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章士釗,字行嚴,筆名爛柯山人、秋桐、孤桐、青桐、無卯,湖南省長沙縣白茅鋪何家沖人。報人、現代作家、著名學者。 父親是在鄉村行醫的地主,因兒女多,生活不富裕。士釗幼時讀私塾,17歲時離家謀生,前往武昌當童子師。1901年,他考入南京陸師學堂,為了響應上海南洋公學罷課的號召,曾到上海。後來,他主編《蘇報》,又著論文《黃中黃》,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因此被捕入獄。 1904年2月,士釗參加黃興在長沙組織的華興會。1905年,他赴日本東京留學,不久在下田氏私立實踐女校教國文;著有《中等國文典》,1907年寄回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以爛柯山人的筆名,撰寫言情小說《雙抨記》,也寄回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1908年,士釗從日本赴英國,考入蘇格蘭阿貝丁大學政法系,兼學邏輯,著有《論英國憲法》一文,在國內《帝國日報》發表。1911年,為參加辛亥革命,他趕回祖國,擔任總統府常年顧問,後任參議院議員;同時主編《獨立週報》。1914年,因反對袁世凱稱帝,士釗逃亡日本,在東京主編《甲寅雜誌》,以秋桐的筆名發表反對帝制、提倡法制的政論數十篇;1916年回國,次年在北京主編《甲寅日刊》,並發表大量政論文章。 1918年國會解散後,士釗擔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邏輯。護法之役,他來到廣州,擔任桂系軍閥政府國務院秘書長。1920年南北議和後,他奉北京政府之命赴歐洲,勸籲德國工業技師到中國工作。途經英國,拜訪蕭伯納等著名文學家;並著《聯業救國論》寄回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22年,他回到北京後,擔任農業專門學校校長。同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他在《甲寅雜誌存稿》附錄《獨立週報》、《甲寅日刊》上發表的一些文章。 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士釗逃到杭州,不久前往上海,1924年回北京,先後任北洋軍閥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1925年,他主辦《甲寅》雜誌,以週報的形式在北京復刊,該雜誌站在封建復古主義的立場,維護封建道德,提倡尊孔讀經,反對興白話廢文言,並因雜誌名稱而得“甲寅派”之名,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他以“孤桐”筆名發表的《評新文化運動》、《評新文學運動》,兩篇文章是“甲寅派”的代表作,受到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化陣營的有力反擊。 1928年,因受國民政府通緝,士釗逃往歐洲,在德國格根廷縣翻譯奧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自傳及德國師辟伯寫的《情為語變之原論》兩部書,1930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1年前往瀋陽,擔任東北大學教授。不久,他回到上海當律師;1936年任冀察法制委員會主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前往香港,著《邏輯指要》(1943年重慶出版,1959年北京三聯書店再版)。抗戰勝利後,他前往上海當律師。解放前夕,他為國共和談奔走,先後為上海和平代表團、南京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代表。 解放後,士釗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屆代表,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等職。期間,他歷時十多年,著成《柳文指要》(1971年中華書局出版)一書,該書雖仍不脫唯心主義觀點,但在研究柳宗元的道德、文章及政見上卻有超越古人的見解。[1] 1973年,士釗根據主席指示前往香港,為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而努力。 士釗抵香港之日,恰逢殷夫人60壽辰,他與親友宴會歡聚後,當晚即將密函轉交許孝炎。許孝炎不敢怠慢,翌日清晨即飛赴台北面交蔣介石。