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1月30日─1787年2月17日)3月30日,教廷傳教部司庫巴蒂斯塔‧馬爾基尼(João Baptista Marchini)神父從廣州來到澳門,教廷傳信部賬房也從廣州遷至澳門。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86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57.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1月30日─1787年2月17日)3月30日,教廷傳教部司庫巴蒂斯塔‧馬爾基尼(João Baptista Marchini)神父從廣州來到澳門,教廷傳信部賬房也從廣州遷至澳門。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86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57.
更新日期:2019/01/15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1月27日─1561年1月15日)12月15日,賈尼勞神父在果阿聖保祿學院正式被祝聖為尼斯主教,同時慶祝他已為409人洗禮的業績。在此期間,他患上了哮喘和結石病,儘管深受疾病的折磨,但仍然在聖保祿學院任教。里斯本阿儒達圖書館手稿,董少新:《賈尼路與澳門》,載《澳門雜誌》2002年8月號。
賈尼勞神父正式被祝聖為尼斯主教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2月2日─1555年1月22日)4月2日,由兩位耶穌會員組成的第13批傳教士使團和新任葡印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帕利亞(D. Francis co de Mascarenhas Palha)一起從里斯本出發前往東方。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頁。
耶穌會第13批傳教士使團和新任葡印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帕利亞前往東方
隆慶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醫院為麻瘋院,是專門為麻瘋病人所設,當時中國南方有很多麻瘋病人,希望通過這種途徑對麻瘋病患者的靈魂進行拯救。麻瘋病院最初是設在貧民醫院 的隔間內,後遷設於城外望德堂之旁,以為教堂之屬。賈尼勞以拉匝祿聖人為麻瘋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為“聖拉匝祿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內收養麻瘋病人,故又稱為“發瘋寺”。《澳門記略》稱:“東南城外有發瘋寺,內居瘋蕃,外衛以兵,月有稟。” 另一所醫院為“貧民醫院(Hospital de Pobres)”。貧民醫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帶,隸屬於仁慈堂。貧民醫院,《澳門記略》稱“醫人廟”,“在澳城之東,醫者數人。凡夷人鰥寡煢獨,有疾不能自療者,許就廟醫,其費給自支糧廟。”仁慈堂,位於澳門議事會前地側,它以 “仁慈聖母”為主保,仿羅馬仁愛協會之制,專以補助貧苦無告者之生活用品為職責,對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賈尼勞將本地稅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維持慈善會的經費。仁慈堂,《澳門記略》稱為“支糧廟”,在澳城南隅,“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澳門仁慈堂是一個慈善機構,同時亦是一個宗教機構。該堂樓下正廳曾設祭壇、聖像,擺設猶如小教堂。賈尼勞是創辦澳門慈善事業的第一人,亦是將西藥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關於望德堂與拉匝祿堂之間的關係,有關論述均不清晰。望德堂始建於1558—1560年間,而麻瘋院始建於1568年,最初設在貧民醫院內的隔間,後遷至望德堂之旁且附屬。如是,望德堂才有拉匝祿堂之稱。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9頁稱:根據當時捐助者名單,這間醫院開辦的具體日期在1591年。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Lettrere dell'India Orientale, scritte da Reverendi Padri della Compagnia di Giesù, Novamente, Stampate, In Vinezia, appresso António Ferrari. MDL XXX, pp. 215—216, 董少新:《賈尼路與澳門》,載《澳門雜誌》2002年8月。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
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
嘉靖三十年(1551年2月5日─1552年1月25日)10月5日,葡萄牙耶穌會士賈尼勞(Belchior Carneiro)與其他8位耶穌會士在埃武拉創立耶穌會聖靈(Espírito Santo)學院,並擔任院長。該學院後來成為耶穌會培養前往東方傳教人才的搖籃。Manuel Teixeira, O Fundador do Leal Senado, p.6.
賈尼勞與其耶穌會士在埃武拉創立耶穌會聖靈學院
萬曆四年(1576年1月31日─1577年1月18日)6月23日,澳門教區成立後,由於薩主教(D. Leonardo de Sá)尚未赴任,由賈尼勞(Belchior Carneiro)神父署理主教。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203頁。
澳門教區成立後由賈尼勞神父署理主教
人物: | 巴蒂斯塔.馬爾基尼(Marchini, João Baptista)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786年03月30日 | |
地點: | 中國--廣東--廣州 |
關鍵字: | 教廷 |
傳教部 | |
傳教史 | |
中國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三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145~1146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231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