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3月27日,下午4時,“馬交”號巨輪舉行開幕禮,應澳門經濟局局長羅保邀請,澳門代督薩目爾‧維耶拉,各軍政機關首長、各國領事及中西名流紛紛到場觀禮,並相繼發表演說。該巨輪是為了溝通澳門與各地航運交通,運送米糧,特向英商購買,巨輪1700噸位,排水量20米。[1]
[1]《世界日報》1947年3月28日《澳督昨代葡巨輪舉行“馬交號”揭幕禮》。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3月27日,下午4時,“馬交”號巨輪舉行開幕禮,應澳門經濟局局長羅保邀請,澳門代督薩目爾‧維耶拉,各軍政機關首長、各國領事及中西名流紛紛到場觀禮,並相繼發表演說。該巨輪是為了溝通澳門與各地航運交通,運送米糧,特向英商購買,巨輪1700噸位,排水量20米。[1]
[1]《世界日報》1947年3月28日《澳督昨代葡巨輪舉行“馬交號”揭幕禮》。
更新日期:2019/01/15
澳門三面臨海,對外交通幾乎長期是靠水路,坐船出遠門在70年前可謂家常便飯。如果我們穿越回到1950年代的澳門,想要過海去香港或鄰近地方,應該要怎樣做呢?
請問要如何坐船過海?昔日港澳客輪坐船攻略,1952 – 1963
福利巴士公司於1988年重組為新福利,時任公共汽車工會秘書的林香生,參與了過渡時期的協調工作,見證不同時期的變革,總體來說,員工在工資待遇方面向前邁進,而隨着公交需求日漸旺盛,主客觀環境對巴士司機的工作亦帶來新的挑戰。
從重組到創新 提升巴士服務水平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人物: | 羅保(Lobo, Pedro José),1892-1965 |
薩目爾.維耶拉(Vieira, Samuel) |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47年03月27日 | |
關鍵字: | 馬交號(船) |
船舶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721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7875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