至关闸地方,自称为葡界。”关闸马路上现在之关闸,迺一八七零年澳葡所建,故作凯旋门状,夸耀战胜满清,并以纪念其兵头亚马勒及未士基打军曹二人者。其门上刻有贾梅士之所谓名句一行云(A Pàtria Honare que a Pátria Vos Contempla)意即“为国之光”。汪慵叟之《澳门杂诗》有咏关闸者云:“互市濠镜澳,聿自嘉靖始。设关官守之,启闭候符使。如何百年来,彼族顿增垒。旁行斜上书,突屼闸前峙。我来长太息,畴为志疆理。”其自注云:“葡人毁旧关闸,建一新门,名曰钵道沙高云。”昔沿莲花茎两傍之沙地,皆属乱葬冈。黄沙衰草,荒冢垒垒,旧称“高沙”。关闸以南,至莲峰庙侧,亦是坟墓重叠,碑碣纵横。自从澳葡拆毁古关闸门,另建新关闸之后,迺迫令该段路傍之坟墓,一律迁徙。时之慈善机关代为收拾骸骨,贮之金塔,移置于关闸之外。编明号码,排列井然。以俟其子孙认领,法甚善也。当同光年间,正蛮夷猾夏之秋,中国人民到处为鬼揶揄,且更辱及枯骨。据传是时防守关闸之洋兵,常于无聊之际,互相竞赛,以金塔练靶,逐个击破,引以为乐。久之,所有金塔,无一瓦全者。骨殖暴露,见者恻然,但亦奈何不得也。忽于某夕,闸上哨兵突见闸外远处,隐隐若有无数持灯笼火把簇拥向关闸而来者,在黑暗中深恐是偷营夜袭。迺即召集众兵,鸣鎗放炮以御。讵知前仆后继,彻夜不停,达旦迺止。若是者连续数夜,弹火虚耗,兵众皆惫。闻是时适刘康善当华探目,因向华方访查,俱云未有夜袭之举,祗闻关闸连夜炮声而已。因是奇之,咸认为幽灵复仇也,于是不得不随俗作法施幽,其祟迺止。此事虽属荒诞,但按物理言,燐火夜燃,或可附会,即俗所谓鬼火也。时人谓此事为“鬼打鬼”云。莲花茎,为澳门通往中山县之要冲。沿关闸马路出关闸,则漫漫长路,漠漠沙坵。行客负带于途中,祭者哭拜乎道左,既鲜树木,初乏亭荫。倘遇风雨骤来,此身奚避;时或炎蒸烈曝,烦渴谁滋?镜湖医院值理迺于光绪二年,为构茶亭一座于莲花茎中,以地名故,颜曰莲花亭。斯亭也,常备茶水,不受分文。环植榕荫,遍置石几,方便行旅,坐卧由人。以故富者息鞭,劳者息担,无分贵贱,广庇大千,如是者日居月诸,历有年所。迨至光绪末年,渐觉岁久失修,予行旅莫大危险,迺重修新建,并立碑垂后,以为可留永久。孰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寇陷中山后,兵燹变乱,亭亦遭毁。嗣和平后,该茶亭已荡然无存矣。由是往来者无处暂息,慈善者有怀及此,而同善堂同人迺有募捐重建莲花亭之举。于一九四六年,大兴土木,不日成之,且有为莲花亭征联韵事。曾记当年请钱二南评阅,入选者有:李仲明之:“此地毋忘陷敌时,佳荫竟荒墟,沧桑层付渔樵话;斯亭重建中兴日,嘉名仍旧贯,道弗无虞晓夜行。”陈清泉之:“銕岭望前途,苦渴长程,茶饮一杯分道去;高沙临要路,奔忙几辈,亭堪小憩任人来。”郑谷贻之:“东西南北,不断奔波,无定识易入歧途,有靭力何愁长路;成住坏空,难忘历劫,坐片刻且谈往事,饮一碗并涤烦襟。”其余恕不赘录。澳葡自据关闸后,澳中之乱葬冈如沙岗及关闸马路两傍之坟墓,一律勒令迁徙闸外。当时镜湖医院为同胞先茔及身后窀穸计,迺禀请香山县府,拨出关闸以北之莲花茎两傍高沙地段,为丛葬义地焉。高沙固属旧坟地,自是更营葬累累。漫野荒烟,白杨衰草,一望无际。而莲花茎本迺沙土孤路,残碑夹道,青冢盈眸,倘在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则满涂泥泞,倍觉行路凄凉也。镜湖医院同人有见及此,遂于兴建茶亭之余,且为修筑石路。据镜湖医院之旧碑碣载称:尝于光绪十五年,筹筑高沙石板路,长凡一百有七丈,至卅二年,又再重修石路一次云。计镜湖医院所筑之高沙石板路面,迺两条石板并行,连续延展。由关闸外澳葡防地前起,直达北山岭村口,长历百余丈。虽属古式修路,而石块平坦,行人咸称便焉。高沙路面之石板,至日寇据三厂时,为所窃掘,以筑军用壕垒。材尽未足,犹掘及坟墓之碑碣然。因而遗下沙丘起伏,谁冢莫辨。之子若孙,失却祖茔者比比,皆受日寇之累也!昔鲍俊之《行香子》词有:沙关夕照句。而民初时梁哲士咏沙关夕照云:“关外斜阳一角留,累累青冢照人愁;疮痍满目生何乐?责任如毛死亦休!墦丐几人骄妾妇,荒伧无个不公侯;百年富贵比优孟,谁是人间第一流。”道光二十九年,澳葡以亚马勒事件,曾占据关闸山外之北山岭及垃塔山炮台等地。虽不久就退回关闸,但仍自认关闸外至山岭一带地区为澳门局外地。且于光绪年间妄自安设街灯,增修营卡。嗣经蔡国桢同知派兵收复,据《清史稿》之邦交志称:“光绪十二年三月,葡人出关闸外设一路灯,又修复前山营厂卡,张之洞责令撤去。旋据澳酋照称:关闸外至北山岭中间一带,向为局外之区。建厂须两国会商,非一国所能擅主,已照会钧署云云。张之洞即致总署,谓条约载:未定界以前,俱照依现时情形勿动。自系指澳境关闸以内,彼所已占者而言。同治元年,葡使来京议约,亦言关闸以外系华官把守,未敢侵及,从无局外之说。此次来文,实堪诧异,请折辩云。”是次交涉,虽将葡人举动遏止。但该处究属我国领土,后来我国在此增设汛房,而澳葡竟又阻我进行,争说为两国公地。幸我国卒以武力收回,才定金瓯。据《香山县志》载杨文骏《查覆澳门租界情形疏》称:“查由关闸至北山岭一带,陆路约四五里。道光二十九年经葡兵侵入,认为葡界。光绪十五年,署前山同知蔡国桢增设汛房。葡人照会争为两国公共之地。后经蔡国桢派兵收回,常川驻守,禀奉核定归中国管。”关闸,迺澳门陆路之出入门户。北通中山,可直达广州而至各地。清光绪十三年时,清廷拟征收洋药(即鸦片)厘税,但思必须与澳葡会办,始免走漏之弊。而澳葡则以修订中葡条约为辞,藉谋扩展澳区,后致诸多纠纷。至光绪二十八年,清廷与各国修改税则,葡使迺乘机请求修改新约。并为繁荣澳门计,拟由关闸筑一粤澳铁路,直通广州而与广九铁路驳轨,但清廷亦以要在澳内设立分关为互换条件。后来葡使以议院未能核准为词,故清廷亦不准其在关闸修筑铁路。