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繁榮昌盛 和諧共融─澳門回歸25載”攝影展圖片徵集評審結果出爐!。

>>立即查閱入選名單

更多

展覽結集了一百三十多位澳門資深文藝家繪畫肖像以及專訪故事,相關文藝家涵蓋寫作、戲劇、影視、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攝影、書法及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是次比賽屬“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之第二部分,參加者需以上述選舉之當選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跡、文學作品等為主題,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上傳至“澳門記憶”文史網以參賽。

更多

回歸二十五載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620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2月4日─1621年8月27日)4月27日(一稱26日),英國東印度公司700噸級商船“獨角獸(Unicorn)”號與“傑麥斯•羅雅爾(James Royal)”號一同自萬丹出發,沿中國海岸航向平戶。兩船準備在那里修整且加強武裝。庫恩(Jan Pietersz Con)稍後稱,英船“伊麗莎白(Elizabeth)”號和荷船“哈勒龍(Harelem)”號將在日本五島(Goto)列島附近巡航,攻擊所有來長崎的 葡、西船隻,而英船“公牛(Bull)”號和荷船“河舶(Hoppe)”號則將封鎖澳門附近海峽,其中“伊麗莎白”號在從澳門至平戶途中,於澎湖海域擄獲1艘葡萄牙船隻。W.Z.Mulder, Hollanders in Hirado, 1597—1641, pp.110—113; Paske-Smith, History of Japan, I:332—345, 412; Samuel Puchas, Hakluytus Posthumus or Purchas His Pilgrimes, V:146. 轉引自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炮》,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冊,2004年。

1626

天啟六年(1626年1月28日─1627年2月15日)4月27日,葡印總督弗蘭西斯科•伽瑪敕令澳門王室大法官和普通法官:主教和神父如果提出請求,可以協助法官執行判決,但必須在權限範圍之內。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37頁。

1630

崇禎三年(1630年2月12日─1631年1月31日)4月27日,由於院長離澳,由加布利埃爾•馬托斯(Gabriel de Matos)出任澳門聖保祿學院臨時院長。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377; 高瀨泓一郎:《キリシタン時代の文化と諸相》,第328頁。

1672

康熙十一年(1672年1月30日-1673年2月16日)4月27日,葡印總督路易斯•阿爾布克爾克(Luís de Mendonça Furtado e Albuquerque)設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處理有關澳門與馬尼拉之間直航事務。該機構由剛剛到任的新澳門總督羅東尼(António Barbosa Lobo)負責。並命令美士基塔•比門德(António Mesquita de Pimentel)為馬尼拉直航船長。此後還建立西班牙駐澳門商站,呂武朥(D Gabriel Lecaros)為駐澳商站大班。《澳門記略》稱:“有呂武朥者,尤黠慧,往來澳(門)、十三行,先後二十餘年,土語華語及漢文字皆諳曉,人呼呂大班。營責取息,獲利巨萬。”當年即有一艘澳門船赴馬尼拉進行貿易。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krcio Macau-Manila nos Séculos XVI a XIX, p. 36; 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按:呂武朥來澳時間不詳,生卒亦不詳,故附於此。

1769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7日─1770年1月26日)4月27日,果阿總督來函,感謝澳門議事會和西蒙•羅咱對於帝汶的援助。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544.

1781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1月24日─1782年2月11日)4月27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醫生亞伯拉罕•萊斯利(Abraham Leslie)向華人行商求官和瑛秀放高利貸,後求官和瑛秀破產,萊斯利損失嚴重,他遂搶佔求官與瑛秀之商館。因為萊斯利不過是求官與瑛秀的債權人之一,故無權佔據兩人之商館。清政府下令萊斯利離開,萊斯利均拒絕服從。於是,特選委員會用武力將其逮捕,將其捆綁由大班於本日押解至澳門,並移交澳門政府,嚴令禁止其回廣州。澳門議事會擔心他會逃往廣州,故將其監禁,關入大牢幾個月。萊斯利獲釋後,前往加爾各答,向英印總督遞呈一份備忘錄,控訴澳門政府的壓迫。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2卷,第389頁及第408頁。

