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聚三巴寺 泉通十字門
以上之五言絶句,乃古人李珠光詠澳城詩也。攷澳城,乃澳門之古城。明朝天啓年間,為葡萄牙人所築。溯嘉靖以前,葡人尚未來澳時,澳門本屬中國一個小小漁村,並無城廓。不過是香山縣南之香山澳一小部分。香山澳又名濠鏡澳,乃珠江口瀕海之一個小半島。島內當時除澳門外,尚有數條小村,如望廈、新橋、龍田、龍環、沙梨頭、蘆兜城、沙岡、塔石等地區。後葡人攏合各村,將整個濠鏡澳擴展成為澳門市,且更將氹仔路環連同澳門,稱為“澳門省”矣。比之當年之澳城面積,何只倍徒。但澳城雖小,比諸未築城前之澳門街,則又似是一泱泱大城也。澳城舊事,載在中國典籍可稽者不鮮。茲略舉數則,聊供參證。如周景濂編之 《中葡外交史》有云。
“一六一五年(萬曆四十三年),澳門葡人乃建築三巴炮台,及加思欄炮台,以為之備。一六二二年(天啓二年)荷蘭亞洲殖民地太守郭氏(Kocn),率艦隊多艘,由喀西里亞斯海岸登陸,作第二次之襲澳。終被三巴炮台炮擊潰退,自此以後,葡人並進一步,將三巴門與水坑尾之間砌成圍城一道,儼然成澳城矣。惟以未得廣東地方政府之允諾,顯係有背中國主權。故天啓四年(一六二四),為明總督何士缙所墮。既而葡人又築,又為海道副使徐如珂所毀。澳城雖被毀,然不久葡人仍有圍墻之恢復焉。”
對於澳城之興廢,澳門海防同知印光任,其所撰之《澳門紀略》,又有如是之記載:
“澳城,明季創自佛郎機(按明時稱葡人為佛郎機)。萬曆中,蔡善繼由香山令仕至嶺西道。總督何士縉采其言,下令隳澳城台。天啓時,徐如珂署海道副使。澳夷奔告,紅毛將犯香山,請兵,請餉,請木石以繕墉垣,如珂昌言於兩府曰,此狡夷嘗我也。已而,夷警寂然,而澳垣日築百丈。如珂遣中軍領兵戍澳,諭之曰,墉垣不毀,澳人力少也,吾助若毀,不兩日,糞除殆盡。”
觀上二說,可知葡人於明朝時候,已在澳門築城自固。後為明吏所毀,但葡人仍舊修回圍墙,照常保留城基界址,歷二百餘年,至清朝同治初年,葡人才自拆去,但澳城之遺跡,又據汪慵叟之澳門雜詩,曰:
“澳城固而庳,明代已毀壞。基阯猶可尋,纖兒昩邊隘,地志亦有言,倚水以為界。長城稱萬里,自大誠狡獪。安得張許才,威棱懾中外。”
其自註云:“今媽閣炮台後街,稱萬里長城。前臨北灣,所謂東南倚水為界也。 西北圍墻,今東望洋山下,尚有雉堞遺跡,迤邐下屬,水坑尾與荷蘭園大炮台相對處,故城基阯,髣髴可尋,當是昔時,以此為界。”
澳城之存在,既獲明證。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