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斯.桑松所繪製,收錄於該作者1652年首次出版的《亞洲新地圖集》(L' Asie en plusieurs cartes nouvelles)。桑松繪製了許多精美的地圖,因此被引薦給法王路易十三成爲皇家製圖師,進而又爲年輕的路易十四教習地圖學,從此接觸到更多的地理資料。本圖資料來源於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文獻,因此對中國特別是內陸地區的描畫較之前歐洲人所繪的中國地圖要準確得多。該圖用彩線區分省份和國家疆域,除四川(SVCHVEN)和貴州(QVICHEV)的位置被互換外,其他各省的相對位置和輪廓都比之前的地圖更接近真實情況,特別是雲南(YVNNAN)被畫到了正確的位置上。值得注意的是,北直隸被直接標註爲北京(PEQVIN),南直隸被標註為南京(NANQVIN)。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水系的位置與走向已經非常接近真實情況。中國東部海岸線形狀得到大幅改進,整體輪廓也與現在基本相符。台灣島(I. de Pakan ou Formosa)被畫成一個完整的島嶼,而不是像此前的各種地圖被畫成三個獨立的島嶼;海南島(Aynan)的形狀和雷州半島(Luicheu)的對應關係也更加準確。圖中的澳門城被用表示城市的符號繪製在珠江口正中的一個島嶼上,在其右邊標注的名稱沿用了早期葡語對澳門的叫法——Amacao,即與「阿媽港」發音對應。在澳門東北向的陸地上標有了浪白滘(Lampaca),實際上它是澳門以西海域的古島名,是澳門開埠前歐洲船隻的停泊地之一。
本圖複製自哈佛大學圖書館地圖部館藏《亞洲新地圖集》,1652年版(G2200 .S3 1653)。
參考文獻:
[1]Szczesniak, B. (1956).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Maps of China. An Inquiry into the Compilations of European Cartographers. Imago Mundi, Vol. 13, pp. 116-136.
[2]. Pedley, M. (1981). The Map Trade in Paris, 1650-1825. Imago Mundi, Vol. 33, pp. 33-45.
[3]. Petto C. (2007). When France was king of cartography: the patronage and production of maps in early modern France. Lanham: Lexington Books.
[4]. 張廷玉等撰. (1739). 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北京 : 武英殿.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