1839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2月,林則徐在廣州創立的翻譯房出版《澳門消息報》,用漢語報道外國人在華活動動態。每月還將發過的文章分類匯總在《澳門月報》上。3月9日,澳門議事會頒佈法令,禁止在澳門收存、吸食鴉片,嚴禁各國居民向捲入鴉片買賣的中國人提供庇護。3月22日,義律請求澳門總督對英國僑民提供保護。邊度(Adrião da Silveiro Pinto)總督接受了請求,但申明所有捲入鴉片交易糾紛的英國人不在此列。4月1日,前山寨守官致函澳門檢察官利馬(José Baptista de Miranda e Lima),轉達欽差大臣要澳門交出所有鴉片的命令。4月27日,前山寨守官致函澳門檢察官,命令在3日內必須交出所有藏於葡萄牙居民家中的鴉片,否則將封閉澳門進出通道。5月24日,英駐華貿易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上尉和英國商人離開廣州前往澳門。8月26日,由於澳葡政府在中英交惡中宣佈中立,在澳門居住的所有英國人,在義律的勸說下,離開澳門前往香港。9月3日,欽差大臣林則徐訪問澳門。在蓮峰廟召見澳門葡萄牙官員,勒令私藏鴉片者一律在限期內上繳,否則嚴懲不貸。9月12日,義律請求邊度總督允許英國商人到澳門避難,並建議將澳門外港作為英國人貿易中心。邊度總督拒絕了上述建議。11月3日,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2月6日,清朝官府下令禁止英國人在澳門逗留。

1847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月15日─1848年2月4日)4月27日,澳督亞馬留在澳門發佈告示:諭令澳門華人未經澳門政府許可,任何人不得在澳門擅自修建房屋。澳門同知、香山知縣及縣丞得訊後,分別致函亞馬留稱:亞馬留只可以管轄葡商,無權在澳門張貼告示,並責令亞馬留將告示收回。亞馬留當即拿著香山縣丞的信登門威脅稱:如果信中再如此措辭,驕橫無理,我立即命令你離開澳門。香山縣丞不敢回駁,僅以道歉回覆。Lia Arez Ferreira do Amaral, O Significado do Governo de Ferreira do Amaral em Macau(1846—1849, p. 31-33.

1848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月5日─1849年1月23日)4月27日,澳督亞馬留發佈告示:“從今以後,任何華人欲在澳門興建磚瓦屋或草棚需事先向澳門政府申請。”其目的在於避免澳門華人繼續隨便佔有土地,任意興建磚瓦屋或草棚而不向澳門政府申報。1847年4月27日佈告,轉引自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97頁。

1887

光緒十三年(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4月27日,澳門公物會批准馮勤承充氹仔番攤生意,以一年為期,系自本年5月1日起至1888年4月30日止。如有人未向承充人問准人情,擅開攤館,每間罰銀50兩。其銀半歸公物會,半歸承充人。《澳門政府憲報》1887年4月28日第17號。

1888

光緒十四年(1888年2月12日─1889年1月30日)5月31日,里斯本葡萄牙國王諭旨:據華人盧九稟稱,年已逾壯,在澳門居住已曆三十餘年,置有產業,今請隸入西洋旗籍等情。朕覽該盧九所呈出各憑據,與所稟相符,按本國民律之十九款,該盧九可隸入本國旗籍,朕今特行批准。該盧九呈出戶部首1888年5月9日收印厘單,已據將領給本諭旨之費用116769厘士繳訖。此諭旨由吏部尚書嘉士度奉大君主1888年4月27日淮盧九入本國籍之旨意撰擬呈進,本日該盧九已在里斯本戶部首司將費用5300厘士繳訖。吏部首司奇瑪簽名,戶部首司賓爹喇用印,注收印厘5000厘士,1888年5月11日。《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葡國君主批准盧九入葡籍諭旨譯文》,第750—751頁。

