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沙龍” 10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楊開荊主講“禪鐘梵響──觀音堂數百載人間煙火”、勞加裕主講“從井泉到自來水:澳門百年供水史”,以及關俊雄主講“空間變奏:關閘450年歷史變遷”,活動即日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40

嘉靖十九年(1540年2月8日─1541年1月26日)10月4日,教宗保祿三世發佈兩道簡諭,任命方濟各.沙勿略及狄奧戈.羅德里格斯為教廷派遣東方各王及長老約翰的大使。金國平、吳志良:《“南澳”地望、中葡議和重點及年代新辨》,載《過十字門》,第63頁。

1604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1月31日─1605年2月17日)10月4日,葡萄牙耶穌會士費爾南.馬丁(Fernão Martim)神父在澳門逝世。費爾南.馬丁神父1545年生於埃武拉,1566年入初修院。1574年在果阿晉鐸。1584年在澳門,其他事蹟不詳。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413頁。

1621

天啟元年(1621年1月22日─1622年2月9日)10月4日,廣東海道副使劉承諏派專使赴澳門傳達兩廣總督陳邦瞻手諭:接北京兵部命令及內務府總管私函鈐有玉璽的聖旨,命令澳門向明廷提供“100名精兵和數名優秀炮手及文士(天主教神父)”。澳門人接旨後,十分高興,他們非常願意為皇帝效勞,並已招募好士兵及文士,準備出發。然而,在澳門的廣東商人擔心,葡人進京後,澳門議事會和葡萄牙會獲得廣州貿易的許多特權和豁免權,會減少他們的商業利益。因此,他們去省城大造輿論,如果葡萄牙人去北京,一定會與滿洲人串通,唆使他們征服明朝。他們又通過在北京任職的廣東籍官員在朝中造輿論說,葡萄牙人入華將賴着不走,他們一入內地,明朝將面臨更大的危險。因此,要求取消這一次帶有種種不測之虞的夷兵北上。朝廷再一次集議,遂決定停止葡兵北上,但命令原來入澳購炮的遊擊張燾、都司孫學詩將招募的西洋銃師護送進京。何大化(António de Gouvea):《遠方亞洲》第6編第3章,轉自金國平、吳志良:《鏡海飄渺》,第73—76頁。

1695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2月13日-1696年2月2日)10月4日,意大利耶穌會士艾若瑟(António Francesco Giuseppe Provana)乘船抵達澳門,翌年即進入內地傳教。費賴之:《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1552-1773)》,第561—562頁。

1719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2月19日-1720年2月7日)9月18日,格勒孟十一世通過當日諭令任命嘉樂為遠東傳教會的宗主巡視神父和使節前往中國,以圖解決“中國禮儀問題”。嘉樂於10月4日從羅馬出發,11月21日從熱那亞前往里斯本,在里斯本停留到1720年3月。嘉樂,為意大利北方巴委亞(Pavoia)人,1682年生。少年時晉升司鐸,攻讀法律,考取民律、教律兩科博士,任聖座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任特使時,年僅37歲。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00頁;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第144頁。

1756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1月31日-1757年2月17日)10月4日,在直隸和山東傳教20餘年的教廷傳信部教士、意大利方濟各會士喬萬尼.布徹(Giovanni António Buocher)於1755年底被清政府抓捕,隨後被遣往澳門,於本日抵達。1765年12月5日,喬萬尼.布徹在澳門逝世。孟德衛:《靈與肉:山東的天主教,1650—1785年》第6章,第150頁;Necrologimn Fratrum minorum in Sinis, pp.166—167.

