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坑尾,在澳門東南隅,往昔包括水坑尾街、大井頭、近西街、白馬行、大步纜、鬼仔巷等而言,統稱爲水坑尾坊。該坊地勢,原處於柿山與琴山之間。每當天雨時,兩斜坡之山泉,即匯成一道坑水,經此流出南灣。坑水盡處,故稱水坑尾。 

自從明嘉靖時,市舶移駐濠鏡墺爲泊口,各國商賈,多擇斯處建設商行,於是繁盛起來,外人樓宇洶集,華紳富户相望,成爲澳中之古洋場。 

一六二二年,澳葡戰勝荷艦進襲,驅使荷蘭俘虜,在水坑尾與荷蘭園相接處,建築一度城垣,由大炮台橫跨至天文台,中間闢一閘門,名“水坑尾門”,並自以爲界。惟未得明朝當局同意,致被總督何士晉下令拆毁;旋復潛築,又被海道副使徐如珂再毁,卒仍建回短牆一道。後至同治年間,才自毁之。今在水井斜巷,及天文台下斜坡,尚有斷垣殘堞遺跡,足資攷古。按《中葡外交史》載: 

“澳城,天啓四年爲總督何士晉所隳。既而葡人又築,又爲海道副使徐如珂隳。” 

又光緒時,署香山知縣楊文駿之《查覆澳門新舊租界情形疏》中有云: 

“水坑尾門、三巴門、沙梨頭閘各門,均係同治二年毁拆。惟水坑尾東邊界牆,至今尚有存者,亦陸續毁拆,改造洋房。” 

水坑尾,原是茶絲貿易之區;大井頭,實迺榕蔭密佈之地。衆商行立,一井當前。井泉清而冽,商户汲於斯。該處雖仍屬水坑尾街,但人皆另呼之爲大井頭。 

大井頭,是指由白馬行口至近西街前之一段路。往時英、荷、西、法商人,多在此設立絲行及茶行,行廠非常廣大,生意亦頗興隆。直至鴉片戰役之後,各行多或遷港,間或結束,其遺址遂爲當時富户所購置,改營裘菟,於是建成巨第星佈,廣廈雲連。如當年之蕭家、鮑家等,其原址皆爲絲廠;又如王家、葉家等,其原址俱屬茶行。惟是白雲蒼狗,今又人事俱非矣。 

大井頭,在昔年澳門尚未有自來水設備以前,實迺該坊附近居民之食用源泉。自有自來水供應之後,該井遂被當局封禁,且將其填塞焉。 

綠榕樹下,石椅備陳,青草井前,錢練環繞,此爲當年大井頭之景象,爲汲者休息之地,爲過客歇步之區。自從澳葡拓展馬路後,掘去巨榕,改植小樹,劃作安全島,無復舊平台,一切皆易舊觀矣。 

水坑尾與大井頭之劃分,據《澳門市街名册》稱: 

“水坑尾街,由家辣堂街及近西街附近,即南灣街對面起,至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即東望洋街與水井斜巷之間止。此街由起首,至白多祿局長街止一段,中國人多稱之爲大井頭。其餘之一段,始稱其本名水坑尾街云。” 

往昔水坑尾之綠色洲,以大井頭最爲蓊鬱。該綠洲又因竹園圍橫出,將其截爲兩段。南段榕陰井冽,固然水冷風涼;而北段亦有古榕六七株,蟠根蔽日,足蔭行人者。自從澳葡改良路政,闢此處爲雙行車路線,於是鋸去老榕數株,只餘其三。三榕樹適對高可寧住宅門前,堪輿家遂譽爲三枝香云。不知該處原有六七株榕樹,當年朝向王隸住宅,又作如何解釋耳,足見無稽也。 

水坑尾口,細井巷側,某麵包公司左鄰,當年曾爲楊鶴齡寓所。攷楊鶴齡迺老革命黨人,晚清時與孫中山、陳少白、尤烈等發起推翻滿清運動,被舊勢力誣爲四大寇。據《孫中山先生自傳》云: 

“余常往來於香港澳門之間,大破厥詞,無所忌諱。時聞而附和者,有陳少白、尤少紈及楊鶴齡三人,非談革命則無以爲歡,數年如一日。故港澳間之戚友交游,皆呼余等四人爲四大寇。” 

及革命黨推倒滿清後,軍閥乘之,楊鶴齡迺退休居澳。民初時期,猶常見其徜徉於水坑尾大井頭間,喃喃自語,咄咄書空,終於抑鬱以殁。 

楊鶴齡初本居於近西街者,孫中山及革命黨人,時常來往其舍,運械製彈,集議籌謀,都假此爲秘窟。水坑尾坊,果爲革命策源地之一歟! 

