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2月10日─1900年1月30日)著名平民教育家陳子褒在澳門創辦“子褒學塾”。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陳子褒先生因追隨乃師康有為變法故東渡逃至日本。在日本期間,遍查日本各地小學教育情形,遂於本年回國至澳門,在荷蘭園正街83號創辦“蒙學書塾”,繼改稱“子褒學塾”,其胞弟陳子韶則在其鄰屋創辦“子韶學塾”。[1]由於陳子褒兄弟在澳門教學成績優秀,學生日增,子褒學塾先遷龍嵩街,後再遷荷蘭園二馬路,乃更名為“灌根學塾”;而子韶學塾則遷往板樟堂街國華戲院現址,改名為沃華學校。[2]陳子褒在澳門設館教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學生人數達百餘人。他採取的是新的教學方法,他自己編輯接近口語的白話教科書《婦孺三字書》、《婦孺四字書》、《婦孺五字書》、《婦孺淺解》、《婦孺新讀本》、《七級字課》及《諸史小識》等共40餘種。[3]

[1]冼玉清:《陳子褒先生傳略》,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第317—318頁。

[2]王文達:《澳門掌故》之《維新之塾師——陳子褒兄弟》,第317頁;林亞傑主編:《廣東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6冊;冼玉清的《澳門維新運動》第619頁稱:“陳子褒以為政府不可恃,改革社會宜向下不宜向上,栽培婦女與孩提為救國基礎。因自號婦孺之僕,而名其學校為灌根學塾”。

[3]區朗若等編:《陳子褒先生教育遺議》之《教育學會緣起》,第1頁、10—11頁;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第5章第2節《平民教育家陳子褒》,第195—199頁;趙連城:《同盟會在港澳的活動和廣東婦女參加革命回憶》,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2冊,第304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