1793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2月11日─1794年1月30日)10月4日,乾隆帝對英使所提增設關口及在京設行等七款事致英國王敕書稱:除廣東澳門地方仍准照舊交易外,所有爾使臣懇請向浙江寧波珠山及直隸天津地方泊船貿易之處,皆不可行。爾國向在澳門交易,亦因澳門與海口較近,且係西洋各國聚會之處,往來便益,若於京城設行發貨,爾國在京城西北地方,相距遼遠,運送貨物亦甚不便。又據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一節。天朝尺土皆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畫界分疆,各有專屬。況外夷向化,天朝交易貨物者亦不僅爾英咭唎一國,別國紛紛效尤, 懇請賞給地方居住,買賣之人豈能各應所求,且天朝亦無此體制,此事尤不便准行。又據稱,撥給附近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居住爾國夷商,或准令澳門居住之人出入自便一節。自應仍照定例,在澳門居住方為妥善。又據稱,英咭唎國夷商自廣東下澳門,由內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一節。嗣後爾國夷商販貨赴澳門,仍當隨時照料。《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乾隆帝為英使所提增設關口及在京設行等七款不便允准事致英國王敕書》,第553頁。

1814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1月21日─1815年2月8日)7月,區華齡嘉再次搭船來到澳門,準備就任澳門總督。原總督花利亞認為他沒有收到葡國國王的任命文檔,拒絕交權。這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8月29日,香山知縣馬德滋下理事官若瑟.科英布拉諭:本縣訪得澳門有夷商“噎噎喱架”船往小西洋貿易回帆,搭載該國新來兵頭嚕咖(即區華齡嘉)至擔杆洲東遠洋,相遇英咭唎罷盡仁巡船,當將該兵頭接過船上,一起護送而來,換坐澳門小船進澳。惟該兵頭嚕咖曾於嘉慶十三年(1808)來澳,因不安分,即令撤回西洋,此次舊兵頭問唎喱咧時未接到該國王文憑,是以不肯交盤。並聞嚕咖所帶文憑,即前十三年舊憑,所以舊兵頭不肯相信。令其查明該兵頭嚕咖何以又複來澳?既令來澳換班,何以又無文憑確據?10月4日,他又下理事官諭令其讓該兵頭嚕咖迅速遣送回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知縣馬德滋為查明新兵頭嚕咖來澳事下理事官諭》;《香山知縣馬德滋為奉憲諭飭遣新兵頭嚕咖回國事下理事官諭》,第347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7、313頁。

1814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1月21日─1815年2月8日)10月4日,香山知縣馬德滋行判事官眉額帶曆劄,飭令常在黃埔口外洋遊弋護送該國貨船往來英國“罷盡仁”號巡船回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香山知縣馬德滋為飭令英國罷盡仁巡船回國事行判事官眉額劄》,第771頁。

1825

清道光五年(1825年2月18日─1826年2月6日)10月4日,三艘小呂宋船“玉堅踈唦”船、“哥吧”船、“吃(King)”船,由澳門出口,前往零丁洋灣泊。但因為此地有港腳及咪唎堅夷船灣泊,清政府要求它們立即開行回國。《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署澳門同知金為飭令寄泊零丁之三艘小呂宋船回國事下理事官諭》,第667頁,《香山知縣蔡夢麟為飭查明驅逐寄泊零丁外船事下理事官諭》,第778頁。

1838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1月26日─1839年2月13日)7月l2日,英國遠東艦隊的旗艦“威里士厘(Wellesley)”號在一艘皇家方帆雙桅船、船長為托馬斯的“阿爾吉利恩(Algerine)”號的陪同下,上午通過澳門,在銅鼓外洋拋錨,該船指揮者為英國遠東艦隊司令馬他倫(Maitland)少將,帶家眷3人,士兵500名,稱“來粵稽查貿易事務”。18日,馬他倫少將攜家眷乘坐舢板前往澳門義律夷館居住,妻在澳門治病,因醫治無效於23日病故,並在白鴿巢新教墳場安葬。“威里士厘”號的引航員被澳門同知投入監獄和處罰。因為他沒有報告馬他倫少將此行的目的。24日,馬他倫帶著兩名女僕回到了“威里士厘”號上。10月4日,離開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67頁;Chinese Repository, Vol.7, No.3, pp.174—175; Vol.7, No.6, p.336;《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2冊《廣州將軍德克金布等奏報籌辦堵逐英國巡船現在候風開行折》,第311頁及《兩廣總督鄧廷楨奏報英國夷目巡船候風開行片》,第315頁。