次年,蔣介石命許孝炎前往北京訪問中共領導人一探底蘊。 士釗來到香港後,為了方便進行統戰聯絡工作,決定不住殷夫人家宅,以避開喧嘩嘈雜的環境,而寄居在香港跑馬地山村道41號地下,該寓所屬於港澳名人何賢先生的物業。 1973年7月1日,士釗因肺炎和心臟病併發症而病逝,終年92歲。 章士釗逝世後,新華社香港分社由社長梁威林牽頭組成“治喪委員會”並於7月7日在香港殯儀館舉行公祭。中共中央領導人亦特別委派連貫先生來港主持公祭儀式,港澳各界一千多人參加公祭。7月12日,北京舉行追悼大會。中共中央領導人朱德、周恩來、葉劍英、李先念、鄧小平等出席大會悼念章士釗先生,毛主席致送花圈。 孫中山自1894年廣州起義,到民國建立期間,除在香港創立《中國日報》外,國內沒有一言論機構。自國內外拒俄言論行動增加,上海《蘇報》形成國內排滿革命中心。在第一期言論鼓吹時,1903-1904年是高峰時期。《蘇報》放言無忌,既開其端,各種刊物小冊陸續出現。章士釗與結義兄弟章炳麟、鄒容三人在言論鼓吹反滿革命,居功至偉。[2] 1957年夏,章士釗構思《澳門四絕》[3],次日,寫成送給湯小薇之父湯澄波。 四百年前一海門,蒲桃初亂漢並番。 縈詮往事漁山畫,幾度詞人問種源。 區區賭國海南偏,骰子生涯不計年。 隱隱挾余記人物,張堅怎抵一何賢。 廿載經過荷漢思,香山百里鐵藜繁。 地文初次登行卷,對客攤詩錄澳門。 檠杯夜識金銀氣,披霧朝窺士女顏。 浮世零丁洋上客,夢回乍雖喀羅山。 [1]李景田:《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1921-2011):總論‧人物》,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第476頁。 [2]《追憶章士釗先生》,載“民國春秋"網,2012年12月20日,http://img.mg1912.com/news/2012/08/31/4ae6df18394725b1013979d3a42b0021.html。 [3]湯小薇:《浮世零丁洋上客——章士釗的〈澳門四絕〉及其他》,載《鄉音》,1999,第8期,第27頁。
章士釗,1881-1973
曹善允,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香港律師,社會政治家、活動家,紳商。曹有之子。 父親曹有是澳門富商,與澳葡政府和清廷關係密切。曹氏全家都是葡國國籍,1880年,曹有獲得葡皇欽賜維索薩莊園聖母無原罪勳章(Orden de la Concepción de Villaviciosa),成為首位被葡國冊封為騎士的華人;獲得清廷欽賜二品銜及賞戴花翎。 1896年,曹有逝世後,澳門生意由長子曹善業接手打理。曹善業與父親一樣,與澳葡政府和清廷關係不錯,官至四品,後因經營不善,官司不斷,大部分產業被政府沒收。曹家淡出澳門,後人陸續遷往香港發展。 1882年,善允被家人送往上海學習國學。1886年,得到父親好友兼同鄉香港殷富韋寶珊的贊助,他遊歷英國。同年秋,他考入英格蘭切爾滕納姆學院,修讀法律;1890年畢業後,最初在倫敦一所律師樓實習。1896年夏,他以優異成績,獲得英格蘭及威爾士最高法院認可,成為執業律師。 1897年,他選擇返港發展,同年7月3日獲得香港最高法院認可為執業律師。他自己創辦“曹善允律師樓”,獨力經營律師業務,成為香港開埠早年少有的華人執業律師。1927年,他邀得任政府律師的英國律師學洵(P. M. Hodgson)加入,律師樓遂易名為“曹善允學洵律師樓”(Messrs. Ts’o & Hodgson),成為當時香港一所著名律師樓。同時,他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1912年,香港富商何啟爵士和區德銳意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填海建造類似英式“花園城市”的高尚住宅區,兩人以自己的名字創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與何啟關係友好的善允應邀加入董事局。該公司董事局全由華人組成,其他董事包括周壽臣、周少岐和伍廷芳之子伍朝樞等紳商。 1910年,何啟的姐夫伍廷芳提出九龍填海造地建屋一事,但啟德公司成立後,填海計劃遭遇重重困難。何啟因投資不善陷入困局,需要善允和區德等人接濟。1912年起,除代何啟繳交辦公室租金外,善允義務出資為他僱請一名文員。1914年,何啟病逝後,善允和區德等各自出資750港元,辦理殮葬何啟事宜和接濟何家人。之後,善允繼續主持填海計劃,並成功爭取港府在1915年批准填海計劃,分三期的啟德填海計劃於1916年正式展開,啟德公司完成前兩期填海,但第三期填海卻無疾而終。 