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路窄車多,交通擠塞,居民嘖有煩言。為了疏導交通,除挖隧道外,還建行人行車天橋,廿多年(約1970-1980年代)來已有卅多條。說起天橋,最早是往昔大賽車期間在賈羅布馬路出現的臨時行人天橋,方便南灣與新口岸行人來往,賽車後即拆卸。有一年,竹搭的天橋因觀眾聚集看賽車,不勝負荷,突然折斷,多人受傷,之後改為鐵架天橋。 

行人天橋分佈較廣,粗略統計,荷蘭園馬路、東望洋斜巷、賈羅布馬路、約翰四世馬路、火船頭街、漁翁街、何賢紳士馬路、巴波沙馬路、黑沙環馬路、黑沙環海濱公園及氹仔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運動場馬路、氹仔機場前,各有一條;友誼大馬路、水坑尾街、罅些喇提督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及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各有兩條。初建的行人天橋,都要拾級上下,人們怕費時費力,貪圖方便,寧願冒險橫過馬路;後來增加配套設施,設置電動扶手電梯及路欄,吸引行人使用天橋。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水坑尾街麥當勞前天橋,而行人稀疏的是黑沙環馬路與馬場海邊馬路的天橋,主要原因選址不當。別具特色的行人天橋是連接大廈而建,如約翰四世馬路的天橋,連接中華廣場和一定好商場。何賢紳士馬路的行人天橋,設有斜坡式路面,是本澳唯一方便坐輪椅的殘疾人士使用的天橋。 

行車天橋建設,規模較大,佔地較多,耗資甚巨,利用率高,行車暢順。這類天橋分別座落高士德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友誼大馬路、罅些喇提督馬路、馬場北大馬路及氹仔機場前等處。 

從目前交通狀況來看,以後還將會陸續增建天橋,密如蛛網,務求路路暢通無阻,屆時,將成澳門交通特色之一。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