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籍耶穌會士卜彌格於明清之際來華,1644年抵達澳門學習漢語,繼而在聖保祿學院擔任教師。1650年受永歷朝皇太后、皇后等人派遣出使羅馬,向教宗及西歐列國尋求支持以抵抗南下的清軍,1652年抵達威尼斯,1656年東返。卜彌格在此期間繪製了中文 - 拉丁文對照的地圖集,其中包括一幅總圖及明代兩京十三省及遼東、海南圖,共計18張地圖,此圖集當時沒有正式出版,作者曾將部分圖幅送與他人發表。圖集中的總圖上有拉丁文標題“Sinarum Universalis Mappa”(意即“中國總圖”),及兩個中文標題“中國圖”、“中國總輿地圖”,并分別有對應的拼音。海南圖上繪出東北至珠江口東側、西南至海南全島的範圍,在珠江口南方繪有兩隻海蟹,海蟹圖案下方有大段拉丁文記述解釋繪製的原委,是因為1644年在中國海中發現這種甲殼上帶有十字架圖案的海蟹,并將之同隨後的南明皇室受洗事聯繫起來。在中國總圖上則在相對位置上繪有一隻海蟹。海南圖與廣東圖上,珠江口陸地輪廓均繪作淺海灣狀,應是受到同時代中國輿圖繪法的影響。淺海灣內外繪有眾多島嶼,海南圖上灣口諸島中有兩個最大,偏西側的應是香山島,在其南端伸出的小半島上,標有“澳門”及“Macao”註記,偏東一個大島則標有“東廣”與“東海”,並附拼音。廣東省圖上,偏西大島上同時標出“香山”與“澳門”,澳門旁邊同時註有“Macao”及拼音“Aú Muên”,偏東大島上則註有“東莞”、“南海”,另有“東廣”註記似被塗抹。中國總圖上,西側香山島的繪法與分圖類似,但無註記,東側大島上則註“東廣”。

參考文獻:

[1]. 汪前進. (2016). 卜彌格《中國地圖集》研究. 國際漢學(4), 37-58.

[2]. 王永傑. (2015). 關於卜彌格《中國地圖冊》的幾個問題. 駛向東方: 全球地圖中的澳門,第一卷.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p.313-330.

[3]. 張西平.(2012).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波蘭漢學的奠基人:卜彌格》. 載卜彌格著. 張振輝, 張西平譯. 卜彌格文集 - 中西文化交流和中醫西傳, 1-60.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附註:選自卜彌格《中國地圖集》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