1929-1937年,善允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並擔任潔淨局議員、團防局紳、香港大學校董、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副主席和港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他成為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辦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 1903年,善允出任雅麗氏紀念醫院財務董事,先後參與籌辦附設於雅麗氏紀念醫院的產科醫院和護士學校,並促成另一所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的創立。1922年,善允和雅麗氏紀念醫院的歐海倫醫生在西區創建贊育醫院,後來轉交政府管理,成為香港第一所公立產科醫院。因他在雅麗氏紀念醫院服務的成績,香港政府邀請他加入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為華人公共醫療服務的發展出謀獻策。[1][2] 1915年,港島西區爆發天花疫病。善允一力主張政府為該區華人接種牛痘,並親自到社區勸導市民種痘。數月之間,三十多萬華人接受注射,天花的疫情因而得到控制。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3] 善允積極參與香港公共事務,深知華人接受西式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出國留學,不但長途跋涉,學費高昂,容易與華人社會脫節,大力提倡在香港興辦西式教育。1901年,以何啟爵士和善允為首的八位華商,連署上書港督卜力爵士,倡建一所仿效英式公學的學校,專門招收華人子弟。建校事宜除得到港督支持外,更獲得由英國來港的聖公會班納牧師熱心協助。在善允等人呼籲下,香港華民共捐出60000港元,作為創校經費,最終促成聖士提反男校(今聖士提反書院)1903年在。聖士提反男校是當時全港唯一一所直接向英倫註冊的學校,不受香港教育司署管轄。 1928年,港督金文泰爵士批准撥地在赤柱興建新校舍,善允作為校董兼創校人之一,同年4月27日獲邀在新校動土儀式上致辭。之後,善允和何啟進一步提出構思興辦一所兼收男女學童的小學暨幼稚園,獲得各界響應。1904年,該校草創於卑利士道,1905年遷到堅道,並交由聖公會營辦,1906年正名為聖士提反女校(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後又開設中學部。1918年,堅道校舍受南澳大地震破壞,學校被迫暫遷往巴丙頓道,1922年遷往列堤頓道新校舍。1922年4月7日,列堤頓道新校舍主樓舉行奠基禮,適值訪港的皇儲威爾士太子愛德華主禮,並由善允和聖公會副主教班納致以謝辭。1926年,聖士提反女校成立校董會,善允當選為校董之一。 通過與好友何啟的關係,1914年善允被委任為聖保羅男校(今聖保羅書院)校董,同年校舍擴建,校方委任他為籌款委員會秘書。1918年,校方因增建宿舍而向各界募捐,善允第二度獲邀出任籌款委員會委員。 1925年,善允和周壽臣、羅旭和、李右泉及馮平山等紳商倡建一所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西式中學,促成官立漢文學校於1926年成立。官立漢文學校是香港首間官立中文學校,1951年改名金文泰中學。 1916年,善允在著手發展啟德濱時,有感於九龍城地區的居民缺乏接受西學的機會,積極籌款興學。1920年,啟德公司創辦人區德病逝後,留下遺囑饋贈10000港元,以支持善允在九龍辦學。不久,善允成功遊說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捐出10000港元,使他有足夠資金籌辦學校。在得到聖保羅男校校長史超域牧師協助下,1926年在啟德濱創校,初期租用伍朝樞的物業作為校址。為紀念區德(澤民)和莫幹生兩人對創校的貢獻,學校取名為民生書院;而善允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1939年,民生書院復遷到九龍塘東寶庭道繼續辦學。[1][2] 1920年,香港政府設立教育委員會,為教育發展提供政策諮詢。善允被委為成員,一直連任20年。1951年,他以83歲高齡出任香港大學終身校董。[4]1953年1月20日,善允在香港病逝,終年85歲。 曹善允的妻子陳桂卿於1947年12月11日,因熱心公益事業,獲港府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曹善允夫妻生育四子三女。兒子曹智安、曹峻安、曹克安、曹明安,女兒曹慧姬、曹麗姬、曹妙姬。 