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三畏是19世紀美國新教傳教士、外交官、漢學家,從1833年開始在中國活動了40多年,參與了早期中美關係史中的許多重大事務。他於1848年出版的《中華帝國》(The Middle Kingdom)一書,被譽爲是“關於中華帝國的百科全書”。在《中華帝國》中,就附有衛三畏繪製的中國地圖。1883年《中華帝國》再次出版時,衛三畏繪製了一幅更加準確的中國地圖(題目就是The Chinese Empire)作爲附圖。現在所介紹的這幅地圖,是1853年在美國紐約出版的,由J. M. Atwood製版。由於鴉片戰爭後歐美國家在中國沿海長期進行地圖測繪,所以這幅地圖上中國海岸線的形狀已非常準確,比較接近現代地圖。地圖在珠江口西岸畫出了澳門,在左下、左上、右下還分別繪製了六張插頁地圖,分別是《廣州城及鄰近島嶼(City of Canton & Adjacent Islands,2張)》、《廈門港口及島嶼(Harbor & Island of Amoy)》、《上海航道圖(Passage up to Shanghai)》、《寧波航道圖(Passage up to Ningpo)》、《閩江至福州府(River Min to Fuhchau Fu)》。《廣州城及鄰近島嶼》中繪製了澳門鄰近地區的島嶼、航道道,依次標出青州(Green I.)、關閘(Barrier)、澳門(Macao)、氹仔(Typa)、路環(Apomee I.,阿婆尾),澳門以東珠江口至廣州的海面標註為“澳門通道(Macao Roads)”。特別是,在圖台灣島附近,已明確表明釣魚島的位置(即圖中“taiyusu”的小島,其西南即爲花瓶山島)。

參考文獻:

本圖複製自哈佛大學地圖部所藏的單張地圖(G7810 1853 .W5)。

[1]Williams, S. W. (1848). The Middle Kingdom. New York & London : Wiley & Putnam.

[2]. 孔陳焱. (2010). 衛三畏與美國漢學研究.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