1841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月23日─1842年2月9日)10月3日,著名的葡萄牙漢學家澳門聖若瑟修院教師江沙維神父病逝。江沙維,1780年生於葡萄牙特拉茲.多茲.蒙德斯省多若鎮,早年加入遣使會,1814年6月28日到澳門,後一直在澳門聖若瑟修院從事研究與教學,從1828年至1844年間,他出版了一批漢學著作,每天辛勤工作達16~18小時。他生前還是加爾各答亞洲學會的理事,並於1840年11月18日當選為里斯本皇家科學院通訊院士,但尚未接到證書和頒給他的無染受孕(Conceição)聖母勳章就去世了。作為一名漢學家,他令人吃驚地完成了如此之多的著作。1828年,他在澳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是一本16開本的小型著作,其書名為《拉丁語法》。該書是為聖若瑟修院的學生學習拉丁文而編的。1829年,寫成了他的代表作——《漢字文法》(Arte China)一書。1831年底,出版了《葡華字典》,它為8開本,裝成厚厚一冊。1833年出版《漢葡字典》,是一部同樣的著作,其主要長處沒有其他書可以媲美。他同時還出版了四部拉丁文字典。第一部是1836年出版的《拉丁文一漢語袖珍字典》,它主要收集會話中的最重要的詞彙。第二部書名為《拉漢小詞典》,只是將以前的著作重印,但增加了大量的冷僻與不常用的詞彙。它為8開本,1839年在澳門印刷。第三部書名為《拉漢大辭典》,彌補在《拉漢小詞典》中的不足;裡面還包含了許多詞組和句子,為中國學生學習拉丁文提供簡易的練習。總之,僅《漢字文法》、《葡華字典》和《漢葡字典》就足以確立江沙維成為傑出漢學家的地位。4日清晨,許多市民在未獲邀請的情況下,主動前來參加他的葬禮。江沙維神父獲得了所有澳門人的愛戴,他們認為,他是一名好神父、一位優秀市民和一位樸實的哲人。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721; Chinese Repository, Vol.15, No.2, pp.69—80.

1844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2月18日─1845年2月6日)9月28日,澳督彼亞度和澳門議事公局開會討論決定,中止席爾維拉.邊度(Adrião Acácio da Silveira Pinto)欽差大臣之使命,並取消其薪金。10月4日,邊度致函彼亞度總督,提出抗議。《士利威拉邊哆致必加多總督函就議事亭關於欽差大臣使命已結束之決定提出異議》,載《中葡關係史資料集》上卷第3編,第1039頁。

1853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10月4日,亞當斯(Adams)中尉被葬在澳門,他來自美國一個著名的新英格蘭政治世家。該家族出過兩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97-1801),第二任美國總統,死者的祖父:約翰‧昆綏‧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5-1829),第六任美國總統,死者的叔父。亞當斯中尉的父親托馬斯‧伯耶斯頓‧亞當斯(Thomas Boylston Adams)是約翰‧昆綏‧亞當斯最小的兄弟,也是一位傑出的律師和政治家。Lindsay and May Ride, An East India Company Cemetery: Protestant Burials in Macao, p. 117.

1870

同治九年(1870年1月31日─1871年2月18日)10月4日,法國船“新羚羊(Nouvelle Pénélope)”號從澳門運載310名華人苦力前往秘魯。途中苦力暴動發生,殺死船長、船員及水手多人,約35名苦力離船他去。船返航時在電白附近沉沒,苦力回到澳門後被株連問罪者甚多,16名苦力被判死刑。陳翰笙:《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4輯表6《1850-1872年苦力船海上遇難事件表》,第217頁。

1910

自1910年10月4日里斯本郊區洛里什的官員宣告共和,葡萄牙大陸、島嶼和海外的市政機構在接下來的日子陸續宣告新制度。 但也不是所有的。 澳門市政廳就從來沒有公開地宣告共和。 只是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儀式,秘密地、沒有公開地舉行。 支持君主制的總督馬葵士對著幾個在場的人士聲明因為上級的命令,因為軍人的身份不得違背,所以宣告共和。

