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3/03/29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1月1日,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 (Rua do Governador Albano de Oliveira)正式開幕啟用。馬路依原小路開闢,由炮臺仔直接通往市中心。為此,由澳門開往氹仔之船隻的乘客,在炮臺仔碼頭登岸後,可直接乘坐汽車直入市中心,以免駁艇之麻煩。《世界日報》1948年9月19日《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明年開幕》。
氹仔柯維納總督馬路正式開幕啟用
從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從本年起,澳門政府開始綠化澳門的山坡和修整道路,在賈多素總督領導下,開始了澳門的造林運動。阿馬羅(Ana Maria Amaro):《19世紀一位土生葡人迄今未發表的日記》,引1851年《澳門和帝汶省政府憲報》,載《文化雜誌》第40—41期,2000年。
澳門政府綠化澳門的山坡和修整道路
蘆兜城,本乃濠鏡澳中一小漁村也。既無城廓,又乏樓宇,只於蘆汀海灘之間,蓬寮水寨相望,帆檣林立,籬柵櫛比,橋棧環列如城,故稱蘆兜城。蘆兜城,又名石蘆頭。位於蓮峰山麓,面臨濠江海濱,在澳門西北,與望廈村西端相接,沿山傍直達蓮峰廟前,山間懸崖石壁,水上蘆葦叢生,故又稱石蘆頭耳。若從青洲海島東望,見其掩映於蘆草荻花之間,直一水雲鄉也。其山邊水湄間,只有一條泥路,爲澳門與關閘之交通要道,綿蜓直貫村中。村中居民,多屬水上居民,以捕魚及摇艇爲生。蓋該處對海即爲我國灣仔,舊日欲往北山、南屏之旅客,每多由此搭艇渡海,故沿途海邊,不少艇妹高叫“個佬叫艇呀!”向過客兜接生意,聲聲不輟,别是一番景象也。村中漁民,昔多迷信神權,故村中建有一間先鋒廟,漁民集會,聯送一海龍王神像,附祀於其間。每屆歲首神誕,捐貲搭棚建醮,慶閙非常。迨至同治年間,澳葡佔領蘆兜城後,迫漁民拆寮遷徙,該廟香火才告荒落耳。初時澳葡將該村路稍爲擴闊,稱蓮莖馬路。及至一九二四年後,填海築路,闢爲康莊大道,逐稱爲罅些喇提督馬路焉。而蘆兜城及石蘆頭之名,今亦漸爲人所忘卻,當年之漁歌唱晚,亦不復再聞矣!蘆兜城在初闢馬路時,澳葡以其路接關閘之蓮花莖,故取名爲蓮莖馬路。是時該路蜒蜓曲折,及後澳葡填海築港,始拉直路廈,而與沙梨頭海邊相接,改名爲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今日之蓮莖巷及連勝巷等,即其遺址也。在蓮莖巷側,尚有昔日蘆兜城之部份村舍留存,今澳葡稱之爲蓮莖圍村。據澳葡市政廳之《澳門市街名册》載稱﹕“蓮莖馬路,當時此馬路,大略與現在之連勝馬路、蓮莖巷、連勝巷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等,一部份之方向相同,現已不存。”“蓮莖圍村,座落在蓮莖巷左便附近入口處。在該巷一三號與二一號屋之間,出口處係空地云。”攷蘆兜城,實迺往日望廈村西邊圍外附地,即今之美副將大馬路西段,粤華女校一帶;又連勝馬路北段,柯高馬路以北一帶;及罅些喇提督大馬路近蓮峰山之一段;所有附近地區,皆屬昔日蘆兜城故址。自從澳葡於同治年間佔領蘆兜城後,拆寮闢路,鑿山塞海,擴展地方不鮮。於山邊建牛房狗屋,長亭厝莊;海濱築跑狗場、運動場,馬路縱橫,洋樓整列,已非昔日之蘆汀破艇,村舍菜塘原貌矣。
蘆兜城
民國三年 (1914年1月1日─1914年12月31日)6月27日,澳門政府公佈將進行下列工程:修整行政公署內側、馬交石防疫醫院和船政廳全座,並準備在東望洋炮台建造一所兵房,修整西墳馬路街道、厚堂街之街道及街渠由羅利老馬路 (Estrada de Adolfo Loureiro)起至7號屋止,重建風順堂外牆。《澳門政府憲報》1914年第24號,第279頁。
澳門政府進行修整行政公署內側等工程
