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國八年(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5月16日,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創建人為海軍上將卡爾莫納(Artur Leonel Barbosa Carmona)。該博物館內存放著當地漁船和商船的珍貴模型等物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幸被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28頁;Rui Brito Peixoto, Macau's Maritime Museum, in Review of Culture, №. 3, 1987.
澳門政府在港務局成立海事博物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8月19日,《祖國周報》第632號報導:“爲了挽救保存分散在許多團體的澳門歷史文學財富,市政廳同意提供幾個廳堂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祖國週報》第632號報導
新型建築澳門文化中心矗立在新口岸填海區海濱,與附近公園、觀音蓮花苑聯為一起,形成一個新景區。 澳門文化中心由兩幢建築物組成,前座為高層“澳門藝術博物館”,後座為低層的“視聽中心”,高低有致,兩者由廣場連接,地下設有停車場、倉庫;附近有花園區配套設施,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環境幽雅。視聽中心樓頂,還有巨大飛簷,裝飾性強,仿如皇帝頭上的珠冠,別致美觀,增加建築物的氣勢,整體設計具有都市現代風格。 視聽中心擁有一個容納一千二百人的綜合劇場及一個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另有會議室、演員化妝間、小型展覽室等,設施先進。綜合劇場設計富有古典劇場風格,可供各種類型的舞台藝術表演之用。 澳門藝術博物館設有五個展覽廳,另有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辦公室、餐廳及商場等。 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美輪美奐,建築費用龐大,在建設途中,曾經多次超支,由最初的五億八千萬元,陸續增至六億四千萬、八億四千萬,結果總造價達九億六千萬元,可謂不惜工本。整體工程超過四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落成開幕。這座耗資巨大的建築物,具有多元化功能,包括會議、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但是,也要有相關的文化政策配合,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真正成為“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文化景點,可供觀賞,而且經常舉辦展覽和演出,具有實際功用,不致虛有其表。
澳門文化中心建築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12月12日,塞爾卡爾子爵梅洛先生在其私人別墅聖珊澤宮設“賈梅士(Luís de Camões)”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73頁。
塞爾卡爾子爵梅洛先生設“賈梅士”博物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9月,《真理》周刊第一期報導:“人們已經開始向博物院和圖書館贈書,那些刻有歷史文獻、軍械圖形和皇室徽章及其他內容的碑石在博物院技術負責人之一高美士的指導下放置在市政廳前廳。”不久,在市政廳第一層的幾個廳堂內開始放置圖書館設施。市政廳機構遷往郵政局,而郵政局則遷往澳督府內的某一附屬建築物內。文德泉:《從“澳門人圖書館”到“國立圖書館”》,載《文化雜志》第3期,1987年。
《真理》週刊第一期報導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賈梅士博物院 | |
關鍵字: | 博物館 |
博物館建築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8.08.004.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344x2000, 2.57MB |
登錄號碼: | p0004313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