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中西畫意繪出時代大美──馬若龍
(Carlos
Marreiros)

文藝家:馬若龍

作者:梁錦生

馬若龍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澳門之美,是在晴朗的午後,身處繁華熱鬧的街頭,不經意一轉身,來到蘊含藝術與美的婆仔屋。站在這個文創空間的展覽廳中,與澳門藝術家兼建築師、婆仔屋文創空間主席馬若龍進行訪談,如同打開一扇藝術之門,窺見他構思新奇、富有豐富想像力的美術風格。

擔任多種公職的馬若龍擁有多重社會身份,是公認的大忙人,無論是建築、城規、文物保育等界別,不時都需要他提供專業指導意見,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然而,美術在馬若龍心中擁有著崇高且獨一無二的地位。透過一支畫筆,他可以拭走內心深處的塵埃,把眾人目光引向文明發展的厚重與真實。對他來說,文創空間是一方樂土,能夠展示當代澳門藝術家作品的多元魅力, 讓觀者的心中升起時代壯闊的自豪和驕傲。

馬若龍始終相信,藝術對人的浸潤是無意識的,而美術之美可以無處不在,守護好文創空間,是其職責所在,也是使命擔當,目的是希望藝術的靈魂能深入城市的角落,令更多途經於此的市民和遊客與“美”比鄰而居,切身感受“文化澳門”的底蘊與內涵。

中葡混血的世界碰撞

馬若龍與生俱來的藝術基因,源於中西文化相異與會通。他擁有西方人的臉孔(父親是葡國人、母親則是中葡混血兒),言談舉止卻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還說得一口流利粵話。在他身上, 澳門中西文化交融並蓄的特點得到生動體現。

馬若龍成長於書香家庭,在家人的薰陶下,從小熱愛素描繪畫,藝術成績尤為突出。在升讀大學選學科時,有老師認為他可往藝術領域進發,亦有老師覺得他適合投身法律領域,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赴葡國修讀建築學,因為這是一門融合了藝術、科學、工程與人文的學科,能更好發揮其具有跨領域綜合能力的所長。

1976年,在得到時任利宵中學校長的支持下,十九歲的馬若龍在澳門商業學校舉辦了人生第一個畫展,作品包括繪畫,素描及版畫。回憶這段經歷,他表示當年籌備畫展,由於身邊缺乏專業的意見,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令他很早便明白到,策展工作不能假手於人,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馬若龍在葡萄牙、德國、瑞士留學了八年多,取得了建築與城市規劃兩個碩士學位,在八十年代之初,可說是“浸過鹹水”的高學歷人士,被社會寄予厚望。當時不少人認為他可赴美國發展工作,前途一片光明。但出於對澳門這片成長地的感情,他還是決定於1983年回澳發展,服務社會,在回歸前後推動澳門藝文事業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1985年,馬若龍聯同郭桓、繆鵬飛、袁之欽、吳衛鳴、馬偉達,創立了澳門文化體.現代畫會;1987年,他為澳門政府文化學會(現為澳門文化局)創辦了《文化雜誌》。1989年至1992年間,他出任澳門文化司署司長,為澳門與海內外藝文合作搭起交流橋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獲各界高度認可,榮譽等身,包括在1987年獲頒授文化功績勳章,1999年獲頒授英勇勳章及2002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等。

馬若龍持之以恆深耕細作

以畫作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互鑒

馬若龍不但酷愛中國文化,更有著對中國澳門人身份在意識和本能上的高度認同。早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他便向澳門中旅社辦理回鄉證,前往廣州、佛山、韶關等地旅遊,感受祖國的山河壯麗。

自從回流澳門發展後,他不甘於當“井底蛙”,堅持往外闖。多年來,他走遍世界各地和中國大江南北,其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激發其藝術細胞的潛能,一旦繪畫下筆,澎湃奔騰,造就別樹一幟、亦西亦中的美術風格。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馬若龍多次在澳門及世界各地舉行個人展覽及參與聯展。觀其的素描、油畫等作品,不光爲其色彩和技巧感到炫目,細味下不難發現東西方文化元素對其畫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他早年的個人展覽中,展出的十多幅作品,有中國歷史宮廷的故事,也有利瑪竇的側影,耶穌會的會徽,葡萄牙航海的十字架等內容;2019年在塔石藝文館舉行的個人作品展《喜紅艦》,展出的作品琳琅滿目。他解釋道,《喜紅艦》就像一艘偌大的船舶,滿載著里斯本、波爾圖、里約熱內盧、布拉格、北京等不同城市的影子,述說著各自身上不同的故事。這些作品不僅是他對現實存在的思索和想像的綜合體現,更是中西繪畫手法融通的結果。以畫作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一直是他心中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2019年“喜紅艦──馬若龍作品展”開幕

創意開拓新藍海

馬若龍長年從事建築師工作,為澳門和內地不同城市精心設計過的許多具代表性建築,也具有中西文化薈萃的濃厚色彩。例如在陝西的著名網紅景區大唐不夜城,他所設計的經典IP形象演化而來“東方兔仔”燈組,充分展現了新年喜樂祥和氛圍,讓遊客在古今的碰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橫琴口岸對面,屹立著由他掌舵設計的勵駿龐都廣場,這座集哥德式建築與葡萄牙曼努埃爾風格於一體的橫琴地標建築,每日吸引無數居民旅客慕名而來“打卡”。

“受益於中央的大力支持,澳門才有今日繁榮穩定的局面。”作為參與澳門時代巨變的親歷者,馬若龍對此感觸頗深。他認為,澳門在文化創意上要有更大突破的話,必須營造更寬鬆的文化氛圍,應不斷推動多元文化的交融,才能更好帶動創新發展。他同時希望社會各界更重視創意教育,加大培育力度,讓更多年輕一代樹立創新思維。

作為本地藝文發展的重要推手,馬若龍持之以恆深耕細作,未來有計劃將更多時間放在個人藝術創作上,希望能做到厚積薄發,讓美術這顆種子在澳門這片的文化沃土上開出繁花滿枝。

2019年“喜紅艦──馬若龍作品展”開幕

廈門市領導人員參觀婆仔屋文創空間


更新日期:2025/04/03

作者簡介

延伸閱讀 更多專題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