水坑尾坊近大井頭處,有天神巷焉。今日雖屬橫街小巷,往昔原迺通衢要津。蓋曩日澳中,洋務行口及西人住宅,多在水坑尾、大井頭、南環等地;而營業市場及店舖倉棧,則在營地街、關前街、北灣一帶。當時尚未有新馬路等交通大衢,兩處來往,唯藉天神巷出入,故天神巷上,西人男女絡繹於途,古人多稱西人爲洋鬼子,因號天神巷爲鬼仔巷焉。 

天神巷,既爲西人住區與商業市場之交通橋樑,出入必經之道。在舊澳門街中,可算繁盛要道之一。昔日無論巡遊出會,軍隊操演,旅客車輛,婚喪儀序,都經是間,即西人主教之駟馬高車,亦駐駕於此。當時澳中之富户,以其爲繁盛街道,亦多卜居焉。如王祿、曹有、宋紳、何老桂、何老旺輩,皆在此大興土木,經之營之。建成渠渠廣廈,皇皇大屋,比鄰接壤,對宇望衡。至今天神巷上段,猶是古舊建築,次第連續也。 

但今澳門市區擴展,馬路開闢,西人散處各方,富户遷徙異地,交通有新馬路,車輛亦不必經此,於是天神巷之交通地位,遂爲時代所淘汰;而與寬衢大道相比,則更相形見絀。因此行人鮮到,已不爲衆所注意。甚至鬼仔巷之名,亦幾爲人所忘記矣。 

水坑尾坊之白馬行街,實迺古時澳城門外,各村鄉民來澳入市之孔道。因其北端直衝澳城之水坑尾門,南端則與大步纜相接,可通往營地市區也。 

早於一六九六年時,澳葡之第一任主教賈尼勞氏,曾於白馬行街創立一所聖辣非醫院,開亞洲最早用西法治療之先河。因屬天主教會所辦,初時不免帶着宗教形式,故衆皆呼之爲醫人廟。澳葡亦以有此醫院,名該街爲醫人廟街,或聖辣非醫院街。但居住於該街之中國同胞,自然不喜此不吉利街名,適當時醫院左鄰,有一所英國渣甸洋行,迺代理白馬牌威士忌酒者,門前繪有一幅白馬廣告畫,異常觸目,故人皆稱此洋行爲白馬行,而該街遂亦沿呼爲白馬行街。後澳葡自知醫院街名不雅,今迺改稱爲伯多祿局長街耳。 

往日白馬行街中,設有外國商行多家,規模宏大,經營販運中國之茶葉或蠶絲出口。迨至香港開埠後,各洋行多結束遷往香港,其中一家大茶行遺址,後改建成一條余敦善堂圍;另一家大絲廠遺址,後改建成一條柯傳善堂圍,由此可想當年廠行,佔地之廣袤也。至於該街中,當年亦有不少富户巨宅,如曹氏、何氏、吳氏等大屋,或改建作商店多家,或改建爲基督教堂,滄海桑田,幾經變易矣。 

釣魚台,昔日水坑尾坊之白馬行街口。石台高築,土欄前障,下有一大井,泉水清溢。以居高臨下,仿如一釣魚台然,故名。石級傍出,路通柿山斜巷口。台上有大屋兩間,其中一間爲三層洋樓,兩翼前伸,屼然雄踞台上。該樓屋頂之旗杆,嘗於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時,升起第一枝革命旗幟,爲全澳同胞倡焉。 

攷該座洋樓原迺“濠鏡閲書報社”。當清末孫中山先生提倡反清革命時,澳中之同盟會會員,參照海外各處進行革命工作所採用之書報社形式,在此設立“濠鏡閲書報社”。據《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二集》,澳門之老同盟會女會員趙連城憶述: 

“在白馬行街釣魚台的一座三層大樓,成立了‘濠鏡閲書報社’。該社由盧怡若以紳商資格,取得澳門葡政府批准立案,並向各界發動募款捐書。閲書報社成立後,即公開徵求社員,又在社員中發展同盟會會員,那時同盟會也很重視青年工作。在過去積極參加反清宣傳活動之“培基學校”學生中,有六人如:古桂芳、馮秋雪、馮印雪、區韶鳳、何國材、和我(引者按:趙連城自稱),首先被接受加盟。”她又稱: 

“當時支部的主要負責人,還有:盧怡若、劉公裕、陳峰海、劉卓凡、陳卓平、林了儂、梁倚神、劉大同等……那時閲書報社,實際上已成爲同盟會的一個半公開的機關……閲書報社的工作,持續了半年多。後來廣州光復,主要負責人都先後回内地,社的組織,便無形中陷於涣散云。” 

釣魚台介於水坑尾坊之白馬行與大步纜街之間,台前道路亦爲澳門南北交通之要道。台傍之柿山斜巷,原有水一道自柿山直下,橫跨路中而達天神巷口之左方,渠面雖不甚闊,惟途人經此必須大步跨過,稱之爲大步纜。蓋纜者,俗言跨步也。 

或謂由天神巷口至賣草地路口一段,巷既狹窄,路又曲折,行經此者,常覺摩肩接踵,爭先恐後,以避擠迫,大步纜之名,由此而來也。 

姑勿論其因水渠阻道,抑或巷窄人擠,以致經此途者,均需大步跨越,而路政則實應改良。一九一七年,澳葡當局迺有拆修大步纜馬路之舉,拓展路面,因其路接板樟堂前地,故改稱爲板障堂街焉。 

至於大步纜口、釣魚台下之大井,於抗戰後始被填塞;且於該址建成小型店舖一列,竟把釣魚台掩蔽,不復見高台巨廈矣。 

濠鏡閲書報社之社址建築物,今亦被拆毁。惜哉革命歷史性之建築物,已成廢墟矣!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