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免費學校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日。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何賢副主席被推舉為校董會主席,其銳意整改。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接奉僑務委員會明令准予立案,且改為澳門平民小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何副主席為統籌兼顧,統一處理易於進展,乃得大會通過與鏡湖小學合併,更得何善衡董事捐贈望廈地一幅,建鏡湖平民聯合小學,於1949年新校落成。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3
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免費學校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日。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何賢副主席被推舉為校董會主席,其銳意整改。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接奉僑務委員會明令准予立案,且改為澳門平民小學。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何副主席為統籌兼顧,統一處理易於進展,乃得大會通過與鏡湖小學合併,更得何善衡董事捐贈望廈地一幅,建鏡湖平民聯合小學,於1949年新校落成。
更新日期:2019/11/13
澳門所在的嶺南地區自古就是傳染病的高發地,被歷朝歷代稱為“瘴癘之地”。1820年全球第一次霍亂大流行波及澳門,澳門開始有相關瘟疫的文獻,期後的兩百年間,澳門經歷了眾多的傳染病肆虐,霍亂、鼠疫、天花、麻瘋、愛滋病、肺結核等不同的瘟疫,奪去不少人的性命。
兩百年澳門疫情點滴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0日─1863年2月17日)衛生局長盧西奧‧施利華醫生關於本年霍亂流行的報告稱,此次霍亂在澳門造成了很多人死亡。當時有28名華人接受葡萄牙醫生的治療,其中12人死亡,占43%。然而有328名華人接受郎中治療,死亡人數只有73人,百分比為22. 2%。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1005頁。
衛生局長稱霍亂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該報告非常詳細地報導了當時澳門的衛生情況,特別是對沙崗和新橋區的衛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該報告首次附錄了澳門植物的目錄,並收集了300多種植物標本。在當年的霍亂爆發時,他毫無種族歧視和科學家的傲慢,邀請了一位本地郎中來幫助他一同抵禦霍亂,而且,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值“印度(Índia)”號輪船駛抵澳門,船上有霍亂患者,這位醫生隨即下令在二龍喉、劏狗環、東望洋炮台及青洲錨地設立隔離棚,隔離霍亂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還在其供職的學校內成立了一小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礦石和動物標本,並搜集當地植物製作標本。這些標本現存於科英布拉大學植物學院。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6頁。
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關鍵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澳門華僑公立平民免費學校 | |
平民小學 |
資料來源: | 廖澤雲主編:《鏡湖春秋文物集Ⅱ》,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1,第464頁。 |
著作財產權人: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鏡湖春秋文物集——鏡湖平民聯合小學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徽章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952x1048, 0.97MB |
登錄號碼: | p0010126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