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五年(1855年2月17日─1856年2月5日),澳門泥水行工人在新橋惠愛街建魯班先師廟一座,蓋泥水工人亦奉魯班為祖師,故廟之正堂,供祀魯班像,其門聯云:“以尺淮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廟中有“大莫行石碑”。大莫行即泥水行。魯班廟建成時,澳門油漆行贈匾一方,中題“版咢遺徽”四字。在未建公所前,此廟即為工友集議會商之所。[1]
[1]《大莫行石碑》,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43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7日─1856年2月5日),澳門泥水行工人在新橋惠愛街建魯班先師廟一座,蓋泥水工人亦奉魯班為祖師,故廟之正堂,供祀魯班像,其門聯云:“以尺淮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廟中有“大莫行石碑”。大莫行即泥水行。魯班廟建成時,澳門油漆行贈匾一方,中題“版咢遺徽”四字。在未建公所前,此廟即為工友集議會商之所。[1]
[1]《大莫行石碑》,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43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蓮峰廟之天后殿,迺本廟之正座,堂皇寬敞,為全澳各天后殿冠。昔日中國官吏審事處,即林則徐嘗駐節之亭階,亦在殿中。玉階重疊,樑棟縱橫,寶座巍巍,香煙裊裊,兩位金甲神,怒目攘臂,左右分立。威嚴肅穆,雕塑極工。蓋即俗傳之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也。據謂天后深居天府,常藉此二神將作耳目,以援助苦難人民。而蓮峰廟碑誌中之《慈護宮序》嘗云:“側聞載貨之舟,當風波震作,輒有祥云覆蓋,赤火駐桅,其舟遂定。”所謂赤火,即天后遣二神將示異云。至於一般中國文獻,對於天後兩神將之靈異事跡,亦有如下之記載:《七修類稿》有云:“明成化間,繪事中陳詢奉命往日本,至大洋,風雨作,將覆舟,禱之,有二紅燈自天而降,遂得泊於島上。若有人告曰,吾輩天妃所遣也。” 《廣輿記》又云:“渡海者若遇怪風,舶將傾覆。當人膜拜天妃號救,輒有神鳥集桅上,其舟則鎮定。”以故昔之航海者,倘遇風雨危急,祈天后。常見雙鳥,或赤火紅燈,駐於桅上,其舟遂安。咸認為是天后救生之信號,亦即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化身云。此等傳說,雖屬神話,原不足信者。惟是航海之人,在瀕危沒援之際,篤信天后,奮起精神,終能人事勝天。終而歸功天后,傳成美談。故蓮峰廟天后殿內,並塑此兩神將,實亦有由也。
蓮峰廟之千里眼與順風耳傳説