蓮花大橋是澳門第三座大橋,也是陸路通往內地的第二條通道,連接京珠高速公路,對珠澳交通、經濟將會起着促進作用。這是珠澳兩地友好合作、迎澳回歸的大型建設,更顯示澳門與大陸一脈相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蓮花大橋命名,因為蓮花是澳門的象徵。它西起珠海橫琴島,東接澳門路氹填海區,橫跨兩地之間的十字門夾馬口水道,全長一千七百多米,寬三十米,雙向六綫行車,氣勢宏偉,宛若長龍。大橋分行車道及行人道,中央是珠澳分界線,兩地共投資二億元人民幣建造(其中澳門段七百二十米,造價近八千三百萬元),一九九八年九月和十月間分別施工,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合攏,十二月十日揭幕,待各項工作準備妥當,二零零零年三月廿八日通車。由於兩地行車交通不同,本澳車輛靠左行,而內地車輛靠右行,為解決過境換線問題,珠海段橋頭設計了新穎的雙圓引橋,使得雙方車輛經過引橋時完成自動換線行駛。澳門段的配套工程路氹城邊檢大樓,設有旅客出入境櫃台廿八個,水警稽查隊櫃台四個;大樓左右兩側設有出境或入境車輛檢查通道;外圍還有停車場、候車站和巴士站等設施。整座邊檢大樓佔地六公頃,建築面積九千平方米,各項設施齊備。 在大橋開幕禮上,前澳督韋奇立和前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王啟人均表示蓮花大橋是珠澳“雙方努力合作的結果和結晶,象徵友誼、合作和對未來充滿信心。”這麼説,蓮花大橋是一座通向未來的橋。
蓮花大橋通向未來
橫塘亂石,春水漪漣,蘆葦荻花,秋風蕭瑟。古澳風景,蘆石塘佔盡風光;舊港水濱,濠鏡墺推此水口。蓋昔者蘆石塘街中段,一面臨海,兩端内街,岸畔橋棧參錯,河上船艇縱橫。前面一列水口,如:舊茂記水口、十八間尾水口、吉慶里水口、第頭巷水口、植槐巷水口及桔仔圍尾水口等,皆當年澳門之渡頭也。蘆石塘,原屬古時濠鏡墺北灣一部分,半泓綠水,兩掖沙灘,環抱成塘。岸前砂路,即名蘆石塘街。至清朝同治年間,澳葡始堵塘建屋,砌石成街,無復舊觀耳。蘆石塘畔,草堆街傍,早年清廷在此建立佐堂衙署,門口朝向蘆石塘街,委任澳丞駐此署理民夷詞訟。該澳丞至道光二十九年,迺爲澳葡兵頭亞馬勒所逐,衙署亦被毁。現草堆街側尚有橫巷名佐堂欄尾,即其遺跡也。澳丞,即香山縣分防澳門縣丞也。本駐香山縣城。雍正年間,移駐前山寨。至乾隆八年,再移駐澳門。及至道光廿九年爲澳葡所逐,迺再遷回前山寨焉。據《香山縣誌》稱:“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改爲分防澳門縣丞。至乾隆八年,以按察使潘思榘總督策楞議,移縣丞駐澳門。”又云:“道光廿九年,葡人毁縣丞署,縣丞遷署前山城内。”蘆石塘之佐堂衙門,原迺滿清官吏統治澳門時期,香山縣丞之駐澳官署。攷舊日縣令,俗稱縣正堂。縣丞屬佐理縣事者,故稱佐堂。而澳丞爲委駐澳門,佐理民夷政事者,故在澳門蘆石塘設佐堂衙門。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適爲汪政在任。汪本順天府監生出身,清吏素來庸懦,而汪尤迂腐。會逢强暴之亞馬勒,竟使黑兵毁衙迫吏,據傳汪逃走時,猶鬧官派,乘坐四人伕轎,並在轎中催促轎伕快跑,頻頻高呼曰:“行得快,有頂戴!”意即勉伕轎畀他速逃,將可獲嘗做官戴頂也。該語後爲民衆聞悉,遂流傳爲澳門諺語云。澳葡在蘆石塘毁衙逐吏後,至同治間始填海築路,初仍號蘆石塘街。及開闢新馬路後,將蘆石塘街截爲兩段,將由新馬路至草堆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名爲庇山耶街;又將由新馬路至福隆新街之一段蘆石塘街,改爲蘆石塘巷。在蘆石塘街中段,有上架行會館,此爲澳門之最早工會也。創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年間,初時門前臨海,故其碑誌有句云:“適蓮峰開市,蘆石成塘。”至其間之同善堂,則爲一九二七年期間,因澳葡興建郵電局徵地,由原址議事亭前地遷建於蘆石塘街者,不過卅年前事也。
蘆石塘
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12月30日,澳門政府將新開通的蓮峰廟口新築直往青洲大道,命其名曰布參政路,以紀念澳督布渣;又由荷蘭園通過白頭新街,命其名曰多明我柏知古街(Rua de Domingos Pacheco),以紀念議事公局主席克萊蒙特‧叭之咕。《澳門政府憲報》1893年1月7日第l號。
澳門政府給兩條新開通的大道命名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