曹善允早年熱衷體操和體育運動,入讀切爾滕納姆書院時,代表校方參與足球比賽;晚年時,他熱愛麻將、讀書,尤其喜歡中國文學。曹善允及兒子曹峻安從1920-1939年、1939-1957年擔任後備警隊榮譽總監。曹善允是前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監曹乃麟的叔公。[1][2] [1].《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19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2].《曹善允》,載“讀秀"網,2012年12月19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08812442&d=C638F4BD2AC447BC70F557EBBE5AA202。 [3].劉智鵬:《曹善允——香港近代菁英的典型(3)》,載《am730》,2011年8月19日。 [4].劉智鵬:《曹善允——香港近代菁英的典型(2)》,載《am730》,2011年8月19日。
曹善允,1868-1953
盧榮幹,英文名Wing Kon Loo、Lu Yung Kan[1],原籍新會縣潮蓮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2],生於澳門。律師。盧興原長子。 父親盧興原是澳門第一代賭王盧九第四子,1905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1915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畢業於倫敦內寺大律師學校;1917-1918年,擔任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1919年,出任外交部司長;1920年擔任廣東省長公署顧問。[3] 1927年國民革命軍抵達上海,任命盧興原為上海臨時法院院長兼上訴院長。成立這個法院的目的是,在租界中由中國法官審理涉及中國人的案例。[3] 1930年,盧榮幹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30年肄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1931年赴英國留學;1934年畢業於倫敦之格雷律師學院(Gray’s Inn);同年,考取英國大律師資格。[2] 盧榮幹回國後,1935年起在上海開展律師業務;擔任上海留英同學會總秘書多年;是上海銀行俱樂部會員;擔任倫敦中國學生會會長。 盧榮幹辦公地址在上海江西路353號;住宅地址在上海大同路(前愛文義路)1231弄4號。[1] 之後,盧榮幹在香港做執業律師;1956年移居北婆羅洲,在該州及沙撈越、汶萊三州執業為律師長達20多年,成為馬來西亞沙巴州西海岸四邑公會法律顧問;1969年發起組織沙巴州律師公會,連任首二屆會長,為該州律師界元老;獲得沙巴州州元首封賜A. D. K.勳銜。[2] 盧榮幹的妻子伍氏是中國名外交家伍廷芳的孫女、前駐美中國大使和前外交部長伍朝樞之女。[1] 沙巴崇正中學於1965年由沙巴客家人創辦,地點在馬來西亞沙巴首府亞庇市區的大業新村,校地9.26畝。1974年,因當時沙巴華人教育不振,學生剩僅24人。亞庇客家公會發動改組學校,聘請鄭佑安校長來渡過難關,鄭佑安校長到處考察辦學方針,奠定崇正中學紮實的基礎。當時,盧榮幹捐款1000元,給沙巴崇正中學建校基金會,受到各方讚許。[4][5] [1]李元信:《環球中國名人傳略:上海工商各界之部》,上海:環球出版社,1944,第155-156頁。 [2]《盧榮幹》,載“新會檔案史志資訊網",2013年2月5日,http://daj.xinhui.gov.cn/webclass/display.do?recordid=14031116153604086&tableName=web李元信.環球中。 [3]李元信:《中國名人傳略:上海工商各界之部》,上海:環球出版社,1944,第153-154頁。 [4]《沙巴崇正中學》,載“維基百科"網,2013年2月5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沙巴崇正中學。 [5]沙巴崇正中學:《沙巴崇正中學十五周年紀念特刊:1965-1980》,沙巴崇正中學,1981,第196頁。
盧榮幹,1908-
