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二.三事件”後,整個澳門的愛國熱潮提升,當時有很多年輕人參與愛國團體活動。很多社團組織一些文體活動,特別是受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影響,初期就唱一些愛國歌曲,年輕人一起唱歌、演活報劇。
當時工會比較著重宣傳,組織了很多自己的宣傳隊,宣傳隊再進一步,就形成了比較專業的文藝隊伍,所以當時的文體活動是非常活躍的,包括唱歌,跳舞,或是做話劇,甚至是做粵劇等。
黃慶鏘1965年加入了上架木藝工會,主要參與文藝工作。圖為黃慶鏘參與舞劇《白毛女》,飾演楊白勞。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在“一二.三事件”後,整個澳門的愛國熱潮提升,當時有很多年輕人參與愛國團體活動。很多社團組織一些文體活動,特別是受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影響,初期就唱一些愛國歌曲,年輕人一起唱歌、演活報劇。
當時工會比較著重宣傳,組織了很多自己的宣傳隊,宣傳隊再進一步,就形成了比較專業的文藝隊伍,所以當時的文體活動是非常活躍的,包括唱歌,跳舞,或是做話劇,甚至是做粵劇等。
黃慶鏘1965年加入了上架木藝工會,主要參與文藝工作。圖為黃慶鏘參與舞劇《白毛女》,飾演楊白勞。
更新日期:2019/11/20
梁志豪,祖籍廣東新會,1937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輩起,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和平以後,陸續完成小學學業,讀完初一就跟父親、叔父學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做木工,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
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
林毛,193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有四個哥哥,均因病或戰爭而去世。因為家貧,沒有讀過書。1949年,他16歲,來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在澳門做木工“手手手手手散工”。曾經去過香港做了一年多。始終沒有正式辦理退休,但是隨着年齡增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現在領取政府養老金。
多少都要盡一分力
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陳社勝,1929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早年去南洋學木工,後來回澳門結婚。1941年父親去世,母親生了11個孩子,有四個送了人。他讀過一些夜校,只會認字,不會寫字。學師九年才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做木工,74歲時退休。
為了工人的權益
李勝,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光緒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6月10日,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人前往帝汶做泥水及木匠工人,每日做工時間,以10小時為額,所有做工器具,本人備辦。每月每人工銀16元。《澳門政府憲報》1884年6月14日第24號。
澳門管理工程公所招泥水及木匠工人前往帝汶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