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華人建築木匠歷來信奉魯班,尊魯班為“師傅”。相傳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魯班敕封日子,不管走到哪裏,華人木匠都要為師傅賀誕,俗稱“師傅誕”。
劉柱網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工作時,也一樣會慶祝魯班誕。他們到潮州人開的酒樓聚餐,照片中“恭祝魯班先師寳誕”那個牌是工友自己造的,找幾個寫得一手好字的人去寫,然後刻出來,吃飯的時候把它挂上去。
照片攝於己亥年,後排左起第八人為劉柱網。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20
在澳門,華人建築木匠歷來信奉魯班,尊魯班為“師傅”。相傳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魯班敕封日子,不管走到哪裏,華人木匠都要為師傅賀誕,俗稱“師傅誕”。
劉柱網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工作時,也一樣會慶祝魯班誕。他們到潮州人開的酒樓聚餐,照片中“恭祝魯班先師寳誕”那個牌是工友自己造的,找幾個寫得一手好字的人去寫,然後刻出來,吃飯的時候把它挂上去。
照片攝於己亥年,後排左起第八人為劉柱網。
更新日期:2019/11/20
羅泉,1929年在廣東四會出生,爸爸在他出世前被人打死,媽媽在他一歲多的時候離開他去了新加坡,外婆、舅父把他養大。1948年來澳門,之前,在香港學師造木。1950年去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在澳門主要為教會做些木工活,再去新聞的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木工部管理人員,做了四十多年,直至2009年,他79歲時退休。
員工團結辦工會
徐洪,1936年在澳門出生,從爺爺那輩起就是上架行的人,爺爺就葬在上架行的墓地。他六歲時父親去世,他的三個兄弟在澳門“風潮時期”餓死,只剩他一個孩子。1951年鏡平小學畢業後,就學師做木藝四年。1955年出師後一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做木工,也曾做過澳娛的裝潢工程。1974年以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些判頭的工作,至今仍然從事相關行業。
要爭取權益 就要參加工會
薛觀平,1939年在澳門出生,勞工子弟小學畢業。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師從老前輩蔡富,出師後先是跟隨區群老師傅學習,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澳門重要工程,從具體施工做到工程管理、工程顧問,直至退休。
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
李勝,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在蓮峰廟小學讀了幾年書,14歲去香港學師,做建築行業。三年後回澳門,做些雜工,又因為當年香港建築業發展快,工作機會多,而多次往返港澳。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做管工,50多歲時退休。
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
民國三十七年 (1948年1月1日─1948年12月31日)12月21日,工務局批准關於在下環海旁興建樓宇之圖則。因國內戰亂頻仍,大量商民南遷入澳,鋪戶日益不敷應用,以致影響商業發展。澳門政府有鑑於此,實施獎勵建設措施,規定時間興建新樓宇,可免納業鈔10年、5年不等。因此商人乃斥資大事興建,其最大宗者當推下環海旁一地。其地10年前原屬海濱,後經多次填塞,始成實陸。年前有柴販數十在此架棚為居,並經營柴竹生意。自該地易主後,用作興建樓宇,計劃該地將建築樓宇24幢,其向馬路方面,則作鋪戶之用,向水一面,則用作貨倉,同時並為便利船舶就近停泊,在該處岸旁,修建兩座碼頭。《市民日報》1948年12月22日《澳門日益繁榮,下環大事興建,海旁曠地建樓數十幢,利便船舶加設兩碼頭》。
工務局批准關於在下環海旁興建樓宇之圖則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