其经过情形,据《清史稿》载称:“……初葡使面称愿将界务暂置不提,但求扩充商务。开具条款大要照分两端:如应允改定税则稽征洋药税饷,在澳门设立分关,为有益中国之款;在澳门附近任便工程,由澳至广东城修造铁路,为有益葡国之款。王大臣等以澳门附近任便修造工程,仍虑暗侵界址,驳令先行删除。设关一款札饬总税务司赫德核办。铁路一款,电咨前两广总督陶模,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分别核复。旋据赫德复称:澳门设关,有稗税收,但章程必须妥定。陶模复称:由澳至省修造铁路,于地方情形尚无妨碍。盛宣怀复称:造路于税务有益,必须由总公司与之定立合同,不必列入约款。王大臣等得复后,与葡使一再研商,将允造铁路另用照会,声明不入约内,葡使亦允从,遂与定议……葡使迭来商恳,以澳门设立分关,实有碍于本国主权,故议院未能核准为词:伏念葡国以和约未经与议,不认国修改税则,而要索澳门分设铁路,与粤汉铁路相接,是以外务部原议在澳门设关,以为互换利益,今葡国以议院未能核准前约,已不废而废云。”经由澳门关闸通至广州省城之粤汉铁路,曾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经中葡两方商议组织铁路公司合办,几将付诸事实之际,忽澳葡议院不允中国在澳门境内设立分关作为互换条件,卒致功亏一篑,终成泡影。而澳门与中山县属陆上交通与运输,遂仍滞留于徒步与负载之间。后延至民十六年(一九二七)迺有岐关车路有限公司之继起。岐关车路有限公司,迺华资经营,由中山县城石岐起,开筑一行车公路,南达澳门之关闸,称岐关公路。行驶运客汽车以沟通沿途各乡之交通,而以澳门之关闸为终点,是为岐关通运汽车。后来岐关车路有限公司还投得澳中之巴士行车专利权,兼走澳中之妈阁至关闸路线。直至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欠缺电油供应,且日寇攻陷中山,岐关车迺迫得弃权停驶。解放后,广中公路建筑完成,由澳门关闸可乘广中公路汽车直达广州市,替代了当年未能成功之粤澳铁路之任务,省澳行旅遂咸称便焉。回忆岐关车路于一九二七年开幕时,曾由中山县政治委员陈永安,香港总督金文泰,澳门兵头巴波沙,及所谓澳门华人代表许祥等剪彩,盖以为该路足以促使中山县境,及香港澳门之货运繁荣云。攷岐关车路,南接关闸马路而达澳市中心;北经拱北关,北山岭,前山,翠薇,古鹤,而至萧家村,则分为东西两干线:东路由下栅,翠亨,崖口,榄边,大环而至石岐;西路则经三乡,白石,虎爪,湖州,北台,恒尾等乡,亦会于石岐也。故中山县属之出产货物,多借此车路以运输于港澳及外洋。当抗战期间,华南人口物资等疏散,亦赖此通道,其急逼情形,据汪憬吾之《微尚斋诗续稿》有《岐关车行》一诗,描写尽致。诗云:“西法汽轮通岈,濠镜雷转惊飞沙,风声鹤唳尤纷拏;车中黄童白叟兼稚娃,骈首蠕动如穴𧉮,蹲伏更苦若井蛙。近自广南乡邑接小艖,远或鄂渚湘水赣江来荒遐。羸骨垢面发鬖髿,困饿不得食,冲寒莫周遮,儿啼妇哭呼孃爷。问胡扰扰奔麏䴥。为言达官拥纛牙,战略焦土摧枯楂。积骸成邱流血成川洼,赖兹轨线达海涯,驱使谓他人昆脱网𦊕,坚壁清野古所嘉。先自糜烂其民奚为邪?道旁病翁闻之长咨嗟!大地万物皆空何有家,独怜济人区区岐关车。”又附引称:“戊寅兵灾,远近灾黎纷纷南来,辗转由旧香山县城附汽车至澳门及赴香港,昼夜奔驰,情势惨迫。香山城土名石岐,南行一百余里,经莲花茎,山下有关闸。入关即澳门,往来称岐关云。”关闸外之莲花茎中,近北山岭处,称拱北口,有关卡焉,名拱北关。向为清廷所设之征抽税饷厘厂也。俗人多呼之为三厂。三厂之设,大约始自澳葡占领关闸之后。盖从前澳门区域祗限于澳门街旧范围,关前等地,原为我国领域。当康熙时,开放海禁,夷舶市澳日众。清廷迺在关前街设立一海关监督行台,及税馆,抽收税饷。自从澳葡兵头亚马勒于一八四九年妄自宣布澳门为无税自由港,以与香港争市场,竟封闭我税关,驱逐我关员。后来清廷为国库税饷收入计,迫得在关闸外设立拱北关。且自未士基打进攻北岭后,毁我旧关闸门,另筑新关闸,因是我国之香山门户,失却防闲,不得不从速就简,在拱北口另建竹闸,虽竹篱棚厂,聊驻戍兵,以资防守,以杜走漏。拱北关实不容缺也。解放之后,我国重视该关。迺拆去寙陋之棚篱,改建石屎之大厦。巍峨关宇,雄踞拱北,我国边防从此无虞矣。昔商衍鎏探花尝为咏关门云:“岂真一步限雷池,两界居然判险夷,纵有鸡鸣同狗盗,关门欲度竟难欺。”我国对拱北关之设防,清朝早驻重兵,民国以来,澳葡每于关闸前面防地,日渐北展。迨我国解放后,对闸前寸土,都不容或失。曾于距关闸十数武处,复立哨岗,以严界限。不图澳葡戍守关闸之非兵,骄纵已惯,竟于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与我国哨军发生冲突,连日接触,至卅日半夜澳葡竟炮击拱北,但我国迄未还击,只有停止我国与澳门之水陆交通,约有两月。后经澳人斡旋,登报道歉赔偿了事。据当时之广州南方日报尝载称:“……在一九五二年间,澳葡武装部队越过我前山警戒线,并且向我方发炮开枪,伤毙我国人民,毁坏我方财物,经我们严肃对侍,才道歉赔偿云。”又据一九六零年三月份香港星岛画报载称:“关闸之边区纠纷,却有一九五二年那次“边境事件”。起因由于中国卫兵与葡国非兵太接近,双方言语不通引起误会。是年七月廿八日,双方卫兵小接触,廿九日又再冲突,三十日凌晨三时,且有炮声隆隆,其时驻澳葡陆军司令为白志高炮兵中校云。旋得澳中人士斡旋,奔走往还,出入关闸凡二十余次,历一月之久,双方始宣布恢复交通。”以上所记,迺关闸与拱北之一段掌故,爰略述之耳。莲花茎,东濒大海,沿岸沙滩及海面防务,向属香山知县管辖。鸦片战役初期,英舰常来骚扰,葡占关闸后,更来往由人。光绪时,署前山同知萧炳堃,以领土主权所有,岂容他人鼾睡,迺派兵沿岸清理,及常川驻守,海面则派兵船巡逻,虽关闸以南黑沙环一带海面亦然。