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是塞巴斯蒂昂.明斯特爾(Sebastian Münster, 1489-1552)所著《宇宙志》(Cosmograhpia Universalis)一書中的附圖。明斯特爾是一位十分博學的德國學者,1544年,他以拉丁文出版了《宇宙志》,書中附有40多幅地圖。這部著作自問世後直到17世紀前期不斷重版,且被翻譯成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等,書中的附圖也被廣泛傳播。但是,隨著歐洲人世界地理知識的不斷豐富,明斯特爾《宇宙志》原書中地圖顯得陳舊落後了。明斯特爾的繼承者塞巴斯蒂昂.彼得里(Sebastian Petri,又作Sebastian Henricpetri)根據地理新知識,重新繪製了20多幅地圖。明斯特爾的《宇宙志》於1588年再次出版時,彼得里用這套新地圖取代了原書中的舊地圖,其中就包括這幅“亞洲地圖”。1588年版的《宇宙志》在德國重印過四次(最後一次是1628年),所以書中所附的“亞洲圖”有多幅存世,其中一幅被克勞基夫(Bohdan Krawciw,1904-1975) 所收藏。克勞基夫出生於烏克蘭,後來移民到美國,主要從事新聞工作。2005年,克勞基夫的女兒將這幅地圖及其他收藏品一起捐獻給了哈佛大學。這幅“亞洲地圖”主要參考了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的亞洲地圖,整個東亞海岸線被錯誤地描繪成直線狀,中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都沒有表現出來。雖然這幅地圖沒有著色,但根據其他地方收藏的同一種“亞洲地圖”,這幅地圖印刷出來後,有的用手工繪上不同的色彩。地圖中雖然沒有標出Macao,但在珠江口附近的陸地上標註出一個叫做Matan的地名,值得研究。
本圖複製自哈佛大學圖書館地圖部館藏單張地圖(G7400 1550 .M8)。
參考文獻:
[1]Moreland, C. (1989). Antique maps (3rd ed.). Oxford: Phaidon Christie's.
[2]. Meurer, P. (2007). Cartography in the German Lands, 1450-1650. In D. Woodward, editor,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Vol. 3, pt. 2, pp. 1209-1213). Cartography in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Harvard University. (2014). Open Collections Program: Immigration to the US, Bohdan Krawciw (1904-1975). Retrieved 20 June 2014, from http://ocp.hul.harvard.edu/immigration/krawciw.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