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0/08/16
更新日期:2020/08/16
功德林,澳中唯一之女叢林也。正門在三巴仔街,顏書“功德林”三字,有聯云“加功緊拶一聲佛,立德全提十願王。”內寓女尼及女修士約數十人,多由女修士主持管理,如前之何東夫人張太太,亦參與其中。其後門在三層樓上街,梵門深掩,鐃鈸時聞;佛號頻宣,香煙外送。蓋年中之春秋佳日,常開法壇也。功德林成立已逾卅載,初由張壽波居士策劃。復承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總理簡照南捐資,廉價讓得張壽波在三層樓上街大屋一間。然後經過修改,設立為女叢林,取名為功德林。攷功德林之創辦人張壽波居士,字玉濤,迺中山南屏鄉人。光緒辛卯科舉人, 嘗設美芳影相舖於香港,本屬康有為之萬木草堂弟子。自康氏變政失敗後,張亦赴日,與日本之佛教徒過從甚密,研究禪理,大有進益。後回國,遍歷名山大川。至常州,受天寧寺冶開老和尚傳法,釋號觀本。未幾,又剃度為僧,人稱觀本法師,觀本又嘗隨侍虛雲老和尚。抗戰時,曾奉虛雲命,回穗接收廣州佛教會。間亦回澳,在功德林講經,其愛護功德林備至也。圓寂後,“百尺樓詩稿”有悼詩一首云:“我佛了生死,吾人重別離。況曾香火結;豈只感情悲。不悔投詩晚;應憐問道遲。曹溪一尺水,吸向五羊施。”
澳門功德林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9月14日,嶺南佛教領袖、南華寺重興祖師虛雲法師在女弟子寬如、寬榮等人陪同下來澳弘法,澳門數以千計的善信弟子以隆重儀式,鐘鼓齊鳴,東西並列,夾道俯伏,歡迎法師蒞臨。15日,澳門佛教界即假平安大戲院盛請虛雲法師為廣大澳門佛教善信講經說法。虛雲法師從“法即眾生心,眾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的佛教根本觀念出發,闡述了佛教的“三歸”、“五戒”思想及修行方法。17日,虛雲法師又應澳門善信邀請在平安大戲院為前來頂禮學佛者開示歸戒。由於語言不通,由法師弟子寬容居士擔任粵語翻譯。此次澳門講經傳戒活動非常圓滿,皈依者達千人,為澳門佛教史上空前之盛舉。不久,法師弟子寬如、寬容草居成立,命名為“慧明講堂”,虛雲法師與澳門地區其他大德一道為草居開光剪綵,深受澳門佛教善信的好評。鄭子健:《觀本法師事略》,載《圓音月刊》第5-6期,1947年;張家:《虛雲和尚傳》,第218頁。
虛雲法師在女弟子寬如、寬榮等人陪同下來澳弘法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5月21日,澳門華人舉行盛大佛教慶祝遊行,署理總督佩雷拉.馬加良斯和其他高官在市政廳大樓的陽台高處參加了這場慶祝活動。據統計,這次活動計有l萬多人參加。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2—1936)》,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澳門華人舉行盛大佛教慶祝遊行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日─1925年12月31日)本年,經澳門政府批准,張壽波居士[之姻親簡照南,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辦人,及其家族]將其在澳門三層樓上街一間念佛道場的大屋改建為無量壽功德林。澳門功德林是一個以念佛為主的淨土念佛道場,其中專門設有念佛堂,為澳門歷史上第一座面向社會的佛教女眾修道場,在澳門佛教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1929年,香港爵紳何東的夫人張蓮覺立志要改善當時港澳地區女子社會地位,聽說澳門功德林作為女眾的修道場,管理和修道都很好,便來商議在澳門無量壽功德林創辦一所“女子佛學院”。在張壽波及功德林善信的支持和幫助下,港澳地區第一所女子佛教機構──女子佛學院建成,當時有數十名港澳地區女子在學院研習佛教文化,由張壽波居士親自教授佛學,從而開嶺南佛教女眾教育之先河。每名入院學習女子,每月還可獲100元生活津貼,以便使她們能安心學佛和修道。但由於張壽波居士家中迭遭變故,他出家心切,不得不離開澳門去內地從師修道,女子佛學院在澳門僅辦了一年多,就不得不自行停辦。至1935年,張蓮覺居士利用江蘇鎮江竹林寺高僧靄亭退位游港的機會,特別邀請老法師幫助在香港恢復未繼的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事業,終於在港成立寶覺佛學社,招收港澳和內地潮汕地區的佛教女眾,這實際上是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的繼續。1939年春,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特邀請竺摩法師到功德林創辦“佛學研究班”,教授來自港澳的佛教女眾,標誌著功德林女子佛教文化教育的真正恢復。1941年,在竺摩法師講解《解深密經》的啟發和指導下,功德林“佛學研究班”學員江之萍等以經文中有“女性暗弱”等貶斥女性的言論為主題,掀起了一場如何看待大小乘經典中輕視女性問題的討論。在竺摩法師的直接幫助下,這場討論還專門邀請了著名高僧弘一法師和太虛法師進行指導,得到兩位內地高僧的高度重視和多次來函指導,使這場討論成為近代中國關於佛教女性問題的一次重要事件,推動了中國近代佛教女性觀念的現代發展。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上冊),劉俊庵居士的《綺寮怨》,第230頁;鄧景濱、葉錦綸:《澳門名勝楹聯輯注》,第236頁;何建明:《澳門佛教》,第69─72頁。
經政府批准,將一間念佛道場改建為無量壽功德林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4月3日,澳門功德林竺摩法師應上海的芝峰法師和大醒法師之約,準備回浙江雁蕩山避亂和修養。臨行前,在澳門何鬥燦醫生的“聽松山館”舉行“留別畫展”,高劍父為畫展撰序,避難來澳門後重新組織的“清遊會”及澳門雷社、潔社諸子均參與餞別,葉恭綽居士則致書推雅。曾與竺摩法師有過交往且在澳門關心中華佛教文化的海內外文化名流紛紛賦詩為竺摩餞行,計有:張谷雛、張純初、張寂園、鄭哲園、李供林、梁彥明、王惺岸、梁毅三、周貫明、黎廷啟、何鬥燦、賴振東、關公博、繆君侶、羅曉楓、馮桂秋、鄭春霆、張白英、羅季昭、黎兆錫、寒石、曹菊齋、楊慰農、張雲雷等等。竺摩法師非常感謝澳門清游會、雷社和潔社友人的送行,亦賦詩二首以答謝諸友人的厚意,為澳門一時之文化盛事。竺摩:《酬澳海清遊會及潔社諸友》,載《覺音》第30—32期,1941年,轉引自何建明《澳門佛教》,第113—115頁。
澳門功德林竺摩法師回浙江雁蕩山避亂和修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