据《香山县志》载称:“查关闸交界至前山一带海岸,自光绪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萧炳堃派兵驻守。”又称:“查前山交界一带内海及关闸交界一带洋面,均自光绪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萧炳堃,分派兵船驻防及巡缉。”自经萧炳堃注意海防后,觊觎者稍为检点。迨至民国,日久玩生,而在关闸马路东面之海滩及黑沙环一带海面,澳葡计划兴工填海及建筑跑马场地:致对中国之香山领海,不无逾越。民廿六年,中国派驻拱北关之团长吴炎山,以澳葡之填海工程有越界行动,曾强行制止,故该澳葡填海工程,尝一度停顿。嗣经澳葡兵头请其到署历商,经过几番樽俎切衷,始准其继续完工,惟声明与将来划界时无干者云。关闸马路傍之跑马场,然后始得完成。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2月7日─1846年1月26日)8月22日,澳门议事公局禀请将澳门华人居民划归葡萄牙人管辖,以便保护,并订立户册,区分良莠,目的在于保护当地安宁。9月2日,耆英回函予以拒绝: 葡萄牙人居我中华三百年,靠此生息,多次受我大皇帝庇护之恩。既然在此与华人混居,那么永远是邻居。至于云集澳门各处的贼船,定有不法华人同党接济,伙同商民肆无忌惮。理事官应告示天下,将此等劣民逮问于法。鉴于全澳居民朝夕相处的关系,理事官应一视同仁,概加保护。凡遇华人同党,请理事官通报其姓名,以便加以逮问。为此,有何必要将澳门华人居民划归葡萄牙政府管辖?理事官肯定不同意本钦差大臣及抚院将葡萄牙人同华人一样编籍入册。所以,此禀呈中罗列的理由无法存在。今后,理事官仍应恪守旧制,安于职守,以期相安,不得妄肆干求。 《澳门总督致海事暨海外国务秘书之公函,对澳门港开放效果之陈述》,《两广总督回答议事亭理事官提出将澳门华人归葡方管辖之要求致议事亭理事官之公函》,载《葡中关系史资料汇编》第1卷第94号文件,第357-364页;第96号文件,第367-368页。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政府和澳葡当局加紧对澳门地区的殖民扩张。亚马留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21日抵澳门任总督,更加肆意践踏中国政府在澳门的主权,拒交商税和地租,关闭中国在澳门的官署和驱赶中国在澳门的官员,强行拆屋挖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香山望厦龙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因先人骨殖被毁,于1849年8月22日与郭金堂、李宝、张根、郭洪、周玉和陈发等人经过周密的计划,趁亚马留于傍晚到望厦龙田村骑马打鸟取乐之机,埋伏在距离关闸300米处,对其实施突袭,致其当场毙命。亚马留的随行副官也被砍伤,仓惶逃回澳门。沈志亮等人的英雄行动震撼了葡萄牙当局,他们立即对望厦等地居民采取报复,同时照会广东政府严惩凶手。英、美、西等国领事馆发表声明支持澳葡当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屈膝妥协,将沈志亮杀害于前山,郭金堂发配充军,并把亚马留的残肢交还葡方。香山和澳门人民厚葬沈志亮于前山寨城西门山坡(今前山镇西门大街,山坡已毁),立碑“义士沈志亮之墓”,以志钦敬追怀。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月27日─1847年2月14日)8月,葡萄牙人卡埃塔诺.马尔绍(José Caetano Marçal)在广州经营鸦片贸易,对外谎称有现货到粤,准备廉价抛售,前后预收货款6万元,后又携款逃匿澳门,事发被捕,未经审判,即被判入狱7个月。澳门政府遂怀疑此案牵涉葡萄牙人议事会理事官阿西斯.费尔南德斯、西帕里亚诺.叭之咕及梅洛(Alexandrino António de Melo)三人,有共同参与欺诈财务嫌疑。阿西斯原任澳门代理法官,白志高、梅洛二人为葡商。事发后,阿西斯与白志高逃至香港,梅洛逃至广州,澳门法院遂下令通缉。22日,澳督亚马留照会港督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要求逮捕二犯并引渡回澳。德庇时即下令拘捕二犯。25日,经香港法庭审讯后,当晚即将二犯引渡归澳。这是港澳之间第一宗引渡案。马沅:《香港法例汇编》,第18页;The Friend of China, September 9th,1846, Vol. 16, p. 1340.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3月5日,亚马留总督禁止中国税馆对自澳门港出口到中国内地的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并要求广东巡抚在8日内撤走这些在澳门执行公务的海关人员。3月12日,亚马留总督悍然派兵封闭澳门关口,驱赶中国海关官员。此举结束了中国对澳门有效管辖的最后一点权力。8月22日,亚马留总督在关闸附近遭到沈志亮等七名中国居民袭击身亡。8月25日,葡人攻占北山岭(Passaleão)。攻占北山岭的突出人物是一个土生葡人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9月16日,两广总督徐广缙致函澳葡政府委员会,通报杀死亚马留总督的沈志亮被捕获、审判、处决的消息。沈志亮被华人视为英雄。澳葡当局允许在澳门设立“番摊”赌博,开澳门博彩业先河。