媽祖閣名攷:澳門媽祖閣,實即天后廟也,其門顏不書“天后廟”,而題“媽祖閣”者,蓋亦有由也。溯澳門媽祖閣,原為在澳之閩潮人士所建。因閩潮人士,皆稱天后為“媽祖”,而瓊崖台灣等地,以及南洋羣島一帶之人士亦然。鄭昭之《貢使入朝中國紀行詩》註釋有云:“媽祖,閩潮土語天妃也。自鄭和修祠立碑之後,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媽祖宮,與大伯公廟同其不衰,又天妃與協天大帝,關壯繆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來往,俱畫夜香火不絕。”於此可見媽祖宮之名,實為粵東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閩潮人士以為若遇急難而呼“媽祖”,則靈效立應。趙翼之《陔餘叢攷》有云:“台灣往來,天妃神跡尤著。土人呼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所以澳中閩潮人士,欲得神靈,如響斯應,因此榜廟門曰“媽祖閣”。至於澳人習俗,間有不稱其為“媽祖閣”,而呼其為“娘媽廟”者。則因有人傳說:“天妃姓梁”,閩人間有稱天妃為“梁媽”。娘媽廟者梁媽廟之訛也。至於普通人士,多呼媽祖閣為“天后廟”。古書則載稱為“天妃廟”。良以神在宋朝興化間,已有“妃”稱號。至元朝之至元間,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間,晉封為“普濟天后”。惟道家則稱其為“英烈娘娘”。但未聞有稱之為“娘娘廟”者。
媽祖閣名攷
蓮峰廟外之欄河右傍,尚有一石,平地隆起,渺小不高,殊乏景緻,但當局圍以鐵鏈,伴以蒼松,似甚愛護之者。如斯冥頑蠻石,究何德於人乎?查該石,前面勒一葡國國徽,並刻著“一八四八”數字。舊時之人嘗呼之為“乞兒婆石”,或亦稱之為“亞婆石”。但其形狀不像人樣,直視如公廁耳。蓋昔之遠行者,小解常多即之,後來始嚴禁絕。何以名之?顧名思義,原來昔有一丐婦,常聽此求乞者。事緣公元一八四八年, 葡人兵頭亞馬勒(J.M. F do Amaral)曾將昔日通往關閘之小徑,擴關成為馬路,故於廟傍石上,刻看年份,並葡國徽誌,以作紀念云。聞亞馬勒好馳馬,每於傍晚餘暇,與副官馳騁於此馬路上。時至該石處,常見有一老丐婦,蹲於石前行乞。故亞馬勒定必駐馬石傍,對丐婦稍為施與,例以為常。當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黃昏,亞馬勒又與其副官萊特二人,照常馳騁於關閘馬路上。當其行近廟前石傍,將錢幣施與丐婦後,方回轡踏沙欲行,忽遇華人刺客七人。為首者姓沈名米字志亮,瞰亞馬勒猝不及防,突出鐮刀,砍落馬下,並從下巴部份,將頭顱割去。其副官萊特亦被餘人圍毆,負傷逃脫。當時只有丐婦在場喚救云。該事件詳載在東華錄之兩廣總督徐廣縉上道光皇帝奏摺,及葡人蒙特托‧地‧朱薩士之《澳門史(Historico Macao)》故今蓮峰廟傍該石,視為歷史遺跡,而南灣之銅馬像,蓋葡人紀念亞馬勒所立也。
蓮峰廟傍刻有葡國盾徽之石塊
