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三年 (1944年1月1日-1944年12月31日)3月12日,“馬士弼 (Masbate)”號船離開澳門,前往法屬印度支那運輸急需物資。此前本年初美國開始收緊對日封鎖,且用飛機在外港航道入口佈雷,日軍處境日益艱難,澳門地區亦面臨食物和燃料短缺的現實。為此澳督戴思樂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依法要求“馬士弼”號協助政府運輸物資,同時為避免當年在內港發生的“西安”號劫船再現,澳門政府與日本、英國和美國達成協議,同意此船可以前往法屬印度支那載運澳門地區最急需的物料。為防止與交戰雙方的船隻混淆,“馬士弼”號施以標記,懸掛葡國國旗,表示為中立國的船隻,最終順利抵達。可惜半個印支半島為日軍所占,美軍猛烈轟炸該地區,且海上佈雷令船隻無法進港,最後在一個小港口裝載430噸煤,於3月26日起程回澳。此後該船繼續往來運送物資,直至4月26日,英國駐葡大使致函里斯本外交部,聲稱撤銷該船的註冊,理由是該船從香港運載銀塊和其他商品給印支的日本人,違反船隻不載物出發及不停站的最初協議,同時,在澳門還有兩個日本人登船。澳督戴思樂回應稱,該船開赴印支時並不載貨,而前述兩個日本人一個為買手,另一個則為訊號員,是與在海上巡邏的日本船隻溝通的。然而戴思樂的解釋令英國人並不滿意,他們堅持認為這兩個日本人在船上從事情報工作,利用航行,將南中國海上美軍船隻位置記下。澳門政府被迫接受這一事實,改由廣東方面取得走私煤和白米,以解決補給問題。[1]

[1]理卡多‧平托:《中立區的炮火》,載《澳門雜誌》第2期,1997年9月。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