莲峰庙外之栏河右傍,尚有一石,平地隆起,渺小不高,殊乏景致,但当局围以铁链,伴以苍松,似甚爱护之者。如斯冥顽蛮石,究何德于人乎?查该石,前面勒一葡国国徽,并刻着“一八四八”数字。旧时之人尝呼之为“乞儿婆石”,或亦称之为“亚婆石”。但其形状不像人样,直视如公厕耳。盖昔之远行者,小解常多即之,后来始严禁绝。何以名之?顾名思义,原来昔有一丐妇,常听此求乞者。事缘公元一八四八年, 葡人兵头亚马勒(J.M. F do Amaral)曾将昔日通往关闸之小径,扩关成为马路,故于庙傍石上,刻看年份,并葡国徽志,以作纪念云。闻亚马勒好驰马,每于傍晚余暇,与副官驰骋于此马路上。时至该石处,常见有一老丐妇,蹲于石前行乞。故亚马勒定必驻马石傍,对丐妇稍为施与,例以为常。当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黄昏,亚马勒又与其副官莱特二人,照常驰骋于关闸马路上。当其行近庙前石傍,将钱币施与丐妇后,方回辔踏沙欲行,忽遇华人刺客七人。为首者姓沈名米字志亮,瞰亚马勒猝不及防,突出镰刀,砍落马下,并从下巴部份,将头颅割去。其副官莱特亦被余人围殴,负伤逃脱。当时只有丐妇在场唤救云。该事件详载在东华录之两广总督徐广缙上道光皇帝奏折,及葡人蒙特托‧地‧朱萨士之《澳门史(Historico Macao)》故今莲峰庙傍该石,视为历史遗迹,而南湾之铜马像,盖葡人纪念亚马勒所立也。
九月十二日“新园地”(即《澳门日报》副刊(载《澳门掌故》关于“关闸马路”内有一段说:“自从澳葡兵头亚马勒于一八四九年妄自宣布澳门为无税自由港,以与香港争市场,竟封关我税关,驱逐我关员。后来清廷为国库税饷收入计,迫得在关闸外设立拱北关。”云云,这些话,对于说明拱北关的设立,似乎有点距离,据文献记载似乎是因为洋药(即鸦片烟)缉私有关的。《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二“赫德传”说:“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赴香港、澳门,条议洋药税厘并征,并置关九龙、拱北。”当年两广总督对税厘并征,曾入奏反对的“光绪东华录”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三月条说:“癸己(引案:即初五日。)电谕张之洞等,香澳六厂岁收,为数无几(引案:下文说,每年十余万。),该委员等卖放侵渔,利归私橐,葡国以商民不便为词,初议坚请撤卡,总理衙门(引案:即外交部门。)虑与货厘有碍,饬赫德与葡再三辩论统归(赫德)税(务)司代收,该国始允照香港帮助缉私章程一体遵办。其助缉办法,凡由印度到港之洋药,何船何人,若干数目,由港官逐日知照税司,及出入口时,凡移存何栈,转付何船,运售何口,又一一知照税司会同稽察,税司全数了然,线索在手,设关密迩,消息常通,澳、港内外更无殊别。此事往返辩驳经年之久,始允定议,并非改变前说,该督等于此中曲折并未知悉,何得谓与原议不符。……”由此可以反映澳葡在一八四九年封闭我澳门关前街的税关后,可能撤往“香港六厂”的地方,到光绪十二年内因鸦片辑私的事,才正式设立拱北关。今日关闸外还有三厂的名称,大约是“香港六厂”的遗留或是一部分罢。澳门跑马场,原迺关闸马路东面海坦,自从澳葡填海拓地,筑成此一片幅员广袤之场地后,由澳门赛马会开辟作赛马场所,每月举行一次大赛马,发售马票,吸引香港游客来澳遣兴,极一时之胜。攷赛马之举,澳门原比香港为先。早在一八四零年,澳门已有赛马举行,不过未有建设完备之关闸路傍之跑马场耳。是时只在今之利宵球场及其邻近空地,即昔所谓青草地旧址。香港赛马会举办之一八四二年初次大赛马,亦假此场地举行。后香港赛马场日渐设备完善,而澳门逐渐落后,终至停办焉。迨关闸路傍之澳门赛马场填竣落成,一切设备仿效香港,故每逢周日举行普通赛马,港客到澳观赛亦极为踊跃。香港骑师到澳比赛,与澳门骑师竞一刻之先登,盖当时澳中亦养成一帮华籍骑师也。惜澳门赛马,实赖港客支持,香港本有赛马举行,跋涉澳门,港客终渐零落,而澳门赛马会不数年便告停办矣。广阔之澳门赛马场因此空置,日久渐就荒芜,澳中之潮籍农民,迺此利用此场地,竭力垦植,辟成方横二百余亩之菜田,养活百余农户。昔日奢靡娱乐之销金窟,变作农副食品生产地,而澳门人民之蔬食亦有所利赖矣。关闸马路西面,原属内河水滨,芦汀草泽,泥潭沙洲,杂错其间;西江支流挟泥土而南下致河水黄赭,滚滚向外流,是称濠江焉。初澳葡开筑关闸马路时,先令河滨之沙坵坟墓迁徙,继则将河滨海坦,围以土坝,使之渐成洼田,由是草寮茅屋,破艇渔寨,疏落参差,与对海湾仔之田舍相望,俨成对照。昔吴历之《澳中杂诗》,有“海鸠独拙崔农事,抛却濠田隔浪斜”句,正合留咏此处也。自从民初以来,澳葡凿莲峰山,塞青洲海,于是此片洼田便填成一浩阔广场矣。一九二四年后,澳葡兴筑内港,遂辟此区为工业区。顾以地处近郊,鲜人聚居,只宜作为制造危险品场地,因之爆竹工厂多设于斯。时有“台山爆竹工厂”者,厂址最大,工人最多,惜因一时失慎,爆炸焚如,造成澳门亘古未有之一场浩劫。而“台山”二字,成为时人之口头禅,渐且沿用作该区名焉。台山区,经过一轮闹鬼后,阒无人烟。后来澳葡将其辟为平民区,筹建平民屋数百间,建坊立碑,竟称之为“巴波沙坊”云。攷该区原属前山内河,本我国领海。据《香山县志》称:“查前山交界一带内海,及澳门交界一带河面,均自光绪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萧炳堃分派船驻防巡缉。”顾以民国官吏,贪污无能,致使金瓯坐缺,视清史亦不如也。关闸马路,即指关闸门以南之一段莲花茎。茎尽处有莲峰山,山麓与莲花茎接连处,即《香山县志》所谓:跗萼连蜷者也。澳葡辟路后,称之为拱形马路。拱形马路,实迺关闸马路之始点,其首冲之三角形草地,正对关闸马路及关闸。