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
更新日期:2019/11/15
紅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罅些喇提督市東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間。街市大樓,長44米,寬20米, 佔地面積有880平方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實用性不大,裝飾性較強,襯托出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外繞以圍牆,有露天回廊。因建築物外牆為紅色,故稱紅街市,又因其面對罅些喇提督馬路,故又稱提督街市。
澳門街市:紅街市
澳門藝術博物館是澳門文化中心的一個組成部份,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揭幕。該館最初由澳門民政總署管理[現已改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管理],總面積逾萬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佔四千平方米,是本澳最大的藝術展出空間。藝術館樓高五層,內有五個展覽館,包括中國書畫館、中國陶瓷館,歷史繪畫館及兩個專題展覽館;此外,還有圖書館、會議廳、商店及餐廳等。展館地方寬敞,環境寧靜,觀眾可以乘升降機至五樓,舒適地觀賞各種展品,然後逐層而下,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館藏品三千多件,其中二千多件屬原賈梅士博物館,餘為民政總署近年徵集、購買的。藏品包括書畫作品、陶塑、銅器、水晶、木器、印章、印譜、西洋藝術及現代藝術作品、攝影等珍貴藝術品。其中石灣陶塑約有三百件,自從賈梅士博物館白鴿巢前地館址易手後,藏品被收藏多年,而今在藝術館重見天日,讓公眾觀賞,令人欣慰。開館之初,以不同的主題安排展出有“廣東名家繪畫”、“石灣陶瓷”、“史密羅夫筆下的澳門”、“歷史繪畫”及“千面舞台”,內容豐富,各有特色。由於藏品不少,今後將陸續更換展覽。 藝術館負責人公開表示,該館本是收集、保存、整理、研究本地文物,發揮傳播文化藝術的功能。開館以來,陸續舉辦各種大型藝術展覽,有國際性、地區性及本土性,發展多元化活動,满足不同層次及文化口味的觀眾需要。為推廣藝術教育,還經常舉辦工作坊、專題講座、電影放映會及兒童繪畫班等。一個藝術館不單只有宏偉的外觀,還應有豐富的內涵,顯示澳門歷史文化藝術色彩。
澳門藝術博物館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於青洲大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蘇沙醫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間。現為台山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啟用於2005年5月30日。該樓略呈曲尺形,長邊樓長83米,寬13米,總面積3,520平方米;短邊樓長51米,寬13米,佔地有600多平方米。
澳門街市:台山街市
下環街市所在地,是百餘年前澳門的一處風景名勝──澳門新花園。在下環街一帶填海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河邊新街至下環街之間的新填地買下,建成一個新的街區,在街區開設一個大型花園。園內遍植南洋奇花異果,飼養多種猿猴雀鳥,儼然一個亞熱帶動植物園。這裡清雅優美,花木繁茂,每逢風和日麗,中外人士來此遊園賞景。園門設在下環街口處,古羅馬式門樓,配以鑄鐵閘門,氣派非凡。後來成為了澳門土生富商李加祿(João Lecaroz)產業。
澳門街市:下環街市
翻開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圖刊《澳門建築文物》,看到崗頂鮮花別墅的古老建築,今在聖若瑟修院範圍內,站在崗頂側門外,被圍牆及花木遮擋視線,很難看到它的面貌。這座別墅一般被呼為“花村”,是葡萄牙式花園洋房,與松山永樂村(今嶺南中學校舍)及白宮(今澳門金融管理局),同是二十世紀初葉澳門三座類似的著名的歷史性建築物。花村建築古樸,樓高兩層,地台高築,門前有數級石階,正面門窗呈拱形,左右兩翼凹下對稱,典雅華貴;四周環繞寬廣的大花園,花木繁茂,有抽水井、涼棚花架、噴水池及石檯石櫈,環境優美,是當年美麗的豪宅之一,與白宮、永樂村都建在高崗上,遙遙相對,互為比美。花村業主原是當年澳門土生葡人富豪阿都•巴士度,在香港股票市場獲大利,增加財富。一九一八年,他向聖奧斯定修院購買該院在崗頂佔有的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土地,聘請工程師馬克斯•利馬負責設計,建成具有南歐風格的花村花園洋房,居高臨下(當年崗下樓房矮小),可遠眺南灣海景。一九三五年,巴士度病逝,花村易主,為耶穌會購作修士休憩場所。聖若瑟修院年前曾經大修,花村舊建築保持原貌,在新舊建築物之間,仍保存螺旋形石樓梯、葡式水井、井架,像數百年前的南歐民居庭院,幽雅恬靜。
花村建築南歐風格
萬里長城街與媽閣斜坡交界處的港務局大樓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建築,自一八七四年八月九日落成啟用迄今[至2000年],已逾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外貌依然,早已被列為本澳歷史建築文物,予以保護。港務局大樓樓高兩層,建築在斜坡上,低層基礎外牆以花崗石堆砌,萬里長城街坡度越斜,牆身越高,側看大樓建築物更覺宏偉。大樓外牆柱窗是穆斯林式的穹頂,通花圍欄,具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古雅美觀。底層外有寬闊長廊,房舍外牆設有百葉窗門,增加室內透明度,流通空氣。這座建築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加蘇托設計,初時“用於駐紮澳門警察部隊。當時,警察部隊的大部份士兵是從果阿招募的印度人,由於其信仰的宗敎,被人稱作‘摩爾人’”,因此這座樓宇也被稱為“摩爾軍營”。其後,也曾用作海軍軍務部,往昔海軍被呼為“水師”,故又稱“水師廠”。年前,港務局、水警稽查隊仍在這裡辦公。大樓地下是辦公室,二樓會議室;背面闢有停車場與練靶場。港務大樓建在媽閣內港入口附近山坡,站在大樓上,居高臨下,可眺望從媽閣至青洲一帶內港海面;樓頂設颱風訊號站,可供內港漁民、船隻觀看風球訊號。然而,下環一帶新廈林立,尤其是港務局大樓對面興建了高廈,遮擋了內港與港務局大樓視線。隨着港務發展,港務局大樓地方不敷應用,有關方面在林茂塘興建新的海港樓,今已啟用。
港務大樓建築文物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