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曾刊登於“澳門雜誌”,第四期,第71頁,圖1。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附註:曾刊登於“澳門雜誌”,第四期,第71頁,圖1。
更新日期:2019/11/16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鏽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
廣東輿圖卷之一:廣州府圖,1685年 地名:澳、十字門 雍正《廣東通志》之《澳門圖》,1731年 地名:望夏村、青洲、沙梨頭、馬郊石、十字門、亞媽寨、十八間 中國官署:關閘、關部、稅館 廟宇:觀音堂、娘媽新廟、亞媽閣 西式炮台:東砲台、西砲台、斯蘭砲台、南灣砲台、媽閣砲台及三吧大砲台 城門:三吧門 教堂:麻瘋廟、嘉斯蘭廟、板帳廟、龍嵩廟、風汛廟、花王廟、大廟、唐人廟及三吧堂 西式機構:議事堂、支糧廟、醫人廟 《澳門記略》之《側面澳門圖》,1751年 地名:蓮花莖、馬蛟石、望廈村、沙梨頭、營地、十八間、娘媽寮 中國官署:關閘、關都、稅館、縣丞衙門 廟宇:新廟、娘媽廟、觀音堂 西式炮台:三吧砲台、東砲台、西砲台、南環砲台、娘媽角炮台、伽恩欄砲台 城門:三吧門 教堂:三吧堂、大廟、伽思蘭廟、花王廟、風信堂、板樟廟、龍鬆廟、尼姑廟、唐人廟 西式機構:議事亭、支糧廟、醫人廟 海疆洋界形勢全圖,1787-1801年 地名:澳門、十字門、鷄頸、阿婆尾 澳門形勢圖,1808年 地名:蓮花莖、望廈村、龍田村、沙梨頭、營地市、白鴿巢、三層樓、蘆石塘、下環街、潭仔、九澳角、鷄頸角、十字門 中國官署:關閘營汛、粵海關、大馬頭口、南灣口、娘媽角口 西式炮台:東望砲台、大砲台、小砲台、家斯欄砲台、灰爐砲台、西望砲台、娘媽角砲台 城門:三巴門 教堂:尼姑廟、大三巴、花王廟、小三巴、風順堂、龍嵩廟、板帳廟 西式機構:議事亭、支糧廟 澳門圖說,1809年 地名:蓮花莖、青洲、蓮峯、十字門、鷄頸內洋 中國官署:關閘汛 廟宇:新廟 西式炮台:澳夷大砲台、澳夷婆媽角砲台、澳夷南灣砲台、澳夷東望洋砲台、澳夷西望洋砲台 前山寨與澳門形勢圖,1811年後 地名:望廈村、龍田、龍環、馬鮫石、青洲 中國官署:粵海關、前山營關閘汛、前山營 廟宇:蓮峰廟、媽祖閣 西式炮台:夷人大砲台、夷人南灣砲台、夷人咖思囒砲台、夷人東望洋砲台 西式建築:鬼子房 廣東通省水道圖,1812-1816年 地名:雞頸潭仔、過路環 中國官署:關閘汛、縣丞署 西式炮台:三巴砲台、大砲台、西砲台、夷人砲台 廣州府分縣圖:香山縣圖,1821-1911年 中國官署:關閘 教堂:三巴寺 其他建築:澳門 廣東水師營官兵駐防圖,1867年前 地名:澳門、青洲、十字門、鷄頸、潭仔、九澳角 中國官署:關閘 西式砲台:洋人砲台 中國七省沿海圖,1881年 地名:澳門、青州、十字門、鷄頸、阿婆尾 中國海岸和海南島地圖 地名:澳門、南環、青洲、下字門、鷄頸洋、凼仔、亞婆尾 中國官署:關閘 廣東省地圖 地名:澳門山、蓮花山、十字門 教堂:三巴寺
古地圖記載之澳門中文地名或建築物名稱
新型建築澳門文化中心矗立在新口岸填海區海濱,與附近公園、觀音蓮花苑聯為一起,形成一個新景區。 澳門文化中心由兩幢建築物組成,前座為高層“澳門藝術博物館”,後座為低層的“視聽中心”,高低有致,兩者由廣場連接,地下設有停車場、倉庫;附近有花園區配套設施,總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環境幽雅。視聽中心樓頂,還有巨大飛簷,裝飾性強,仿如皇帝頭上的珠冠,別致美觀,增加建築物的氣勢,整體設計具有都市現代風格。 視聽中心擁有一個容納一千二百人的綜合劇場及一個容納四百人的小劇場,另有會議室、演員化妝間、小型展覽室等,設施先進。綜合劇場設計富有古典劇場風格,可供各種類型的舞台藝術表演之用。 澳門藝術博物館設有五個展覽廳,另有演講廳、會議室、圖書館、辦公室、餐廳及商場等。 文化中心規模宏大,美輪美奐,建築費用龐大,在建設途中,曾經多次超支,由最初的五億八千萬元,陸續增至六億四千萬、八億四千萬,結果總造價達九億六千萬元,可謂不惜工本。整體工程超過四年,至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落成開幕。這座耗資巨大的建築物,具有多元化功能,包括會議、文化藝術體育活動,但是,也要有相關的文化政策配合,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真正成為“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文化景點,可供觀賞,而且經常舉辦展覽和演出,具有實際功用,不致虛有其表。
澳門文化中心建築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50年代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圓台仔 | |
關鍵字: | 兒童 |
風箏 | |
五角星 |
攝影: | 李玉田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1.02.083.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334, 7.63MB |
登錄號碼: | p0004081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