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年(1576年1月31日─1577年1月18日)本年,成圖於萬曆四年(1576)的《廣東沿海圖》上澳門半島中部標有“蠔鏡澳”,並在其旁繪有六座房屋,標為“番人房屋”。半島南部標有“亞馬港”,其旁繪有外國船二艘正進入澳門內港,其南標有“十字門”,在澳門半島與亞婆尾(大橫琴島東部與路環相對處)、深井(大橫琴島北部地名)之間繪有“西草澳(灣)”。半島北部標有“望下村”,其旁稱“有陸路至香山縣”。在望下村之北,蓮花莖出口處標有“鳳凰山”[1]。這是中國地圖中第一次記錄澳門的古圖,亦是一幅極有價值的古澳門歷史地圖,很多澳門開埠問題在此圖中能尋獲證據。[2]前者“亞馬港”的出現證明葡人對澳門的稱呼Amaquão已為華人所接受,並有相應的地名。後者“望下村”的出現證明當時華人進入澳門半島的人數大增,“閩粵商人趨之若鶩”[3],望下村大約在此時開村。但值得注意的是,萬曆二年(1574)在蓮花莖建起的關閘未見於圖中,荷蘭人特奧多雷•布利(Theodore de Bry)完成於1598年之前的《澳門城市圖》亦未繪製關閘,但從1622年、1635年以後的葡人澳門地圖及清康熙以後的中國澳門圖則均明顯標有關閘。故疑萬曆二年在蓮花莖設立的關閘很可能只是一座很簡陋的關卡,或是一道土牆,故至萬曆四十年(1612)時,張鳴岡又下令“於唐基環處壘石為關”[4]。因此,真正具有城樓形式的“關”應是在萬曆四十年之後才建成的。正因為萬曆二年關閘初建,且簡陋,故《廣東沿海圖》未繪製關閘。

[1]王文達的《澳門掌故》第150頁稱:“鳳凰山,在沙梨頭境。該山亦習稱為白鴿巢山,寢且幾忘其名為鳳凰山。”唐思的《澳門風物誌》第78頁亦稱“白鴿巢山又名鳳凰山”。黃德鴻的《澳門新語》第243頁否定此說稱:“鳳凰山就是今日所稱的五桂山,又名香山,香山縣得名就是自此而來。”祝淮的《新修香山縣誌》卷1《輿地•山川》稱,“鳳凰山在東城東南一百里,高七十七丈,廣十里,東界南坑,北接官塘岡,西為金竹園,白蜮石,古壑諸峰,南赴海”。祝淮所言“南赴海”是否即指鳳凰山的南面餘脈已伸入澳門半島直至海邊呢?如此,李遐齡的《澳門頭海邊晚步》詩中“偶從白鴿巢邊過”,“背指鳳凰山月生”之鳳凰山,就應指白鴿巢山。參見李遐齡:《勺園詩鈔》卷1《澳門海邊晚步》。王廷鈐纂輯:《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卷上《下恭常都地圖說》稱鳳凰山為“下恭常都十余鄉發龍之祖山”。白鴿巢山當是此祖山之餘脈。

[2]郭棐:《粵大記》卷32附《廣東沿海圖》,成圖時間參見湯開建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的澳門地名》,載《嶺南文史》2000年第1期。因該圖在南澳島上標有“新副總兵城”,南澳於萬曆三年九月設副總兵,萬曆四年建南澳副總兵城(《明神宗實錄》卷42萬曆三年九月辛丑及郝玉麟的《(雍正)廣東通誌》卷14《城池志•南澳城》,圖既稱“新”城,可證圖與南澳建城大約同時)。按:郭棐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並非郭棐所作,以現存圖比照,郭著的《廣東沿海圖》之香山部分與宋應昌的《全海圖注》附圖《廣東沿海圖》之香山部分完全一致,故知,郭棐之圖當取之於宋應昌的《全海圖注》之附圖。宋應昌的《全海圖注》有李化龍萬曆十九年(1591)序。可證,該圖應完成於萬曆十九年之前。《全海圖注》是一份全國性的海圖,廣東只是其中一部分。因此,全部地圖的完成一定是分時間段完成的。廣東沿海部分完成時間較早,應在萬曆四年時完成(參見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之143圖及圖版說明,第10—11頁)。

[3]張廷玉:《明史》卷325《佛郎機傳》。

[4]《明神宗實錄》卷499,萬曆四十年九月戊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