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更新日期:2019/11/16
有人聚居的地方,自然而然會形成各種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地發展成市集,而市集的發展某程度上亦體現出一個城市或地區的發展歷程。路氹區現有兩個市政街市,分別是氹仔市政街市以及路環市政街市,這兩個街市的發展歷程,為讀者了解路氹城區的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澳門街市:路氹的街市
沙梨頭街市,命名源於其地處沙梨頭。又因其位於海傍,街坊均俗稱為“水上街市”。街市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築場所,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發展的進程與歷史,而沙梨頭街市的前世今生,正正見證了其所處區域的發展歷程。
澳門街市:沙梨頭街市
崗頂前地崗頂劇院是一座具有歐洲風格的劇院,正門前是小庭院,栽種花草,一株巨大的古榕蒼翠茂密,濃蔭覆地,建築物四組圓形孖柱,好像支撐着巨大的三角形門額,宏偉壯觀。步上台階,穿過門廊,才進入戲院,頗具氣派。側面有八個拱形百葉大窗,中設一道大門。整個建築物以草綠色為主調,配以白色紋飾,典雅美觀,古色古香,據說是南中國海地區最古老的仿歐式劇院。這座建築物的拱形門楣上,嵌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即伯多祿戲院,俗稱崗頂戲院,一八六零年由澳門土生葡人望族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落成後成為澳門葡人聚會之地,每有舞會、表演活動,均在這裡舉行,往往通宵達旦。內部除設劇場外,還有舞廳、桌球室、圖書樓等,牆壁裝飾,雕刻精美。劇院設有包廂及二樓看台,堂皇華麗,曾有世界著名歌劇團及音樂家在此表演。八十多年前,該劇院曾一度放映電影,先後名為“馬蛟優等影畫戲院”、“澳門戲院”,第二次大戰期間,也曾是難民庇護所。不過,最為近人熟悉的是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間,曾是巴黎瘋狂艷舞團長期表演場地,演出“瘋狂艷舞”,座無虛席。這樣的艷舞,與敎堂、修院的莊嚴肅穆的環境實在不大協調。其後,艷舞團移師至葡京酒店內多功能舞台表演。這座劇院建築小巧美觀,現經修葺一新,恢復原貌,可供本地及國際藝人演出,還我本色。
崗頂劇院仿歐建築
翻開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圖刊《澳門建築文物》,看到崗頂鮮花別墅的古老建築,今在聖若瑟修院範圍內,站在崗頂側門外,被圍牆及花木遮擋視線,很難看到它的面貌。這座別墅一般被呼為“花村”,是葡萄牙式花園洋房,與松山永樂村(今嶺南中學校舍)及白宮(今澳門金融管理局),同是二十世紀初葉澳門三座類似的著名的歷史性建築物。花村建築古樸,樓高兩層,地台高築,門前有數級石階,正面門窗呈拱形,左右兩翼凹下對稱,典雅華貴;四周環繞寬廣的大花園,花木繁茂,有抽水井、涼棚花架、噴水池及石檯石櫈,環境優美,是當年美麗的豪宅之一,與白宮、永樂村都建在高崗上,遙遙相對,互為比美。花村業主原是當年澳門土生葡人富豪阿都•巴士度,在香港股票市場獲大利,增加財富。一九一八年,他向聖奧斯定修院購買該院在崗頂佔有的三千五百多平方米土地,聘請工程師馬克斯•利馬負責設計,建成具有南歐風格的花村花園洋房,居高臨下(當年崗下樓房矮小),可遠眺南灣海景。一九三五年,巴士度病逝,花村易主,為耶穌會購作修士休憩場所。聖若瑟修院年前曾經大修,花村舊建築保持原貌,在新舊建築物之間,仍保存螺旋形石樓梯、葡式水井、井架,像數百年前的南歐民居庭院,幽雅恬靜。
花村建築南歐風格