歐陽韶,又名歐越樵,字笑杏,原籍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民國政要、大學教授。 先祖歐必先遷到廣西思恩(1951年8月思恩縣與宜北縣合併成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居住。陽韶自幼苦讀詩書,1898年維新變法後,考入省立法政專科學校讀書。 陽韶畢業後,擔任思恩兩等小學教員。1912年3月,他擔任廣東西江籌賑委員,1914年12月至1918年1月,先後任職於瀋陽、遼寧地方法院,又任廣東汕頭、順德地方法院民庭推事、監督推事。 1921年11月,馬君武任命陽韶為天河縣(1952年8月併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知事。 1922年12月在廣州市擔任軍需總監科長。因陳炯明叛變孫中山,提出粵人治粵的口號,陽韶離開廣東。 1926年4月,陽韶擔任梧州榷運局科長;1928年1月任梧州勞工學藝院院長;1930年5月任富川縣縣長。 1931年1月,陽韶擔任鍾山縣縣長兼民團司令。任職期間,他參加第一部《鍾山縣志》改寫和付印工作;興建體育場、圖書館;將“水月庵”改為“水口公園”;在縣城東西樂街建菜市。[1]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陽韶擔任瓊州(今海南省)澄邁縣縣長。[2] 1934年9月,陽韶離職,隨友人回到廣州任職。抗戰爆發後不久,他返回廣西。當時陽韶已近60歲,自感浮沉宦海30多年,興味索然,辭官回歸故里,兩袖清風,安居舊屋。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多次請他到廣西省城工作,他都婉言謝絕。 1940年1月,在地方人士的公推下,陽韶擔任縣臨時參議會議長一年。1942年1月後,他到思恩縣國中任教。[1] 陽韶為人誠實謙讓,早年在廣州西關創辦弘毅中學,之後擔任廣東鐵路專門學校、廣州法學院、國民大學、華僑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教授。 1920年秋,時值陳炯明率粵軍回粵,驅逐桂系粵督莫榮新,粵、桂戰爭爆發,陽韶第一次前往澳門。1949年後,陽韶寓居澳門,歷任華僑大學、聖若瑟、聖羅撒等校教師;1959年秋赴港,擔任聯合書院教授。[3] 新中國成立後,陽韶被選為思恩縣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帝侵略委員會副主任、環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 1962年5月,陽韶病故,終年81歲。[1] 歐陽韶著有《聽蟬吟室詩詞》。 現今,廣西鍾山水口公園存有歐陽韶的一副對聯: 水口闢公園頻攜琴鶴來遊學得疏慵同俗吏, 濤聲喧夜月應有潭龍驚起好乘佳興作詩人。[4] 現錄歐陽韶的詩兩首: 《初抵馬交感賦》[3][5](作於1920年) 醉倚紅樓首獨搔[6],又隨梁燕並辭巢。[7] 西風樽俎誇鱸膾[8],南國江山極馬交。 劫外有村容賃廡[9],人間何世感懸匏?[10] 慣從月落潮平後,海角遙聞嘯夜蛟。[11] 《新秋》[12] 秋入山城冷尚微,窗桐葉薄見晨暉。 新霜似鬢年華老,久客還鄉故舊稀。 緇帶不圍容易解,黃花初種未成肥。 晚來世味頻嚼咀,肉食僅嘗勝蕨薇。 [1]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958頁。 [2]孫永峰:《澄邁縣人物志》,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1993,第384頁。 [3]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54-255頁。 [4]政協鍾山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組:《鍾山文史資料》(第2輯),賀州:鍾山政協,1990,第66頁。 [5]馬交:西文Macao或Macau的音譯,即澳門。 [6]首獨搔:謂獨自搔首。搔首,抓頭,撓髮。若有所思的樣子。 [7]梁燕辭巢:梁燕,巢於屋樑之燕。杜甫《江村》詩:“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此以梁燕辭巢喻離開家園。 [8]鱸膾:鱸魚膾,以鱸魚作的膾。晉張翰為齊王東曹掾,在洛見西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遂命駕東歸。見《世說新語‧識鑒》。後以鱸膾為思鄉之典。 [9]賃廡:賃居他人廡下。廡,堂下周圍的走廊、廊屋。後以賃廡為寄居他人之宅的謙稱。 [10]懸匏:又作懸瓠。瓠,瓠瓜。喻人伏處一隅,未出仕或被棄置。 [11]嘯夜蛟:謂蛟龍在夜間呼嘯。 [12]《環江詩詞選錄》,載“環江網",2012年9月30日,http://www.547100.com/read.php?tid=12614。
歐陽韶,1881-1962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