澳葡尝置一石碑于其中,刻有葡文“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样,盖所以纪念其澳葡兵头亚马勒之被杀日期。因当年沈米事件即发生于其邻近之莲峰庙傍不远也。初澳葡填筑外港与内港时,尝欲就该处凿通一小段陆地,俾外海与内河沟通,如一小运河然,如是则澳门半岛成为一海岛,由关闸马路架一桥梁以联系焉。后填海工程变更计划,不再拟将莲花茎截断,已筑成两岸之运河石坝,遂改作黑沙环上渔艇之避风塘焉,称黑沙湾船坞。自从前山内河,我国近年曾筑一隄坝,横断西江之水,故青洲内河便变成竭源死水。而澳葡近年之繁荣澳门计划,开发青洲地区,亦有重在关闸附近凿通一水道,沟通外海与内河,使黑沙湾之海水,运通内河之拟,但计划只是计划,实行便觉难行也。现在黑沙环船坞亦被填堵,建筑洋楼,而青洲及台山区亦拟建筑平民楼宇,行看关闸马路两傍,洋楼相望,尽改旧观矣。海名红黑,关号飞砂,森严闸口,驻有姆差鬼卒;狰狞面目,都是铁面银牙。传闻如此,果属恐怖区域,原迺古人所指之澳门关闸者也。据嘉庆时,钟凤石之《澳门杂诗》有句云:“大岛飞砂出”,又云:“兵鬼黔于黑”,且注称:“澳门一岛,状如莲花,香山尽处,有路名关闸沙。直出抵澳,若莲茎焉。其两傍为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红外黑,亦曰红黑海,有关曰飞砂。”盖莲花茎本属砂隄,关闸在澳门之北。北风陡起,飞砂迷目。澳葡自占关闸门后,另筑新关闸,常驻非兵或印差以守之。非兵及印差俱肤黑而齿特白,故有铁面银牙之谓耳。忆昔澳中有某富绅,其先祖迺邻近乡人,以洋务起家,既富矣则谋身贵,遂厚捐获篆上海道。清朝之上海道,迺国中之最肥缺也,由是益富。权者瞰其财,故系以贪污之罪,论谪戍,其祖不惜隆贿运动,卒贬往红黑海,飞砂关,与铁面银牙之姆差鬼卒为伍。法令皇皇,闻者皆为之握汗;而不知其赖金钱魔力,实将其遣返澳门邻近之故乡云。所闻如是,确迺清朝官场中有关澳门关闸之一段笑话也。莲花茎,原是濠镜墺津梁;关闸门,旧迺香山县门户。花般地型,水流史迹,俱堪国士登临,骚人题咏者也。故明清以还,过此者或触一时之感,或兴怀古之思,或睹猾夏蛮夷,矜立丰碑铁马;或伤千秋城阙,竟陷荆棘铜驼,因而为诗为文,不鲜可诵者。兹略举数则,以见一斑何如?明末清初时,亦儒亦释之屈翁山咏莲花茎有句云:“路自香山下,莲茎一道长。”清初诗画名家吴渔山,来澳居三巴寺,尝咏过关闸诗:“关头阅尽下平沙,濠镜山形可类花;居客不惊非误入,远从学道到三巴。”《广东文献》载罗天尺诗句云:“澳口东风未易寻,莲茎关外大洋深。”乾隆时陈官有咏莲花茎句云:“货通胡妇珠为市,白满莲茎屋作花。”又竹枝词句云:“澳头一直莲茎路,侬是中间一朵莲。”《澳门杂诗》汪兆镛咏莲花茎诗云:“北自前山来,沙隄平而直,路南一山耸,俨如莲茎植。跗萼连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寻,惜之文字泐。裴𧙪一瞻眺,天然树封域。”以上皆属名士所题,其余不胜枚举,因录以殿是章。
当澳葡兵头亚马勒(亚马留)既宣布澳城亦为无税自由港,以与香港抗衡后,既愤大关行台不肯合作,答允停止收税;更恼两广总督拒绝承认其所委之颠地(DENT),为驻广州之领事。于是迁怒满清官吏,要实行停止在澳华吏行使职权,并且驱逐满清官员离境。事先于一八四八年时,又曾擅自由澳城城门口,拓筑一条马路,直达关闸,并于莲峰庙侧,刻石以为徽志。所经山地,毁坟不少,因是满清官员与望厦居民,多衔恨之,后来遂酿成那望厦乡民沈亚米殂杀亚马勒事件。兹据朱萨士之《澳门史(Historico Macao)》三四零页及三四一页,此迺葡人自己之记载称:“在致命之一次骑马中,亚马留由副官随侍出关闸路,正施与些钱给一个病华丐妇。回马归途中,还谈着:为报复两广总督拒绝承认颠地为驻粤葡领事,他要停止在澳中国官衙行使职权。当他驰马还距关闸约三百步时,尚不知末日已临目前,仍然马蹄的的,踏沙前进。猝有一中国青年,以竹竿向他们当面打下,亚马勒脸上被打一记,怒目回看,就于此刹间,有七华人伏者跳出,皆执匕首扑来。亚马勒和副官虽有自卫枪,当亚马留正拟用其仅有之独臂取枪,将所持之马缰含于口中时,他已左右皆被砍伤而坠马矣。副官莱特虽被打堕马,因受伤不重,飞奔逃命。只抛下亚马留独自去遭受这场惨劫。死前曾拼命挣扎,事后发现他颈项刀痕参错,头颅从下巴部被斩下来,其仅有之独臂亦被割去。肇事地点,沙土凌乱,足证经过剧烈搏斗者。凶手已逃,且带走割去之头颅及手臂,时为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傍晚。”肇事地点,即其年前,在莲峰庙侧所勒徽志之石傍也。至于中国文献所纪斯事,则有陈澧所纂之《香山县志》,其纪事篇第四十二页称:“……开驰道于东望洋山,山多居民坟墓,澳夷勒起迁。迁者给洋银一両四钱,不从者夷之,弃残骸于海,民大嗟怨,遂有沈志亮、郭金堂之事。”以上所纪仅寥寥数字,惟太平天国时,招贤馆之林福祥,其所书沈志亮杀独臂兵头事,言之较详,兹节录之:“……澳门向设一关,税务甚钜,为粤海关一大宗,独臂毁关,逐关吏;离澳门五里之莲花茎,向设汛地,一把总带兵百名驻焉。独臂掳兵弁数人,置之牢,并逐余兵;又平水坑门之坟墓千余以为马道,绅民上控之,官弗敢理,独臂益横。澳门附近数十乡,无不欲甘心独臂者,而无人能任其事也。有沈志亮者,贫极负奇气,一日谓其友郭金堂曰:独臂之恶,夫人而知之矣……迺典旧衣,得钱数千,购纯钢制利刃二,利耙一,日伺独臂之出……怀刃候于道左。二十八年七月初七日,独臂乘马出,从者仅一人。郭金堂若为行路人者,迎面而来,将及马首,出其不意,以利耙刺其心,入数寸,独臂大叫,声闻数里。志亮以刃指其从者曰,当吾者死,夷兵震剽不敢近。金堂遂拉独臂于马下,志亮剖其首,及断其左臂而去……志亮遂与金堂挺身自首。广州守易棠鞠之,志亮曰,独臂于亮,非有门户之仇也。只以毁关务,掳奔兵,残害人民,祸及枯骨,辱我朝廷,残我闾里,亮激于义愤……故不如手刃之以弭祸端耳。