1923

收集於1924年之1923年的物業稅公鈔收單; '民國十三年九月初五日納公鈔紙觀道師經手'。

1926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10月4日,葡萄牙第12499─C號命令通過並頒佈《澳門殖民地組織章程》(Carta Orgânica da Colónia de Macau)。該章程為澳門第三份組織章程,共分5篇117條。該章程再次確認澳門享有行政和財政自主權,同時規定澳門仍有兩個政治機構:澳門總督與政務委員會。總督在殖民地部長提名下由部長會議委任(第7條),直屬殖民地部長(第13條),主持政務委員會工作,行使行政和廣泛的立法權。政務委員會具有諮詢和決議雙重職責,由官守、官委和選舉的委員組成。總督與政務委員會的分歧,由殖民地部長全權裁決(第56條第2款)。蕭偉華:《澳門憲法歷史研究資料(1820─1974)》,第52─53頁。

193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四日,香港保良局函稱有婦人胡四、陳二、楊卿及男童黎威、黎盛全共五名,因受拐賣嫌疑致被留局,特飭華差馮蒲帶至貴院候傳,彼等親屬住澳門新橋市轎夫巷八號之黎金有具保領回等由准此。

1940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10月4日,180名土著士兵由帝汶抵達澳門,以代替第60莫桑比克土著遠征軍連。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83頁。

1941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月四日,中央舞場全體職員為鏡湖醫院募捐經費舉行義舞紀念合照留影。

1941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月四日,中央舞場全體職員為鏡湖醫院募捐經費舉行義舞紀念合照留影。