普濟禪院內,有雅潔之地方,有幽美之環境,以故明清詩人,古今畫客,皆尋勝而來,流連忘返,在院之妙香堂內,後花苑中,或吟詩,或寫字,或作畫,或抄生。如嘉慶時謝蘭生之畫壇,道光時鮑逸卿之詩社,抗日時期高劍父師生等之雅集,皆愛此禪堂清靜,暫寄閒情,尺楮寸縑,至今猶在。斯人往事,盍略為分述之:謝蘭生:字佩士,號澧浦,又號里甫,廣東南海人。清朝乾隆五十七年舉人, 嘉慶七年成進士,入翰林,迭主粵秀、越華、端溪、羊城講席。阮文達督粵,重修廣東通誌,延蘭生為總纂。為古文得韓蘇家法,詩學大蘇,畫學尤深,筆勢雄俊。 著有《常惺惺齋詩文集》、《北遊紀略》,書畫題跋,《遊羅浮日記》等。嘉慶十三年曾與迺弟謝退谷等,常在普濟禪院作畫,院內妙香堂之扁額“妙香”二字,即蘭生所書也。鮑俊:字宗垣,號逸卿,又號石谿生。廣東香山縣山場鄉人。清朝道光二年舉人,三年舉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以書法名於時,工詩詞,能畫梅竹。有別墅老榕一株,古幹參天,故稱榕堂。晚年主講凰山豐湖書院。著有《榕堂詩鈔》、《倚霞閣詞鈔》等。道光廿九年之沈米事件,鮑俊實為之主持者,故以後不敢赴殿試。嘗與黃香石等結詩社於普濟禪院內,現尚存所書大中堂懸客廳中也。高劍父:近代嶺南畫派之首創人,嘗設春睡畫院於廣州,日寇陷粵後,避居澳門,常與其各弟子在普濟禪院之妙香堂研究畫藝,故各人留下作品於院內頗多。解放後劍父歿於澳門,其弟子如關山月、方人定、何磊等,皆聯袂返國內,為祖國藝術效力。劍父有知,當含笑九泉也。
普濟禪院之詩人盡客
沙崗地區之連勝馬路,有短垣一列,綠竹出牆,鐵門半開,顏題“竹林”二字,是即竹林寺,又名紫竹林也。小院閒階,既雅而潔;佛堂僧舍,亦精且虔。地雖不廣,境殊清幽。以故法事常開,香煙不輟。致竹林寺原址,本迺澳門之城郊,附郭之墦地。昔者,纍纍青塚,莽莽沙崗,自從同治年間,葡人闢路,遷墳毀骨,建屋成衢。迨至清末,此間有一道觀,名祥雲仙院者,其主持人蔡紫薇已無意潛修,有心相助,知紫竹林慈善會覓地建寺,迺將道觀相讓,玉成善舉,遂成今之竹林寺焉。紫竹林慈善會之創辦人堅性老和尚,原迴廣州華林寺妙證堂僧人,曾作白云莊長老,別號若木山人。精通禪理,欲闡揚佛法,迺獨自來澳,另行籌建竹林寺。當時得澳中善信,如蕭瀛洲、盧廉若、梁裕簡、許尹琴、歐卓羣、陳純甫、鄭心齋、劉吉大等,連堅性老和尚,合共九人,每捐五百元,由文第士律師經手,組織紫林慈善會。於清朝宣統辛亥三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與蔡紫薇讓得祥雲仙院,稍事修葺擴建,創立竹林寺,而堅性老和尚,遂被推為竹林寺之首任住持。蓋在中國之建築而言,道觀與寺院之型式,均崇尚翬飛鳥革,綠瓦紅牆,無甚差別者。故該寺改建時,只將“祥雲仙院”之匾額除下,易為”紫竹林”三字,便成現狀耳。其道觀時期之門聯:“金天皆化日,玉洞露長春。”現仍在門傍,語氣充滿道教色彩。惟是當時祥雲仙院,只屬孤屋一進,室無傍通。其左右荒鄰,或為野畦,或為菜塘,俱被土霸佔據,堅性老和尚既改建竹林寺後,藉著當地洪恩教頭護法之力,於是築牆圍地,闢苑連雲,佛門為之光大焉。堅性老和尚,精醫眼科,學自陳道人;兼擅丹青,喜附庸風雅,愛交文人畫士。故當時之名畫家羅寶珊氏,與之相交最稔,常寄寓寺中,為之策劃助理該寺。羅寶珊又名寶山,號遊戲山人。