太守曰杀人者死,你知之乎……今将以你二人抵夷命,你二人谁任其死?金堂曰杀独臂者,吾先下手也,请杀吾……志亮曰乌!是何言也,杀独臂者,吾主谋也,请杀吾……二人争执于堂下,太守泫然下泪曰:真义士也!谳成,八月初四日,督臣杀志亮于市,同声下泪者数万众……”后人迺葬沈志亮于前山之西城下。自从亚马留被杀事件发生后,当时整个澳城为之骚动起来,而香山方面,更不得不作事先戒备。盖前山兵力薄弱,遂令关闸之汛兵,作军事之撤防,退至北山岭对开拉塔山炮台把守。而澳葡当局,要求缉凶,及索还首级。在未得到香山官吏答复之前,于事后之第三天,澳葡军曹未士基打,竟带领葡兵将古关闸占领,并掳去汛兵三人。更向拉搭山炮台攻击。后卒将该炮台占据,作为城下之要胁也。当时澳葡当局,曾获得英美法西等国之支持。兹据马尔斯(H.B.Morse)著之《 支那一帝国国际关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载称:“当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澳葡兵头亚马勒驰马于关闸附近,倏遇数人以竹栏其马。复有八人用棒截击之,从袖中出匕首,向此无备而仅具左臂之兵头袭击。砍其下马,斩成数段,并割其头颅及左臂以去。其副官莱特亦被伤坠马,幸未再遭追击耳。事后澳葡当局曾向前山寨之满清官员要求,索还兵头首级,惟未获答复。迄至二十五日,关闸汛及中国防守之炮台,竟被一队一百二十人之葡军所占领矣。事缘前一天(即二十四日),港英总督般含爵士,曾向中国示意谓:英国政府对其友邦澳葡遭遇,表示同情。派遣英舰二艘援助澳葡,并联同美国代办戴维斯,及法国公使路殷,向中国提出抗议。”案英美法等帝国主义者,直欲趁火打劫而已,实非真意协助澳葡当局者也。
“一湾水弱不流花,寂寂连山长草芽。五月海风多带雨,乱帆随雨过前沙。”黑沙湾在澳门东北隅,沿关闸沙海滩至马交石山麓,成一巨湾。隄岸背靠莲峰山,面对九洲洋,平沙漠漠。杂生水草,是即黄节诗所谓:“寂寂连山长草芽”也。又因海水沙色,均呈黝暗,故名黑沙湾。按钟凤石于嘉庆时游澳,在其所著《读书楼诗钞》之澳门诗十二首中,有注释云:“澳门一岛,状如莲花。香山尽处,有路名关闸沙,直出抵澳,若莲茎焉。其两傍为内外洋,水分二色,内红外黑,亦曰红黑海。”攷关闸沙之两旁,内为西江,其水挟上流之泥土而下,故色红赭。外为九洲洋海,水色黝深,其沙亦呈暗黑色。潮挟沙来,堆积成岸,如半环形,故又名黑沙环。据《澳门之市街名册》称:“黑沙环──本市望厦山东北,及螺丝山园之北,全部地区,包括由黑沙湾船坞起,至马交石,即渔翁街附近止,所有之新填地。黑沙湾填地,包括本市拱形马路起,至渔翁街之低部止所有新填地。现在此区,将黑沙湾与马交石连接起来。除黑沙环马路附近一小部份有建筑物外,其余大部分作菜园用。以上所示,即澳葡现在认为是黑沙湾之区域也。黑沙湾隄岸马路,迺由马交石斜坡起,直落黑沙环而至拱形马路,迳抵关闸门止者。此路于一八四八年,为澳葡兵头亚马勒(J. M. F. do Amaral)所开辟。当年他于傍晚时候,定必跨马驰聘于此沙隐中,习以为常,卒被龙田村民沈米瞰杀于此。现在沙隄之拱形马路中,澳葡刻有一石,泐明“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作为纪念。据《澳门市街名册》称:“拱形马路──由罅些喇提督大马路,与巴波沙大马路之间,即青洲大马路对面起,至黑沙湾马路,即马场海边马路对面止。纪念物,刻有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石一件。”黑沙湾北端,即关闸门东边海滩,澳葡填海时,曾于此筑一跑马场,由澳门赛马会(The Macau Jockey Club)主办,每月赛马一次,不数年便告停办。因此空阔场地,日渐荒芜,后来任由澳中贫农在此垦植,现终变成供给澳中民食之菜田矣。又据澳门市街名册称:“跑马场──此系本市新填地区,位于黑沙湾船坞之北,原设有澳门骑师俱乐部之跑马场。此区大略以马场海边马路,及骑士马路为界,现几全部辟作菜园。”黑沙环及马场海边马路一带,地辟人稀,十里平沙,空阔无比;且海边空气清佳,最宜于调鞍试马。尝读《澳门杂组月刊》,江仲春有濠江八景诗,其中之“黑沙跃马”云:“风高天昏黑,遍地烟尘生。羣雄争为首,何事伏枥呜?”黑沙湾跑马场之南,有只可供渔艇避风用之黑沙湾船坞。该坞本为澳门填海工程之一,原定将该坞筑成一道小运河,凿穿莲花茎之关闸马路,而贯通青洲内河,使澳门半岛变成海岛,然后在小运河上架一桥梁,俾得仍通关闸焉。后因变更计划,致改作船坞耳。黑沙湾中部,原有基督教志道堂初址一所,迺澳门基督教最初传道之处。后于一九一八年,才迁往马大臣街之新建会堂耳。兹据余美德口述,吴桂华笔记之《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成立史略》称: “……民房堂舍,面积无多,会众挤拥,难于容纳,迺蒙谢荣先生据概捐送黑沙湾屋地两间,以为建筑会堂之倡。复由当时之热心信徒,筹募款项,续购屋地四间,会堂之基址备矣。于是由余美德、李星泉、廖德山、司徒迩臣及谢荣等辈,热烈募捐,鸠工备材,历时未久,而宽敞之志道会堂,建立于黑沙湾矣。其时香港伦敦会道济会堂,赠来金地黑字匾额一方,颜曰:福音初至之地……夫黑沙湾之地段也,僻居市北,远隔人烟,交通工具,未有如今日之繁荣,既无巴士,复鲜汽车;疾雨暴风,往还跋涉,传道困难,岂非憾事乎?当是时也,会众闲谈中,感觉有另建新堂之必要焉。意志已决,机会自来,……曾几何时,而巍峨之志道会堂,耸峙于马大臣街矣。” 志道会堂虽已乔迁,但黑沙湾旧址现仍存在,不过易为民居耳。澳葡凿山填海,已将黑沙湾面目改观,古迹亦被湮没不少,沧海桑田,俨然菜园瓜圃,鸡犬成村矣。传说不一之马交石,一说该石实于黑沙湾海中,即今之留香花园对开海面。三小石支持其下,半浮水面,圆滑可抚。其朝向黑沙湾之一面,题有马交石三个大字,雕凿甚深,并刻有一条如链形之花边图案环绕之。卅年前,澳中耆宿,尝泗水至石,为之抚摩不至云。但自填海后,或被爆去,现已湮灭矣。观音堂之后山花园,原迺背枕黑沙环,后顾九洲洋,风景佳绝者。自澳葡掘泥填海后,将观音堂之后山,掘去过半,辟俾利喇马路,建合金棚兵营,现只遗下半壁后山,掩护梵宫耳。黑沙湾为澳门之东北边陲。往日,一湾卤海,半岸黑沙,水中乱石参错,蛤蛎丛生。沙滩上,更繁殖一种观音螺,螺壳而蟹爪,如负壳之蟛蜞然。沙间还杂生各种贝类,形状奇异,颜色美丽,儿童常爱拾玩。自填海后,亦皆绝迹矣。黑沙湾亦迺观潮佳处。东风来时,惊涛拍岸,有如万马奔腾。清朝道光时进士鲍俊,其《行香子》词有云:“飓母时鸣,百丈潮生,卷腥风,浪迫蛟鲸。沙关夕照,海角朝晴,爱腊鱼黄,银虾白,石螺青。”