1948

陳樹人,名韶,號葭外,生於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詩人、畫家、“嶺南三傑”之一。 樹人自幼潛心繪事,17歲時師從隔山鄉先輩居巢、居廉畫師習畫。期間,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都打下良好的畫畫基礎。樹人特獲居巢畫師青睞,將孫女居若文許配給他為妻。 時值晚清,國家內憂外患。樹人心存報國,治學之餘,主持廣州、香港兩地新聞筆政,暗中鼓吹革命。 1906年,孫中山從美洲轉道香港赴日,樹人與陳少白、黃世仲同謁於舟中,大家相見恨晚,樹人隨即加入同盟會。 孫中山對樹人頗賞識和推重,邀請他共赴日本襄助同盟會務,之後,樹人進入京都美術學校繪畫科攻讀直至畢業。民國成立後,樹人回國擔任粵省優級師範學校和廣東高等學校圖畫教授。為深研世界文學,他再次東渡日本,畢業於東京立教大學文學科,先後留學日本十多年,與藝術、文學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樹人回國後,一直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當時袁世凱陰謀篡國,樹人以事被袁黨所誣入獄,雖繫桎梏中,猶吟詩不絕,曠達膽識過人。1922年夏,樹人奉命從加拿大回國述職。返抵香港時,恰遇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蒙難,情勢十分危急。樹人獲悉後,第一時間訣別妻兒,冒險趕回廣州,登上“永豐”號艦,表示願任孫中山秘書,誓與孫中山共患難。孫中山經過慎重考慮,要求樹人趕赴上海,向各地華僑揭露、聲討叛軍陳炯明的罪行。兩天後,樹人不得不離艦。從此,他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1922年9月,脫險後的孫中山在上海召開會議,商討改進中國國民黨計劃,樹人由孫中山指定的國民黨改進案起草委員會委員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擔任大會主席的孫中山指定樹人為廣東省代表,出席國民黨“一大”。 1931年冬,樹人出遊桂林。期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在《雜詩四十四首》之二中,他作了表白“鴛鴦江水辨難真,也為臨流一愴神。不信本源能混去,到頭清濁漫無分。”從中可看,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的勾心鬥角、互相傾軋和一盤散沙,已讓樹人筋疲力竭、心灰意冷。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俯仰天地的刹那間,他頓悟,促成了他以一種高蹈出世、潔身自好的方式完成桂林山水的愉快體驗。之後,桂林山水寫生成為他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捩點。 1932年8月10日下午,長子陳復在路上被國民黨特務綁架,當晚11時被秘密押至河南南石頭“懲戒場”慘遭殺害,年僅25歲。樹人得知消息後,悲憤至極,作《哭子賦》詩八首,並將陳復生前的住處起名為“思復樓”,後親自將遺骸葬於故園隅山鄉劉王殿崗息園。陳復之死使樹人在政治鬥爭中,更加超然灑脫。 樹人在繪畫上的成就,一是在紮實的傳統功夫上,通過融匯中外技法,實現構圖、線條、色彩等方面創新。他對畫面空間十分重視,讓空間有迴旋的餘地,虛實相生,使人遐想;就像詩歌,口角生香是必要的,蘭心蕙質的底蘊更不可少。如作於1928年夏的《躍鯉》,畫面上半部是一條跳躍著的鯉魚,下半部則是水和草,各佔畫面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桃花待雨濃》也是如此。二是在用色方面,他善於敷彩。他畫紅棉,用深朱反映其英雄偉大。他尤其善於用綠色畫竹子、蘆葦、楊柳、梧桐等,濃淡相宜,清秀明麗,色彩中孕育著噴薄欲出的生命。人們常說“陳樹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樹人工詩善畫,尤長花鳥、山水畫;1931年創作《嶺南春色》、《木棉圖》,寓壯碩於雄麗,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的最優等獎。樹人生於江南,愛畫春雨、杏花、楊柳,展現出春意盎然的境界,1936年創作的《雨後》,有雨過天晴的清新氣氛。他的山水畫《鼎湖飛瀑》、《柳浪聞鶯》都有景秀華潤的特色,線條圓潤,輕巧而疏朗。後期深入蜀地,繪有《峨眉雲海》、《夔門秋色》等作品,畫風偏於雄勁峭削,筆墨濃重粗獷。畢生作畫達千幅以上,追求恬淡雋秀的情趣,熔詩、書、畫於一爐。他與高劍父、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 樹人一直當官,雖亦官亦畫並不矛盾。1927年,他辭去各種職務後,長時間流連於山水、詩畫,不問政治。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他住在重慶山區茅屋裡,無論工作多忙,他仍然每天清晨5時多起床作畫,首先練線條,練筆墨,星期天練寫生。抗戰勝利後,身負閒職的他回到廣州專門從事藝術創作,與高劍父以振興中華藝術的大任共勉,後又與趙少昂、關山月、黎葛民、楊善深等弟子晚輩組成“今社”,並舉行畫展,孜孜不倦地進行新國畫藝術的探索和開拓。蔡元培評價“陳樹人先生,純粹美術家,而具優美個性者也”。[1] 抗戰初期,樹人避居澳門,與高劍父、張純初、鄭哲園等重組“澳門清遊會”。[2] 1948年10月4日,樹人因患胃潰瘍而病逝,終年64歲。 陳樹人著有《樹人畫集》三輯、《桂林寫生集》一輯及《專愛集》、《戰塵集》、《寒綠吟草》、《自然美謳歌集》等書。 現存作於1930年的《紫藤遊魚》畫一幅,容大塊畫鯉魚,陳樹人補上了紫藤和題識。 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藏的三幅容大塊的作品中,有一幅是他與陳樹人的合作,其中容大塊畫桃花,陳樹人畫牡丹花。還藏有一幅合作畫《嶺海春光》,畫作由陳樹人寫萱花,高劍父畫紅棉,高奇峰作牡丹,張純初繪茶花,再由羅仲彭描紫藤,黎葛民畫黃葵,容大塊作桃花等。[3] [1].王翯:《“嶺南三傑”之——陳樹人》,載“新華網",2008年9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01/24/content_7484783_1.htm。 [2].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12月28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3].《[廣州臉譜][廣州畫卷‧第38期]容大塊1900年-1963年壯遊寫生被桃李不求盛名只求心》,載“中國青年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bs.1205.cn/thread-32437-1-1.html。

1989

1989年10月4日,澳督文禮治(Carlos Montez Melancia)應邀訪問北京。

1992

1992年10月4日,京都夜總會大火,看更何兆漢攀窗待援未果墮樓死亡,經理錢景陶被燒死。

1993

1993年10月4日,來往澳台兩地的“華澳輪”因長期虧蝕停航。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