曾與當年之馮潤芝、潘達微、何劍士、鄭侶泉、梁覺幻、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創辦《真相畫報》,名重一時。且馮潤芝之哲嗣,亦在竹林寺披薙,法號戒聞,俱善寫人物畫,所以竹林寺內,現尚藏有各人之佳作不鮮。而當時之文人畫士,咸多鶩趨;詩客名僧,常留鴻爪。如當年雪筠為圓晉事,來澳寓竹林寺。《百尺樓詩稿》有詩詠之云:“大教遭時劫,一肩負法來。居停青士宅;淨業白蓮台,僧老常關目;辯多不礙才。圓晉龍象演,相對話黃梅。”又如《微尚齋詩續稿》有《辛未七秩初度竹林寺作》之七言律詩一首云:“蕭寺重來又一時,半天風雨正迷離。劬勞岡極思親日;歌哭無端去國悲。自分浮生老江海;翻成浪跡混華夷。孱年濁世偏多病,冥想空山覓藥師。”案竹林寺內所供奉者,藥王菩薩也。
竹林寺
濠鏡澳北,望廈村中,觀音古廟之旁,另有一廟焉。其門雖不高,其殿雖不深,其建築雖不華,其歷史雖不甚久,但其事跡至今猶足令人稱道者,其唯望廈城皇廟乎!望廈城隍廟,雖然是蕭蕭兩楹柱,赫赫千古存者,其廟雖小,其事堪嘉,試讀其門聯云:“降福豈容徇衆願,問心當不愧神明”,義正辭嚴,語重心長也。蓋該城隍廟地址,初本是觀音古廟偏廳,亦為昔日我望廈鄉民知守義團團址,據當年望闊鄉紳士泐石之“倡建城隍廟碑”云:“前督粵使者張之洞入奏盛稱:我望廈鄉民知守義團,團體獨固,深堪嘉尚,不畏時局變遷,戊戌之秋,竟至華洋雜處,余觸目時艱,狂瀾莫挽,不禁感慨系之云。夫既乏賢明大吏以為之扶持,不得不仰賴神明以為之主宰。蓋威靈顯赫,報應昭彰,自足以攝人心而正風俗,迺知聖人以神道設教,莫不有深意以寓乎其間。於是聯集二三同志,倡建城隍廟於觀音古廟之右,其兩傍則恭立洪聖大王,張王爺聖像焉。並於是歲重修觀音正殿,經理東偏客廳,歷四閱月而工始竣。從此神庥敬迓,綏幸福以無疆;環宇告成,奠金甌於永固矣。沈雄文敬序,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仲秋吉旦。”按當年之望廈鄉民知守義團,迺我國村人之愛國團體,糾合忠勇志士起來,所以捍衛國土,外禦其侮者也。蓋舊日之望廈村,與當年之澳葡聚廬接近,所以明清兩代,我國皆設汛兵駐守,及至道光廿九年沈米案件發生後,清廷始將派駐望廈之香山縣丞分防撤去,而鄉民之知守義團,迺乘時組合起來,自固吾圉矣。嗣是經歷許多內憂外患時期,如鴉片戰後,戊戌政變、義和團之役、八國聯軍陷北京等,雖處蠻夷猾夏之秋,但望廈鄉民仍能堅守望廈,致令常思染指者,大有“秦人逡巡而不敢進”之概。所以後來張文襄公入奏,嘗盛稱望廈鄉民知守義團,有深堪嘉尚之言也。又攷城隍,迺地方守土之神,專司干城冥獄之責,其官階與縣府相埒。根據中國古制,須於京都郡縣之大城鎮中,始能設立城隍廟。而望廈以一小小村落,亦蒙勑准設立城隍廟,良以當年之望廈鄉人,其民氣壯盛,足感神明,干城功偉,理宜設廟祀典,以為保衛社稷之紀念焉。現今廟側園內,尚有“遂亭”一楹,蓋亦取書經“顯忠遂良”之義乎!嘗讀《兩行堂詞鈔》,有“庚午遊望廈,讀城隍廟碑有感”之“百字令”詞一闕,其詞云:“愴懷今古,問阿誰還記,山河之異;望遠憑高驚客夢,何處漢家旗幟。浪捲潮回,星沉月落,不盡傷心事。空餘淚影,幾人能說終始!聞道燕子巢邊,城隍廟裡 ,碑寫含胡字。市井屠沽知守義,真令虜廷羞死。願乞神威,用心良苦,保此蓮華地。金甌圓缺,孰言斯迺天意。”
