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選自1635年出版的《世界新圖集》(Theatrum orbis terrarum, sive atlas novus)拉丁文版。荷蘭人來到東方後,一直將中國作爲關注的重點。從1601年前後開始,荷蘭與葡萄牙進行了長達近三十年的澳門爭奪戰,直至1627年荷軍在五次入侵均告失敗後才放棄攻佔澳門的念頭,轉而進犯台灣。1642年荷軍進攻位於台北的西班牙殖民軍,將其驅逐出台灣,從此台灣全島淪爲荷蘭殖民者獨占,直至1661年被鄭成功收復。因此,荷蘭人對澳門、台灣等沿海地區比較瞭解。在這幅地圖上,糾正了此前歐洲人所繪地圖上的許多錯誤。澳門被首次正確地繪製在珠江口西岸附近的島嶼上,台灣島也由三個分離的小島合爲一個大島。中國北方,畫出了延綿的長城,有文字說明。不過,該地圖關於中國內陸地區的許多畫法是不正確的,特別是中國內陸的水系和湖泊。此外,朝鮮半島被錯誤地描繪成是一個獨立的島嶼。

本圖複製自哈佛大學圖書館地圖部館藏單張地圖(G7810 1635 .B5),該圖被收錄在布勞1635出版的《世界新圖集》(Theatrum orbis terrarum, sive atlas novus),第2卷,第188幅。

參考文獻:

[1]Schilder, G., & Blaeu, W. J. (1990). Monumenta cartographica Neerlandica (Vol. 3,4). Alphen aan den Rijn: Canaletto.

[2]. Koeman, C., & Blaeu, J. (1970). Joan Blaeu and his grand atlas. Amsterdam: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3]. Koeman, C. (1969). Atlantes Neerlandici (Vol. 2). Amsterdam: Theatrum orbis terrarum.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