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頁窗及金木雕是昔日澳門華人住宅的特色,門旁“井P”,是屋內有水井的標誌。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百頁窗及金木雕是昔日澳門華人住宅的特色,門旁“井P”,是屋內有水井的標誌。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5月28日,位於松山山麓的松山亭、半山亭落成,駐澳外交專員郭則範、澳督柯維納分別為半山亭、松山亭剪綵。為供遊人歇息,中華總商會理事長劉柏盈、副理事長何賢斥資興建了兩個水泥亭子,並於上年11月1日商人節當天舉行奠基禮。一為柯維納總督紀念亭,另一個稱商人紀念亭。一般俗稱前者為松山亭,後者為半山亭。《市民日報》1949年2月11日;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25─126頁。按: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78頁稱半山亭興建於1938年,有誤。
位於松山山麓的松山亭、半山亭落成
在電影裡經常見到,當主角走投無路、身無分文時,來到當舖大門前,看着手上最後一件值錢、也是最有感情的物品,捨不得把它交給“朝奉”,然後換來少許錢救急。雖然在情節上會略有誇張,但說當舖是古代的“窮人的銀行”,實不為過。
走進德成按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8月,澳門上架行會館重建竣工。先是,咸豐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56年2月3日),上架行會館遭火災,被焚至棟折瓦零。咸豐六年正月二十七日(1856年3月3日),會館諸行友決心重修會館,眾人解囊捐款,集資重修,至本月而成。重建後為一青磚古屋,碧瓦平樓,門楣石刻,刻有“上架行會館”五字,兩旁門聯云:“引繩削墨成材池,蹈矩循規入妙門。”尚留存有咸豐八年(1858)《上架行重修會館碑記》。咸豐八年《上架行重修會館碑記》,載《澳門碑刻錄初集》,第7頁;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40頁。
澳門上架行會館重建竣工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2─4月,為紀念先父,澳門富商黃豫樵斥資建造位於白頭馬路與上松山的斜坡間的焯公亭。李鵬翥:《澳門古今》,第129─130頁。
澳門富商黃豫樵斥資建造焯公亭
關帝古廟位於市中心的公局新市南街,從那個澳門最廣闊,最熱鬧的議事亭廣場西側拐進,便可以看到這座古廟的身影,幾步之遙,神煙繚繞,香燭閃爍,仿佛來到一個漫天神佛的世界。廟宇規模雖小,為二進三間的中式建築,卻設有武帝殿、太歲殿、財帛宮和地藏殿;青磚結構,硬山式屋頂,兩邊開間立面上有中式壁畫,墀頭上有磚雕,正屋脊上有灰雕裝飾。
澳門世界遺產:關帝古廟
萬曆三十年(1602年1月23日─1603年2月10日)順德縣龍湧杜姓鄉人至澳,建小寺,後一游方僧人到龍田村為人治病,募獲頗多,遂將小寺擴建,辟為廟宇,是為蓮峰廟之始。據廟中文物,其匾“中外流恩”中所銘“萬曆壬寅”,即萬曆三十年(1602),送匾人為創建值事崔吟翰。又據《蓮峰廟嘗業契券圖側記事冊》:溯自澳門之有蓮峰古廟,創建於明萬曆壬寅歲。有學者對該廟始建於“萬曆壬寅”表示懷疑,並將該廟“萬曆壬寅”賜“中外流恩”匾與普濟禪院咸豐八年(1858)題“中外流恩”匾進行比對,發現兩匾字跡雷同,故有作偽之嫌。王文達:《澳門掌故》,第47頁;陳煒恒:《蓮峰廟史乘》,第39—40頁。譚世寶:《澳門三大古禪院之歷史源流新探》,載《文化雜誌》第42期,2002年。關於此匾筆者亦曾認為是偽作,至少是後人重新製作,而不是原物(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第272頁)。
蓮峰廟緣起
盧家大屋乃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溫婉纖細,佈局精巧,係晚清時期仿照廣州西關大屋民居式樣而起的典型大宅。廬氏外面風光無限,內部宅邸豪華。廬家大屋又稱金玉堂,面積大約為40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格局,即分為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其中設天井多個,便於通風和採光。全幢建築整個中軸線上的空間通透,僅以屏風隔斷。
澳門世界遺產:盧家大屋
新口岸何賢公園新建了一座以白色為主調的“澳門回歸紀念亭”,周圍綠草如茵,背襯蒼翠松樹及棕櫚叢,色澤鮮明,顯眼突出;亭子雖然細小,面積只有七十五平方米,僅佔園地一隅,但外形特別,惹人注目,且與園建及環境協調,增添公園姿彩。亭子建築結構簡單,佈局簡潔,設計別具心思。整體建築由大小兩個圓形相連組成,其中大圓建有上蓋,可遮陽避雨,小圓則露天,透明光亮,外圍用綠色網狀欄柵裝飾,視野擴闊;亭內設有座椅,可供遊人休憩歇息。在大圓旁邊,即入口右側,豎立一幅灰黑色花崗石牆,高三米六,寬三米二,牆上部份鏤空,巧妙裝飾成“99”兩字,顯示澳門回歸年份;其旁則刻有“澳門回歸紀念亭”等字樣,説明築亭永久紀念澳門回歸祖國懷抱這一中華民族盛事。據介紹,它的內涵更豐富,大圓代表強大的祖國,小圓代表緊靠祖國的澳門,也寓意“一國兩制”,外形結構雖簡單,卻將精神融入建築設計中,渾然一體。亭子由澳門中華總商會耗資五十萬元興建,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卅日動土,二零零零年三月十八日落成開幕,選址何賢公園內興建,也別具意義。何賢是中總已故會長,熱愛祖國,熱愛澳門,為澳門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澳門回歸,也是他生前的願望,今築亭紀念澳門回歸,包含着雙重意義。在亭子開幕時,特首何厚鏵等主持剪綵揭幕儀式外,並在亭旁種植一株白蘭樹,紀念千禧年植樹節。
回歸紀念亭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福隆新街(Rua da Felicidade) | |
關鍵字: | 窗 |
建築藝術 | |
裝飾品 | |
裝飾藝術 | |
木雕 | |
井 | |
標誌設計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107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199x2966, 47.53MB |
登錄號碼: | p0000115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