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普,原籍江西省吉安市[1],生於澳門。澳門著名牙科醫生、社會活動家。[2]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在澳門出版中文報紙《西南日報》,開辦日語學校,企圖蒙蔽澳門人和蠶食中華文化教育。期間,澳門進步人士關玉書先生在望德女子中學開辦達用國語講習所,兩個月一期,教授國語,與日語學校對抗。當時參加人員極為踴躍。 1942年,光普和吳岸芳、黃炳泉等人領導講習所歷屆畢業生於1月16日正式成立“修社”,租用下環街一間平房作臨時社址。修社把講習所的熱血青年組織在一起,切磋國語,組織座談會和讀書會,演唱抗日歌曲,以國語表演話劇、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後來不少同學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隊伍。抗戰勝利後,修社暫停活動。 1949年,修社同學重新會合。1987年恢復活動,光普擔任永遠會長。[3] 1944年7月初,李嘉(成俊)帶領光普等十多名來自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培正、濠江等學校青年學生,徒步走到五桂山。抵達部隊駐地當天,正好是“七七”事變抗戰七周年紀念日。光普和李嘉等人參加中山抗日義勇大隊舉辦的首期青年遊擊訓練班,代號為“紐約橋”,意為訓練班起到溝通家鄉與海外的橋樑的作用。[4] 光普發起成立牙科醫學會,進一步提高澳門牙科醫生的專業水準。1981年,他在全澳進行一次牙齒普查,之後舉辦牙齒衛生常識展覽。1982年,他組織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牙醫舉行牙科醫學研討會,獲得成功。 1984年,澳門街坊總會成立,光普擔任總會會長。 1988年,光普獲選為澳門第四屆立法會議員,後為澳門街坊總會顧問、廣東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2002年獲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2012年獲授大蓮花榮譽勳章。[5] 光普熱心社會慈善活動,扶危救困,不遺餘力,並創辦一個青年中心、一個老年中心和婦幼中心。[6]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第411頁。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7頁。 [3]《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664頁。 [4]《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803691.htm?fromsyno&hold=source。 [5]《澳門特區政府頒佈2012年度勳章、獎章和獎狀獲得者名單》,載“網易新聞中心"網,2013年6月30日,http://news.163.com/12/1201/00/8HJLBLR700014JB6.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2002》,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社,2002,第360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