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本年,在海牙的荷蘭人已收到澳門城牆及炮台的詳圖,並對其火力部署進行了仔細分析:澳門建有城牆,位於三座山上的3個炮台成三角之勢。最重要最強大的是大三巴炮台,馬士加路也擔任總督期間就住在那里,配備有34門金屬大炮。第二個是西望洋炮台,中間有一小禮拜堂,擁有輕型火炮6門。第三個是東望洋炮台,突出於外,不太有利,但在高度上優於另外兩個:它擁有大炮四五門,圍牆內也有一個小禮拜堂。從山上和炮台望見有兵船開來,即鳴鐘警報。除此之外,本市還有位於山下的四個炮台,那里是傍靠船隻的地方。第一個炮台十分堅固而且美觀。從這方看像是另一座城市,因為里面有高大的建築和士兵們住的房屋,上面是位於山頂的掩體。這里有16門重炮,炮口很粗,用來發射石塊,其他都是普通鐵炮。炮台內還有另一個掩體,圍有圍牆,有6門遠射程炮,所有要進入此地的船隻必須經過這個狹窄的水道,因為葡萄牙人封鎖了所有其他入口。這個主要炮台的兵頭由國王或以國王的名義任命,除非在兵頭不在時將軍才可為其任命臨時兵頭,而且須經國王批准。這一炮台位於南端。第二個叫燒灰爐炮台,位於西南部,擁有8門金屬火炮,在西望洋山一邊。離它有滑膛槍射程一半遠的地方有座火藥廠,為大炮生產火藥。這里是個月牙形的海岸,中間有個突出部分,在有危險時可安放3門火炮。周圍建有不太高的圍牆,一直延伸到嘉思欄炮台,兩個炮台之間遍佈漂亮的建築物,海灘上則是木林市場。第三個是嘉思欄炮台,比前者大一些,配備有l2門金屬火炮。這一炮台有一點伸入海中。1632年,在這一炮台基礎上建一個炮台,安放1門48毫米的大炮,可以射到位於1. 5海里以外的一個島上。這一炮台的圍牆一直延伸到陸地,標示出本市在海邊的邊界。第四個叫伯多祿炮台,朝內路延伸;在稱為拉紮羅的陸上大門附近有三門火炮:其圍牆沿山向上延伸,直至大三巴炮台,然後又通到一座耶穌會士修道院。外面建起了許多牆壁很厚、很結實的院落,使之免於暴露於海上。還有一塊土地伸入海中,那里有礁石,必要時可安放大炮,充當炮台。但在退潮情況下沒有必要,因為,大船不能在這里靠岸。[1]

[1]萊薩:《澳門人口:一個混合社會的起源和發展》,載《文化雜誌》第20期,1994年,第138頁注59全文。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