1889

光緒十五年(1889年1月31日─1890年1月20日)4月27日,氹仔居民得到藍家村一條小溪的用水。該處水質不錯,但小溪距離很遠,並且含有鹽分。該消息似乎提出研究未來供水工程問題。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57頁。

1892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4月27日,澳門華政衙門國家律師控告曹善業欠納曹安所遺下產業之規銀26015.8元,及印厘並利息,計至1891年l0月2日。准限30日,自第二次憲報頒行之日起計,俟限滿後,再展限5日,將以上所欠各項銀,交納督理國課衙門銀庫。如逾限不交,則將其產業查抄。《澳門政府憲報》1892年4月28日第17號。

1897

《知新報》第十四期刊登《論實學》、《致伍星使書》、《論加熱法》、《洋關進款》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1911

清宣統三年(1911年1月31日─1912年1月18日)4月27日,黃花崗起意失敗後,參加起意的同盟會會員謝英伯、高劍父等常到澳門活動,受到各方面的歡迎。同時澳門同盟會成員梁彥明、周豈凡、何進鬥等人在澳門崇實中學發起剪辮會,校內師生多積極回應。鄭南、鄭雨芬、郭輝堂等亦為剪辮會中的成員。同年,在香港同盟會的領導與支持下,同盟會澳門支部成立,總部機關設在南灣街41號,由香港分會會長謝英伯兼任主盟人。謝一度奉派去檀香山,乃改由“香軍”參謀林君復繼任主盟人。當時支部的主要負責人有:劉公裕、盧怡若、陳峰海、劉卓凡、陳卓平(財務)、林了儂、梁倚神、劉大同等。澳門支部成立後,積極籌集活動資金,香港同盟會派女同志鐘芬廷和女醫生張竹君到澳門,由趙連城當嚮導,拜訪富戶大室,向太太小姐們募款;又招募新成員,培基學堂一批進步學生首先加入,計有古桂芬、馮秋雪、馮印雪、區韶鳳、何國材、周樹勳及趙連城,還有香山縣綠林好漢頭目梁意、澳門“疍家王”梁鏡清等中堅分子,逐漸成為一個活躍的革命據點。梁鏡清為了支援革命,變賣了自己三艘漁船,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了同盟會。梁倚神,字覺幻,又號幻公。擅國畫,乃居廉畫師弟子,與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屬師兄弟,曾一起在廣州創辦《真相畫報》。清季移居澳門,居新馬路菩提巷,故作畫常署菩提館主。與高劍父等在澳門奔走革命,宣傳反清。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04頁。趙連城,又名璧如,香山大赤坎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時隨其姊到澳門居住,時約14─15歲,以趙璧如之名入讀培基學堂。後又入同盟會,成為澳門同盟會的首批會員。據金英傑稱,梁鏡清因走私鴉片發財後,在澳門開設就利和宏利兩家魚欄,並擁有自己的漁船。其人沒讀過書,但粗通文墨,為人豪爽仗意。1907年被劉思復發展為同盟會會員。梁鏡清與香山著名海盜梁意又是拜把兄弟。梁鏡清為了幫助同盟會解決軍火問題,將自己的兩家魚欄改為攤館,以開賭掩護革命黨人,並將賭場盈利捐作同盟會經費,1911年前山起意之香軍,一部分即梁鏡清策動的梁義的海盜隊伍。參閱金英傑《宏利賭場,蛋家王位坐者皆輸》,載《新報》2009年6月4日。馮自由:《革命逸史》第4集《澳門華僑與革命運動》,第74—75頁;《梁彥明烈士紀念集》之郭輝堂《梁彥明烈士年譜》,第9頁;趙連城:《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和廣東婦女參加革命的回憶》,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冊,第308—309頁。陳卓平的《愛竹齋全集·詩鈔續集》第1頁《贈劉公裕同志》詩之自注雲:“辛亥年,餘組澳門同盟分會,與林(君複)、莫(紀彭)諸君運動前山新軍。”可知,陳卓平應是組建澳門同盟分會的重要人物。劉公裕在當時為澳門工務局局員。

