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市大樓營運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關閉,原各市販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而原址則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並增設地下停車場。2009年11月26日,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正式落成啟用,同日臨時街市關閉並拆卸。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06
舊街市大樓營運至2006年7月18日傍晚正式關閉,原各市販遷至附近臨時街市繼續營業。而原址則拆卸重建成一座樓高八層的市政大樓,並增設地下停車場。2009年11月26日,新的下環街市(即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正式落成啟用,同日臨時街市關閉並拆卸。
更新日期:2022/05/06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鏽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12月24日,澳門各界參加拱北高沙蓮花亭開幕典禮儀式。蓮花亭向為同善堂茶亭,位於澳門往來中山的必經之道,方便往來行人休息。抗日戰爭期間不幸為日軍所毀,此次由同善堂主席黃渭霖發起重建,目的依舊為供應茶水,以利行人。《同善堂100周年特刊 (1892—1992)》,第109頁;《世界日報》1946年6月26日。
澳門各界參加拱北高沙蓮花亭開幕典禮儀式
澳門是一個濱海城市,又是颱風多發地區,避風塘之設必不可少,讓船隻在颱風襲澳時駛入避風,以策安全。然而,隨着海岸線填海成陸,原來的多個避風塘經已湮沒,舊址難覓。黑沙環避風塘,約在黑沙環馬路與馬場海邊馬路交界附近,一灣海水由馬場那邊引入;而馬場海邊馬路堤邊,開設漁欄、槳櫓店及馬交體育會。這個避風塘是一九二三年間填海闢建馬場時興建的;隨着市區及建築業發展,一九六三年開始填塘,至一九六六年六月竣工,以後建屋築路,今約黑沙環第一至第七街地段是避風塘舊址所在。新填海避風塘,現埋藏在新口岸填海區下,原有一道防波堤,長逾百公尺,俗稱“長命橋”,由友誼馬路伸向海中心,盡處左邊與橫列的亂石基造成直角,基內形成避風塘,這是六十多年前新填海區填海成陸時建築的。由於沙泥沉積,河床淤淺,失去避風塘作用,十多年前被填平。沙梨頭林茂避風塘,原是放置木材的“水上貨倉”,因往昔是林茂等杉欄建設,故名。其後,附近又興建水上木屋,成為木屋區,船隻灣泊受阻,只好停泊在內港海面,而今又已填為陸地了。筷子基避風塘,在筷子基兩側與對岸相夾,形成塘灣,風平浪靜。過去每遇颱風襲澳,不少船艇甚至港澳客輪都駛至避風。因缺乏浚深,只容小艇駛入,多年前亦已填成平地。目前,筷子基北灣仍可作避風塘之用,已遠離舊海岸線了。對岸灣仔已興建新避風塘,方便兩地漁船避風。
漁船避風塘在哪裡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