行經南灣近燒灰爐前地,見到路中心一座已失去作用的水警更亭,成了海岸線變遷的標誌。它原建在堤邊,因興建南灣人工湖,填海成陸,開闢馬路,已遠離海岸,今仍保留原來的堤基及更亭,也好作滄海桑田的見證。更亭供水警駐守,禦防風雨,監視海岸情況。它是磚石結構,呈四方形,三面有玻璃窗,亭蓋下有小巧簷托和頂上嵌圓球裝飾,典雅古樸。這種更亭遍設本澳和離島海邊,而今,雖然海岸線變遷,有些更亭已遠離岸邊,失去原來作用,但有歷史及旅遊價值。更亭最早用簡單木板搭建,經不起長期日曬雨淋侵蝕,容易損壞,尤其是颱風吹襲時,常會發生倒塌意外,後來改建磚石更亭,估計已有數十年歷史了。數年前,因本澳沿岸填海成陸,地形變化,有關方面重新設置更亭,如現時的南灣人工湖邊,便增建新更亭。新更亭採用不鏽鋼材料建成,呈六角形,亭頂安裝球狀物裝飾,每面均有玻璃窗。這種更亭設置靈活,只要在預定位置鋪設三合土基礎底座,便可將更亭安設其上,四周加上螺絲固定位置便可;如海岸線改變,更亭又可隨需要而整座遷移,不像磚石結構更亭需要拆卸重建。現時在本澳和路氹沿岸擬設新更亭卅多座,大部份在離島,只有九座在本澳半島。
水警更亭
紅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於罅些喇提督市東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間。街市大樓,長44米,寬20米, 佔地面積有880平方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實用性不大,裝飾性較強,襯托出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外繞以圍牆,有露天回廊。因建築物外牆為紅色,故稱紅街市,又因其面對罅些喇提督馬路,故又稱提督街市。
澳門街市:紅街市
雀仔園街市,位於馬大臣街、公局市前地與柯高街之間。西式單層方形建築,佔地面積有615平方米左右。四角有入口,內設固定攤檔,呈回字形分佈。分別出售魚類、肉類及瓜菜類。街市正門嵌有“Mercado Municipal 1939”字樣。1939,是此街市重建的年份。
澳門街市:雀仔園街市
下環街市所在地,是百餘年前澳門的一處風景名勝──澳門新花園。在下環街一帶填海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河邊新街至下環街之間的新填地買下,建成一個新的街區,在街區開設一個大型花園。園內遍植南洋奇花異果,飼養多種猿猴雀鳥,儼然一個亞熱帶動植物園。這裡清雅優美,花木繁茂,每逢風和日麗,中外人士來此遊園賞景。園門設在下環街口處,古羅馬式門樓,配以鑄鐵閘門,氣派非凡。後來成為了澳門土生富商李加祿(João Lecaroz)產業。
澳門街市:下環街市
松山馬路四號具歐陸風格的古老大宅,經過重修擴建後,搖身一變,成為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不僅保存了建築文物,還煥發了青春光彩,發展電腦軟件科技。這座古雅建築,在山坡綠樹環抱中,庭園綠草如茵,環境幽靜,是科研好地方,它與原寶血女修院及嶺南中學兩座典雅的古舊建築相對,高低錯落,互相媲美。據介紹,這座建築物原是施利華•文第士的住宅,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一九三零年,文第士逝世後,大宅空置了一個時期,其後用途數易,曾作為修女宿舍、護士學校、政府診所、衛生司藥物事務中心;業權也先轉讓給瑪利亞、方濟各修會,後為澳府收購。這所大宅自建成至一九九七年,外貌依然,至一九九八年四月,改為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由澳門基金會斥資三千萬元將它重建,除了內部間格完全改動,適合實際需要外,還擴建了東、北兩翼,增加實用空間,面積由原來六百多平方米增至二千三百多平方米,而增建部份也和原來建築風格協調,外觀顯得更宏偉,內設辦公室、研究敎學室、會議室、圖書室、文娛室等,供研究人員應用,培養電腦軟件技術專才。原業主文第士一八七六年在葡出生,一九零一年來澳,一九三零年逝世。在澳期間,擔任葡文中學敎師,他喜愛中國藝術,收藏不少國畫、石灣陶瓷等藝術品。這批藝術品後由政府收購,藏於賈梅士博物館,今轉為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
古宅煥發青春光彩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