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迎親是用四人抬的“花轎”,前有紅燈籠、媒人、吹樂手,後有禮品之類擔架,組成行列,沿途樂器吹敲,頗為熱鬧。新娘身穿傳統刺繡裙褂,頭戴鳳冠或披紅頭巾,出門時,規矩腳不沾地,由大妗姐背她上轎,後邊還有人撐傘和撒米,用意擋煞,乘轎到夫家。新郎在門前恭候,“踢”開轎門後,新娘又由大妗姐背着,跨過火盆、跨進夫家門檻,才是初歸新抱,完成入門儀式。花轎外披刺繡之類轎衣,簪花掛紅,俗稱“大紅花轎”,不要看輕這花轎,只有元配夫人才有資格乘坐。
隨着時代進展,花轎早已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花車。花車一般是房車,曾經有人採用“老爺旅遊車”,別開生面。至於水上人家,因生活不同,迎親採用船艇,適應環境。
往昔,本澳有幾家儀仗店,供應花轎等迎親用具,後因業務不前,早已結業。原設在白鴿巢前地的賈梅士博物院,曾陳列一座花轎,供人參觀。多年前,在農曆新年一項賀歲節目中,也有重演花轎迎親,讓人們重睹舊式婚禮進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