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即聖保祿教堂燬後所遺留之門闕,其造型為意大利教堂格式,迺歐洲中世紀盛行之建築樣式,與西班牙型接近,是文藝復興時期之建築,和東方藝術混合構成者。故其絕不類似葡萄牙之建築物,而多仿巴西及葡屬各殖民地之建築形式。 

聖保祿教堂之建築設計者,迺士扁奴刺神甫。來自意大利,曾認識羅馬之耶穌會教堂“謝薩”(The Church Gesu)。其或以謝薩堂之圖則為藍本,配合當年逃難來澳之日本教徒中建築家、藝術家等意見,參雜多少日本色彩,遂建成此一座東方之天主教代表建築物。 

該牌坊之門面,是一幅具有雕刻裝飾,可分為五層圖案建築面。完全為花岡巖砌成,有四種不同式之石柱,用幾何式長方形石礎互相支撐,並嵌以各聖神之銅像。各銅像及頂層之銅鴿,皆為當時澳門有名之波加勞鑄炮廠所造,門前有石級一幅,亦可分為六層,每層有十一級,連上下合共有六十八級。兩傍有石欄干,其最上層和最下層皆作平台,用長石鋪砌。門前有中國式之石圍杆夾一對,現已失其一矣。整個牌坊分作五層,茲逐層分述於下。 

牌坊之底層,為入門處。有門一道。間以較粗大之伊安匿式(愛奧尼亞式)(Ionic)石柱,分作四排。正中門較闊大,門楣上刻有聖母(Mater Dei)二字,兩旁之門,其門楣亦刻有耶穌會簡寫之(I.H.S)三字母。[1]  

牌坊之第二層,亦有石柱十枝,皆作羅馬建築藝術之可連特式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與底層之石柱相連系,但較為幼小耳。互相間隔,有窗戶三,居中者較大,但各窗框,已燬滅無存矣。另有石龕四個,各立耶穌會之聖人銅像一尊。但根據羅馬教堂慣例,其教會之首創人像,應立於入門之上方處,故該堂初建原意,本欲鑄聖保祿(St. Paul)及聖彼得(St. Peter)二人之銅像,置於第三層之突出處者。後因當時欠缺經費,致未能照辦。 

牌坊第三層之正中石龕內,置有聖母銅像一尊。兩傍有石柱六枝,皆屬聯合式(Composite)雕逐工精。其餘竪立堂頂者,皆為多力式(多拉克)(Doric)之簡單石柱也。 

牌坊之第四層,亦有聯合式石柱四枝,柱身較為粗壯,蓋所以支撐頂層也。正中石龕內,立耶穌基督銅像。兩傍另有聖保祿及聖彼得二人石刻浮雕,此二像本該用銅鑄成,置於第二層之重要地位者,但為節省金錢計,故改用石刻浮雕而置於第四層。其二人拉丁文名聖保祿(St. Pavlo)及聖彼得(St. Pedro)兩字,則分刻於兩傍最開之柱躉上,此顯然出於勉強。 

牌坊之頂層,為一二等邊三角形面。邊沿作歌匿士式(Cornice)之線條。正中鑲銅鴿,頂端堅一十字架,兩傍各立飭柱兩枝,狀頗巍峨。 

牌坊由第三層至第四層之內壁,有一暗道相通,可達頂端者,作為清潔各層時之通路。其暗道在聖母像和耶穌像之後側,不易被人發現。 

牌坊之地底,築有隧道兩條。一條上達大炮台,另一條下通至關前街之李家圍內。現今該隧道之出口,仍然存在。但已被封閉,不得進內耳。蓋當時澳門治安不足靠,搶劫者有之,仇教者有之,故耶穌會士,築此隧道以防不虞,收藏財寶,及遇有意外時,預作逃避後路也。查該隧道,早在小型教堂時期已設備。當一五九五年第一次火災後,澳門代權官傳列打士所著之《澳門憶述》中,曾紀錄其事。不過當年之隧道,只屬略具規模,後再擴大,竟通至李家圍耳。惟後世一般謠傳,更誇大其說,或言該隧道可通至東望洋燈塔;或謂其可通至青洲教堂;更有說其可達對海氹仔路環者,此皆不足信也。又傳其中藏寶甚夥,都屬憶說,蓋無人能進內探其究竟,至今尚屬一個謎。據葡人蒙特托朱沙士之“澳門史”所載:“當一七六二年耶穌會士被逮解離澳門時,皆是孤身無物。想其財寶早已安排處置妥當者。假使果真埋藏隧道內,亦當被其後來遷徙耳。蓋事後之耶穌會士有化裝潛逃返澳者,且其中一人竟於一七七五年被選為議事局員,雖然後卒敗露被斥。” 

大三巴牌坊,無論其傳說如何神秘,建築如何危岸,而香港大學工程科之師生和職員,曾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同到澳門,對此大三巴牌坊,作過一番精密之測繪研究,當時搭棚探討,攝影製圖,對其建築,已有詳明之理解。[1] 


[1] 林註:Gesu,乃“耶稣”之意大利文音譯。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