澳门第79任总督。又译作亚马喇、亚马勒。1846年4月从里斯本抵澳门任澳督。系海军军人,其右臂在年轻时参加葡萄牙开拓巴西殖民地战争中被大炮打去,葡人称其为“独臂将军”。上任后,在澳门推行殖民扩张政策,1846年5月,宣布对华籍居民征收地租、人头税和不动产税,把原本只对葡人实行的统治权力,扩大到华籍居民。他下令所有在澳门停泊的中国船只要向“船政厅”登记纳税。1848年下令开辟马路,掘毁关闸一带村民的坟墓。1849年3月5日,他限令设在关前街的中国海关“关部行台”八天内撤出,3月13日派兵捣毁海关,并随即拆毁竖立在市政厅的刻有《澳夷善后事宜条议》的石碑,并擅自审判在澳门的华人。其扩张行径激起了中国居民的义愤,1849年8月22日在关闸附近,被望厦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澳葡当局历来视亚马留为英雄,澳门有四条街道挂上他的名字,这些街道的中文名称分别是东望洋街、关闸马路、亚马喇圆形地(铜马广场)和亚马喇马路。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8月22日,亚马留被刺杀的当晚,葡兵赶至关闸,原防守关闸的20名汛兵已弃关而走,仅余当值者3人,葡兵遂将3名汛兵带回,囚禁于澳门。香山县丞汪政在亚马留被刺后,亲自往总督府证实了这一事实,害怕遭葡人报复,遂乘轿逃离澳门,途中还催促轿夫称:“行得快,有顶载。”后澳门坊间演变成一句俚语:“行得快,好世界。”卡尔德拉:《札记》第17章,转引自萨安东:《葡萄牙在华外交政策:1841—1854》,第155页。金国平:《佐堂入出澳考》,载《中葡关系史地考证》,第319页;金英杰:《驻澳香山县丞,开赌包娼狂收污规》,载《新报》2009年10月8日。汪政纵容其属下在佐堂衙署不远处曾开设“宝记”赌馆,他每月收取规银有近千两之多。
19世纪中叶澳葡借机向清守军报复并袭击关闸的事件。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关闸事件”,是关闸第二次遭受大规模进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陆夹攻。此次事件的引发,导火线是极力推行殖民扩张的澳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厦龙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1849年8月22日,亚马留被刺杀后,澳葡当局在英、美、法列强支持下,有恃无恐,借此挑起事端,于8月28日早晨,由炮兵军曹米士打基打率领100多名正规军和20名志愿军,携三门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对关闸发动进攻,战事扩展到拱北北岭,古关闸城楼被炮火轰毁。驻守关闸汛营的清军兵力薄弱,由于援兵未到,面对来势汹汹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战而退,关闸为葡兵占据。在关闸事件中,葡兵1名重伤,清军4人死亡,葡兵且将战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军官首级砍下,作为战利品,挂在竹竿上,带返澳门,游街示众。经此一役,清军退守前山寨。这是清王朝在澳门的主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一次重大事件。
葡军攻占中国阵地的一次战役。1849年8月22日亚马留被刺事件后,两广总督徐广缙飞令香山县加强澳门四周的军事防卫,“以防西洋为变”。面对此军事部署,葡萄牙人决定以武力还击。8月25日上午10时,一支由25名士兵构成的小分队,携带1门野战砲,占领关闸。11时,位于北山岭村对面的拉塔石炮台轰击关闸。当时,葡萄牙在关闸一带集结的部队共120人,3门火砲。因此,政务委员会下令派遣50名士兵,携带一门炮前去增援。双方砲战僵持至下午4点30分。此时,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自告奋勇,率领36名士兵,携1门迫击砲,决定占领中国阵地,于是发生拉塔石炮台之战。此役中,双方装备悬殊。据说,清兵守军多达400人。但在葡军的猛烈攻击下,华军阵亡百余人,伤者不计。葡人退回关闸门时仅1人挂彩。澳门官员及各国公使在大砲台目睹了攻占拉塔石炮台的全过程。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8月22日,清廷派对澳门情况极为熟悉的卸任西班牙公使玛斯和赫德的属下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出使葡萄牙,谈判赎买澳门事宜。11月玛斯于马德里病故,事未果。