攷屯門,在廣東東莞縣屬南頭之東,與九龍相接。唐朝韓愈詩有:“屯門雖云高,亦應波浪沒。”之句,蓋即指此。據《廣東名勝誌》有云:“東莞南頭城,古之屯門鎮。”又嶺外代答之航海外夷條亦有云:“其欲至廣者,入自屯門。”是即為葡人初至中國之門檻也。 

葡人歐維士,原是印葡之海軍將領亞豐素雅布基之部下,嘗充當聖約翰羅未沙號船船長。被委尋求到中國之航路。遂於一五一三年五月,偕同其子,及一書記官,共三葡人,乘坐一艘葡國帆船,跟隨一位老華僑率領之四艘漁船指引,於一五一四年同抵屯門。是年其子死於該處。歐維士隨即返回麻剌甲(馬六甲)。 

翌年(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印葡政府迺正式派遣葡人斐來斯特羅(Rafael Perestrello),由歐維士領導,聘問中國。至一五一七年六月(正德十二年),再隆重委出拜訪中國之葡國使節比留斯(Thomaz Pirez),由葡吏安刺德(F.Peres Andrade)護送,先到屯門,請求南頭之備倭官,准其直駛廣州。幾經交涉, 始蒙許可。到達廣州後,比留斯擬入覲明帝,遞呈國書,請求通商。惟廣東守臣,未便遞允,奏聞於帝。惟詔諭不允其請,迺返屯門。以上均見中國典籍所載。 

如《天下郡國利病書》有云:“廣東巡撫林富奏疏云,至正德十二年,有佛朗機夷人,突入東莞縣界。時布政使吳廷舉許其朝貢,為之奏聞,此不攷成憲之過也。” 

又東西洋攷有云:“佛朗機素不通中國,正德十二年,駕大舶突至廣州,銃聲如雷,以進貢為名。撫按查無會典舊例,不行,迺退泊東莞南頭。“ 

以上所叙各葡人,皆為歷史記載中之最早到中國者,除歐維士於一五一四年最先尋得到廣東屯門之航路外,其他則為正式受命聘問中國,及為請締國交之使節。故中國之文獻,皆以彼等之來,始作首次記載。但各書所紀之年份,則稍有出入, 茲為參證起見,爰將各說錄出如後: 

胡宗憲之《籌海圖編》云:“刑部尚書顧應祥云,佛郎機,國名也,非銃名也。正德丁丑十二年(一五一七),予任廣東僉事,署海道事,驀有大海船二隻,直至廣城懷遠驛,稱係佛郎機國進貢。其船主名加必丹。其人皆高鼻深目,以白佈纏頭,如回回打扮,即報總督陳西軒公金,臨廣城,以其人不知禮,令於光孝寺習儀三日,而後引見。查大明會典並無此國入貢,具本參奏,朝廷許之,起送赴京。時武廟南巡,留會同館者將一年...“ 

又姚虞之《嶺海輿圖》云:“其佛郎機國,前次朝貢不與,正德十二年自西海突入東莞縣界,守臣通其朝貢。“ 

以上皆載其於明朝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來中國者,惟以下則載其於正德十三年,及正德十四年來中國者。 

何喬遠之《名山藏》云:“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國王蘇端媽末為佛郎機酋所逐,而據其地,使三十人者從廣東入貢,時廣東左佈政使吳廷舉兼海道副使,議許之。“ 

又嚴從簡之《殊域周咨錄》云:“本朝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佛郎機大酋……遣必加丹末等三十人入貢請封。“ 

攷日人藤田豐八所記,則謂正德十三年來中國者,不過乃滿剌加之使臣耳。而葡人蒙特托達朱薩士所記,則謂一五一七年(明正德十二年)。葡艦長安拉德護送葡國使臣比留斯初至中國屯門。是則《籌海圖編》及《嶺海輿圖》等所說為確也。 

自從比留斯滯於屯門後,經過數年,後來得到一位通譯火者阿三之介,夤緣權貴,終於正德十五年(一五二零年),獲許先到南京。翌年(一五二一年),始得到達北京,居於會同館,亦稱四夷館。 

攷火者阿三,自言本是中國人,善葡萄牙語,為比留斯之通譯。想是回教人,蓋昔之回教徒,常用火者以冠姓氏。案元史嘗有火者傳,曰:“火者,其官稱也。“後來火者阿三卒因驕縱無禮而伏法,比留斯亦被連累,送返廣東。終於一五二四年五月,病殁獄中。 

當一五二二年時,安拉德之弟西蒙安刺德(Simao D.Andarde)又在屯門被逐,緻構成新會西草灣之役,自是以後,葡人再未來屯門者凡數十年。 

迨至一五四一年,才又有葡人法利亞(Faria)率艦至浙江寧波,葡人稱之為“Liampo”實即寧波灣內之雙嶼島。 

據日本一鑒云:“嘉靖庚子,許松許楠許棟許梓等兄弟,及王直,由麻剌甲引佛郎機來浙海,泊於雙嶼島大茅等港“。 

又俞大猷《正氣堂集》有云:“數年前徽州浙江等地方之番徒,引誘西南諸蕃至浙江雙嶼等為貿易。“ 

延至一五四八年(嘉靖二十七年)才完全離開雙嶼島。 

自離開雙嶼島後,乃轉徙福建之漳州。最初到漳州之葡人為左治麥加連那(Jorge Mazcarenhas),案東西洋攷有云:“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有佛郎機船載貨泊浯嶼,漳泉之賈人,往貿易焉。“ 

攷福建漳州,即昔之月港,亦即海澄縣屬。而葡人之在漳州者,實乃居於海澄近邊之浯嶼,並嘗自建房屋,以為貿易中樞,據傳說,當時葡人曾推舉蘇舍(A. Botelho de Sousa)為漳州港太守云。後因商人錢債糾紛,卒致釀成漳州之役,時在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年)也。 

葡舶自漳州退出後,曾一度到詔安縣地,但卒返回廣東,而在浪白澳居留。據《明史•佛郎機傳》云:“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朱紈為巡撫,嚴禁通番,其人無所獲利,則整衆犯漳州之月港浯嶼,副使柯喬等禦卻之。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年)又犯詔安,官軍迎擊於走馬溪。”是即紀此役也。 

葡人後來在粵居留之浪白澳,或稱浪白港,及浪白滘。在香山之南,當時不僅為葡人貿易之所,且其他各國之市舶,亦皆停泊於此,故《讀史方與紀要》云:“浪白澳在香山之南,為番舶等候接濟之所。”《香山縣誌》亦云:“浪白澳在香山澳 西迤南九十里……昔番舶藪也。” 

浪白澳,自從嘉靖二十八年葡人始來貿易,後來因其風浪險惡,始漸漸移到澳門來,大約於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之間。按龐尚鵬之《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有云:“往年俱泊浪白等澳,限隔海洋,水土甚惡,難於久駐,守澳官權令搭蓬棲息,待船出洋,即撤去。近數年來,始入濠鏡澳,築室以便交易。” 

根據以上所說,可知葡人之來中國後,只在廣東,已有三處港口,即屯門,浪白,及澳門也。後來卒放棄其二,而只留澳門,築城建市。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