191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4月27日,孫中山在廣東省議會發表演說,關於澳門“扶正同盟會”第二次革命的計畫,他認為此舉“不獨關於廣東之安危,實關於中華民國全部之安危”,但沒有提及計畫參與者的名字,可能是因為孫眉也事涉其中,或者孫中山顧慮“扶正同盟會”會因此而提早起事。但孫中山的高調反對,也未能使得“扶正同盟會”就此自動解散,不過陳炯明最終卻於4月25日辭去代理廣東都督職務。孫中山:《在廣東省議會的演說》,載《(上海)民立報》1912年5月4日。

1912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1912年12月31日)4月27日,路環面臨人口外流的危險,因此將區內繳納的年稅從176澳門元降至120澳門元,以促進居民留居當地。《澳門政府憲報》1912年4月27日第17號,轉引自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64頁。

1918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4月27日,澳門至江門貿易輪船“威海”號在江門附近遭海盜劫掠,擄去船員8名,乘客33人及財物若干。《中華民國七年拱北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 (1919年3月11日),載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 (1887-1946)》,第318頁。

1929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1929年12月31日)4月27日,澳門政府第268號訓令,決定創辦《澳門檔案》官方刊物,刊載各國家檔案館、屬地檔案室有關澳門事務的文件。這份刊物無論從歷史抑或政治的角度出發,都是十分有價值的。為此,根據組織章程第22條,作出決定如下:第1條,作為《澳門憲報》附屬刊物,以小冊子形式,把存放在澳門各檔案室內具有歷史價值的文件,按月刊登出版。第2條,該出版物負責人由澳門利宵中學教師高美士(Telo de Azevedo Gomes)以無償形式擔任該職務。第3條,在職權範圍下,澳門所有公務員得允許上述負責人對檔案進行檢核,並給予必要的協助,以致達到目的。Arquivos de Macau, la. série, Vol. I, No. 1, Jun de 1929, p. 5.

1934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4月27日,一支英國水上飛機小分隊在其新加坡—馬尼拉—新加坡飛行中對澳門進行正式訪問。機組人員在澳逗留五天,受到政府招待。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63頁。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4月27日,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創刊,督印人為鄺樹森、戴名揚。為配合中國國民黨戰後在澳門活動的開展,特創立《世界日報》,得到中國國民黨澳門支部大力扶持,目的在於實施黨化教育。《世界日報》1946年4月27日。按:原件藏於湖北省圖書館,茲採用澳門中央圖書館藏縮微膠捲。

1946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二十七日,中山縣第五區灣仔鄉公所來函,要求鏡湖醫院派醫生為鄉民防疫注射。

1946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二十七日,鏡湖醫院慈善會第一屆董事會會議議案錄,孫科院長覆函同意董事會提出將“鏡湖醫院”改為“國父紀念醫院”,並答應擔任名譽董事長。

1988

1988年4月27日,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行政委員會主席李大為(António Ribeiro)被控虧空公款,表證成立押市牢候審。

1989

1989年4月27日,廣東省省長葉選平應澳督文禮治(Carlos Montez Melancia)邀請訪問澳門。

1989

1989年4月27日,廣東省長葉選平伉儷吳小蘭一行參觀機場選址。參考資料:《華僑報》1989年4月28日報道。

2000

2000年4月27日,新馬路早上發生嚴重車禍,婦人黃玉蘭過馬路遭小巴撞死。

2007

“榮馨祥”香莊老闆為譚健康先生,於1968年開業至今,店鋪由其父親開辦。譚先生拍攝當年56歲。

2007

“華裳”服裝的老闆是梁先生,店鋪一直由梁先生兩夫婦二人經營,於2013年結業。

更多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