先是,海关税务司总司赫德与西班牙驻华公使玛斯商妥,并向总理衙门恭亲王奕䜣提出一项赎买澳门的秘密计画,史称“埃米利计画(Emily Project)”,该计画即动用100万两白银拨归葡萄牙作为葡萄牙在澳门撤退洋兵及交出炮台的经费,以此方法赎回澳门的管辖治理权。为此,还给了玛斯30万白银作为生活经费。由于玛斯的去世,其为清廷购回澳门的计画遂告吹。其后,赫德虽提出以金登干继续玛斯的任务,但被总理衙门否决,遂下令金登干将国书及有关文件撤回,终止了购买澳门的计画。《澳门专档》第1册《澳门拟于换约案内设法筹办改令撤退洋兵、交出炮台公所等项全归中国设官治理,以资控驳而一事权》,第31—33页;文庆:《筹办夷务始末》第6册卷70,第1617页。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8月22日,英国轮船“斯巴达克(Spark)”号在开往澳门途中被海盗洗劫。海盗装扮成普通旅客自广州上船。该船的船长、大副、二副、事务长等均被杀害,唯一的一个外国旅客也受重伤,中国人也死了好几个。轮船被占约6小时之久。船上被搜遍,稍值钱的旅客行李都被抢走。他们抢劫的动机据说要抢一个中了闱姓彩票(Weising Lottery)的中国人,此人拟于是日携带18000元现款去澳门,而当时确实在船上,但被搜去的现款与海盗所期望的数目相差甚远。海盗离船后,此船由中国轮机员等开到澳门。澳门总督尽了最大努力抓这些亡命之徒,结果约20人被抓获并被处决。《187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突发事件”。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海关志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第120─121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8月16-23日,澳门在美少校操场举行卖物助赈会,以救济西江灾民。署理总督沙‧方济各在其副官陪同下主持开幕式,慈幼会学校学生乐队演奏葡萄牙国歌,由常泽基(Chan Che Ki)致开幕词。意演中有一台粤剧,记者及富家子弟破天荒第一次在澳门演出话剧。8月19日,新总督罗沙达于就职后的第二个晚上携带妻女莅临意演。由主席陈席儒等迎入会场,环游一遍,捐款数金而返。意演中有“小电影”助兴。仅此一项收入达5000澳门元。会场人众,时有意外之虞。红十字会之西医廖德山及男看护员黎池,与女医员罗绣云、林直恩、余美德,看护妇梁科仪,均入场当意务。是会通计集款,为数甚巨。此项应存为水灾善后之用,惟是商办,善后事宜不可不预定规则,以期协力同心,共收善果。澳门绅商二十五日在镜湖医院开会,宣布进支数目,并决定成立“澳门卖物助赈水灾会办理善后所”,以期合理利用善款。此次卖物并捐助之款约得5万元。《华字日报》1908年8月21日《澳门卖物助赈会展开》、《红十字会意举》,1908年10月1日《澳门赈灾会善后所规则》。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30—31页。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1887—1946》,“光绪三十四年拱北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第256页。
民国三十四年 (1945年1月1日-1945年12月31日 )8月22日,澳门著名慈善家、实业家土生葡人崔诺枝先生去世。崔诺枝,广东南海沙头石井人,先世经营航运业。父崔联德,母黄氏,因加入天主教,故移居澳门,于柴船尾街经营杂货,曾承办全澳路灯,俱血本亏尽。后因加入葡籍,故进入澳门土生葡人社群。崔诺枝1867年3月17日生于老楞佐堂区,6岁入学,从黄云垣、郭柱荣、廖百揆诸名师游。12岁时,就读于圣若瑟书院习葡文,后加入港务局,先后在“塔美加”号、“特茹河”号、“扎伊尔”号、“迪奥”号、“自由”号及“埃斯特凡西亚”号三桅船上服务。后随同澳督布渣返葡,在里斯本海军部工作九年。居葡京时,经常出入禁廷,与王室近臣多有往来。返澳后,在总督府出任庶务处长,此职原应由葡人充任,而崔诺枝以一华人身份连任工作30余年。在此期间,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澳门的社会福利及慈善工作之中。1918年,出任镜湖医院慈善会值理,获任住院大楼总管。1922年,当选为同善堂慈善会值理,并于1930年担任主席直至去世。在他主持下,同善堂用捐赠资金购买了许多物业,以便为维持和发展慈善事业建立稳定而可靠的资金来源,他还在同善堂旗下建立一所招收男女学童的免费小学,进行中文和葡文教育。他还担任圣罗萨等几所学校的校董会主席和董事,华人天主教行动委员会顾问,望德堂区圣维森特协会主席,华人难民遣返委员会副主席,圣鲍思高圣徒纪念委员会主席,澳门互救会主席及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务。多年来,他为各个社会团体募集的善款总额高达40余万元,一生中获多种荣誉及奖励。《澳门政府宪报》1925年9月4日第36号第628、631页称:澳门政府颁布第198号札谕,以嘉奖督署管理员崔诺枝在澳任职30余年,谨慎奉公,忠诚可嘉。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Ⅰ, pp. 223-224;梁彦明:《崔诺枝先生传略》,载《崔诺枝先生善绩纪略》,第5-9页。
更多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