望廈城隍廟
蓮峰廟之殿宇三楹,其右楹殿中,有一座倉沮二聖殿,蓋所以紀念我國文字之發明人者。倉沮神殿,在中國廟宇中,原甚少有也。攷中國歷史,皆認為倉頡及沮誦二人,是我國文字之始創者。在上古時代,草昧未開,我國尚未有文字,只知結繩記事,及至黃帝時候,乃命其左右二史官,築台河上,攷察蟲紋鳥蹟,觀類象形,以創造文字。其左右二史官,左史即倉頡,右史即沮誦也。此二人發明文字既有偉大功績,建堂立像以留紀念固宜。因此,從前蓮峰廟定於每年三月廿八日之倉頡聖誕,及九月十八日之沮誦聖誕——兩位偉人之紀念日,例必柬請澳中各學校之同學,列隊到廟,參加慶祝。迨後來時移俗易,到廟者日少,至今殆罷此舉耳。蓮峰廟中之倉沮聖殿照壁,書有昔日香山名士陳子清所撰之倉沮聖讚及聯,聯云:“啓帝治以開一畫之天,後先勷贊。闢顓蒙而洩兩儀之秘,古今宣昭。”倉頡聖讚云:“倉聖先師,春三誕降,念八毓生。相具龍顏,光流電彩。睿德徵四瞳之異,精靈鑒三才之文。贊化調元,相軒皇而職高左史。蘸煤削荻,偕沮帝而創制羣書。洛汭靈龜,丹甲綠紋獻其瑞。河圖龍馬,五行二氣闡其奇。覺萬世之冥愚,宣兩間之秘奧。由是嘉禾玉粒,教養之恩並隆,大誥瓊函,民物之義彌著。上古聖神開天明道,後世君相示訓垂經。一畫初開,萬古永賴。古今文字之祖,凡發名成業,能勿飲水知源。鴻濛哲聖之生,雖世遠年湮,敢不竭誠報德也哉。”沮誦聖讚云:“沮聖光師,重陽踰九,寶誕嘉祥。月望過三,元辰葉瑞。生從太古之年,德應文明之治。厲山鐘慶,赤號呈奇。一體而百藝均通,六相而右史獨顯。與倉帝而同尊賓禮,輔軒皇而善篆龍文。削竹開漢簡之端,管毛作穗書之始。 史館能宏其用,隸法早兆其機。他日黔如知篆,無非龜紋蟲蝕之留遺。當年侯岡銘動,不乏類體象形之贊佐。拾遺補漏,草昧彌開。豎直衡平,文法咸備。往古結繩之治,視聽為之一新,河上築台之功,先後不能互掩,撫文瞻仰,能勿肅焉。”
蓮峰廟之殿宇三楹
蓮峰廟在澳門當年,香火非常鼎盛,以其獨有佛教異跡流傳也。據傳蓮峰廟於清朝光緒初年,擴建闢作禪院時,曾由印度迎回佛舍利子一顆,藏在廟中供奉,作為鎮壓山門之寶,拜澳門別間寺院所能有者。攷舍利子,原為佛教高僧於圓寂火化後,在燼餘中有骨子如五色珠,晶瑩明亮,堅如金石,火不能壞,佛教徒得之,視如拱壁,什襲珍藏,或建塔以供之,為佛門靈物。當時蓮峰廟之主持僧,迎得此佛舍利子,亦嘗造一小型舍利塔以盛之,供諸廟中,後來主持僧老矣,尋且死矣。巳不知其將該舍利子藏之何所,只餘下此小型舍利塔,現尚留存廟內耳。據說,該舍利子乃蓮峰廟至寶,主持僧生前,特將之埋藏廟內,不使人知。並謂將來如有人能發現該舍利者,即該舍利子必能幻成該人相貌,以示將來重興蓮峰廟,必此人也云云。查舍利子一物,在佛教僧人圓寂火葬時,確常有發現,決非握造者。惟一般虛張誇大,說其如何靈異,虛杳無憑,當此科學時代,殊不足置信者也。蓮峰廟更有一傳說,謂昔年嘗有一靈猴,每當僧衆念經時,常來竊聽,故已通靈云。查實該猴,原為某僧所蓄,久經熟習,故縱之後山中,殿前檐角,時見其跡。不知者誤會虛傳,更且故神其說,致流傳開來,比諸馬騮精齊天大聖,謂該猴已有佛性云云。
蓮峰廟之佛教異跡傳説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