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7月11日,澳門議事公局主席下令砍伐嘉思欄兵營附近的樹木,以修建軍人俱樂部。該建築於1871年正式動工,圖紙由塞爾卡爾男爵小梅洛設計,賈華玉少尉主持修建。1872年年底之前在南灣湖嘉思欄花園旁邊正式落成。該建築為城市樓房式建築,面積占地為2011平方科瓦多,其正面有騎樓及以古典主義組成的托斯卡納、哥特式廊柱,側面有穹廬式窗戶,為典型的南歐建築。科瓦多,葡文Côvado,葡萄牙古代長度單位,1科瓦多合0. 66米。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88頁;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2, p. 84;塔維拉:《澳門從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社會經濟和城建方面的發展》,載《文化雜誌》第36-37期,1998年;Manuel Teixeira, Os Militares em Macau, pp. 35—36.
澳門議事公局下令砍伐樹木以修建軍人俱樂部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3月,伯多祿五世劇院(Teatro Dom Pedro V)在崗頂建成。澳門的名醫佩雷拉.克雷斯伯(António Luís Pereira Crespo)、格爾馬諾.馬葵士和索薩.阿爾文在劇院建設中作出了突出努力。劇院的設計、施工等均由澳門土生葡人格爾馬諾.馬葵士主持。劇院建築物長41. 5米,寬22米,中式坡狀屋頂的屋脊高12米,屋簷高7. 5米。建築物體現了新古典主義風格。在內部設計上,大廳平面作縱向佈局,圓形的觀眾席前後佈置了前廳和舞台,兩側是可供休息的長廊,樓上觀眾席呈月牙形,依靠樓下10根排列對稱的弧形柱子支撐。劇院正面有一個寬15. 7米的羅馬圓拱形門廊,門廊頂端是等腰三角形山花,線條簡明俊俏。其下則是4組愛奧尼式依柱組成的3個拱門,門洞寬約3米,而8條依柱高約6米,山花及立柱裝飾簡約古樸,突顯建築的雄偉、挺拔。劇院面向崗頂前地的側立面則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其牆面一字排開9個寬2. 45米的羅馬圓拱落地大窗,氣度渾厚非凡。劇院建成後,即成為澳門上演話劇、音樂會、歌劇的首選場地。但劇院的演奏者們或出於傳統,或出於懷舊,或為吸引聽眾考慮,仍在街頭空地、花園等場所上演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據稱,劇院落成後,澳中土生人為了表彰格爾馬諾.馬葵士主持劇院建設的功績,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劇院,但遭到當時澳門權貴的反對,因為格爾馬諾.馬葵士只不過是澳門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務員。於是遂以當時在位的葡國國王之名命名。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30頁;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l, pp. 321—322;金豐居士:《72歲土生葡裔一舉成名,小人物與葡皇並列》,載《新報》2006年1月5日。
伯多祿五世劇院在崗頂建成
咸豐七年(1857年1月26日─1858年2月13日)3月7日,澳門最早的劇場都是臨時找塊地方搭個枱子而成的,為了在澳門建造一個固定劇場,澳門市民中一些戲劇愛好者召開了會議,推舉費雷拉.門德斯(João Ferreira Mendes)上校、格爾馬諾.馬葵士(Pedro Germano Marques)、索薩.阿爾文(Francisco Justiniano de Sousa Alvim)、科埃略.山度士、貝爾南多.古拉爾特、若瑟.馮塞卡等人組成一個委員會,組織一次公眾募捐,以集資興建一所劇院。改變以往只能在街頭小巷演出的局面。最初曾考慮將劇院建在聖拉法爾醫院裡,後被否決。委員會又請求政府批給嘉思欄兵營附近一塊地方,但遭拒絕。批給的是聖多明我會修院舊址。委員會對該地並不滿意,再次向政府提出新的申請,終於4月2日獲得聖奧斯定廣場附近一處地皮。隨後即在澳門、香港發起了籌款活動,一年之間,籌得捐款達2000銀元,遂開始了劇院的建設。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30頁;Manuel Teixeira, Toponlmia de Macau, Vol. 1, pp. 321—322; 金豐居士:《72歲土生葡裔一舉成名,小人物與葡皇並列》,載《新報》2006年1月5日。
戲劇愛好者組織募捐以興建劇院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1873年1月28日)1月,澳門華人富商鄭文瑞代其第三子鄭思賢起造樓房一座,計二座二進,共支工料銀7360元。其右邊尚有在此樓之前建造的“祖屋”一座,左邊則有第二子鄭觀應建造的樓屋一座。鄭思賢(1845-1920),名元亨,字正元,別字曜逯,鄭觀應胞弟,排行第三。光緒五年(1879)清廷誥封鄭文瑞為榮祿大夫,故名其宅第為“榮祿第”。鄭觀應有《題澳門新居》詩一首:群山環抱水朝宗,雲影波光滿目濃。樓閣新營臨海鏡,記曾夢裡一相逢。自注:先榮祿公夢神人指一地曰:此地築居室最吉,後至龍頭井,適符夢中所見,因構新居。龍頭井又稱亞婆井,在今澳門亞婆井街附近,附近又有龍頭左巷和龍頭里之名,鄭家大屋即在龍頭左巷。澳門博物館藏:《鄭啟華為鄭正元建房字據》,轉引自《盛世危言:鄭觀應文物集》,第126頁。夏東元:《鄭觀應年譜長編》上卷,第120頁稱,光緒七年(1881),澳門新居開工建造。顯然有誤。鄭觀應:《羅浮待鶴山人詩草》卷1《題澳門新居》。
鄭文瑞代鄭思賢起造樓房一座
人物: | 美士基打(Mesquita, Vicente Nicolau de),1818-1880 |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6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大堂區 |
議事亭前地 | |
關鍵字: | 美副將銅像 |
建築 | |
人力車 | |
民政總署大樓 |
攝影: | Educação, Serviços de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5.17.36.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葡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13, 7.52MB |
登錄號碼: | p0005579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