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當時,海岸位於現在的下環街一帶,岸上零散分佈著一些屋宇,居住著華人手工業者和貿易商人。該區填海工程結束之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平行的道路與海形成直角,成為華人發展商業和手工業活動的地方。[1]
[1]塔維拉:《澳門從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社會經濟和城建方面的發展》,載《文化雜誌》第36-37期,1998年。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2月12日─1851年1月31日)在三巴仔街和下環街間進行了填海工程。當時,海岸位於現在的下環街一帶,岸上零散分佈著一些屋宇,居住著華人手工業者和貿易商人。該區填海工程結束之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平行的道路與海形成直角,成為華人發展商業和手工業活動的地方。[1]
[1]塔維拉:《澳門從開埠至20世紀70年代社會經濟和城建方面的發展》,載《文化雜誌》第36-37期,1998年。
更新日期:2019/01/15
議事亭前地,以其地處於議事亭前而得名。昔日亭前廣場,場中鑿一大井,四週植以雜樹,綠葉扶疏,紅椅間置,可蔭汲者,常歇路人也。後澳葡爲裝飾場地,數易圖案,翻新式樣。初以黑白小石,砌成水波圖狀,時人遂稱之爲魚鱗地。又嘗掩蓋大井,增築草壇,上設泉台,大龍喉手掣,可飲行客者。至一九三八年,又一度盡去所砌小石,易植紅綠小草,圖案外方内圓,中砌一十字,成葡國徽狀。及至一九四零年,始改立未士基打銅像,而迄於今焉。議事亭前地成三角形,今新馬路橫貫其間。三面之建築物:其正中爲澳門市政廳——即古時中國所設之議事亭原址;右傍有郵電總局——亦即前時之同善堂舊址;稍過又有仁慈堂及澳門中華總商會等;左傍有澳門電燈公司,該座洋樓爲澳門昔日首屈一指之嘉賓酒店也。議事亭前地,爲澳市中心及慶集場地。昔日每届澳葡兵頭蒞任,必在此檢閲海陸軍警。嘗憶巴波沙兵頭復任時,曾於此建築臨時高台,結綵屏障,錦氈鋪地,異樣風光也。該片場地,每届農曆歲晚,則改作花市。桃紅梅白,吊鐘水仙,百卉紛陳。買花男女,摩肩接踵。熱鬧情況,點綴昇平,年年花市,燈光如舊也。今屹立於議事亭前地中心之葡人未士基打(V.N.de Mesquita)銅像,迺澳葡議事公局於一九四零年七月廿四日所立,以紀念未士基打於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五日佔領澳門關閘,襲擊北山嶺拉塔山炮台之功績者也。其事蹟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第三四三頁略述如下:“當一八四九年八月廿二日,澳門兵頭亞馬勒(J.M.F.do Amaral)被狙殺後之第三天,澳門土生炮兵軍曹未士基打向澳門臨時執政議會請求,准其挑選敢死隊十六人,另願隨往者二十人,攜帶前時法國贈與亞馬勒之榴彈砲一尊,襲取關閘及北山嶺拉塔山炮台,當時深得外國長官嘉許。臨時執政議會頒以手令,主席馬達主教且舉手爲之祝福云。當葡軍襲攻關閘時,曾擄獲滿清汛兵三名,以爲亞馬勒事件緝兇作人質,更將榴彈炮射擊拉塔山炮台,詎只一發就脱輪毁壞。時炮台上密集炮火抗拒,葡司令認爲危險,鳴號回師,號手亦中彈。而未士基打反呐喊向前,由崎嶇山徑近台基,炮台上之炮火遂失效用。一葡兵以葡旗覆胸,冒彈先登炮台,聞此爲唯一之傷者云。台上滿軍見勢危殆,迺棄壘逃亡,只餘一軍官正引炮反擊,奈獨力難支,卒中彈身死。未士基打割取其首級及一手臂,插於刺刀上,作爲凱旋返澳,爲亞馬勒兵頭復仇云。”議事亭前地之葡人未士基打銅像,雖是劍拔趾揚,鑿碑道左,但相傳其淒慘收場,不減於亞馬勒兵頭也。又據朱薩士之《澳門史》第四二四頁稱:“未士基打之平生事略,其佚名故友嘗草述及之,而謂:其功蓋澳門,遲未獲封,故常悒悒,不免神智紛亂。既稍痊可,迺受命爲氹仔炮台司令。按該炮台,迺亞馬勒兵頭死前所建者也。處此地僻台靜,未士基打本可樂享天年,豈知一旦論功行賞,竟獲晉陞校級也。當其回澳受勛,正不知是榮是辱?蓋其側聞妻女,私通一無賴醫官,家醜外揚,名聲有玷。於是怒不可遏,徹夜持槍以待姦夫。並請主教,欲置其女於修院;又謁兵頭,請治其家室以法。但惜俱遭不納,因是暴燥如狂,肆酒拭刀,是晚遂弒其髮妻,殺其醜女,另傷其一子一女,幸逾逃生,得免於死。至是未士基打迺與其另一愛兒訣别,然後躍身井中而自殺焉。一代豪强,竟戴罪以殁!蓋律以教條,殺人自殺,俱屬罪戾也。後來當局論功抵罪,仍得主教與兵頭之寬赦,重修塋墓,並由衆募捐,爲立紀念焉。”今在舊西洋墳場中,門左之第一穴墳墓,即未士基打之公葬處也。又於一九四零年立銅像於議事亭前。相傳澳葡早年已於議事亭前地爲未士基打銅像奠基,久久尚未立像,良以葡京爲未士基打造像,鏤金範銕,鑄成一具羣像初型,運來澳門,存於白鴿巢之工務局内。斯像也:趾高氣揚,持弢拔劍,數華人環跪其前,嗚呼!白鐵何辜?黃魂備辱!時適某兵頭在任,知此羣像必不爲我國同胞所願見者,因此擱置多年,遲遲未立。後刪去環跪者,只餘未士基打一人,遂成現狀耳。遞至一九四零年秋,當日本侵凌中國之際,正此像揭幕之時也。初銅像下之碑文首處,嘗刻有葡文“Homenagem da Colónia”字樣——即殖民地致敬者之意。後因葡人自將澳門改隸爲葡萄牙之海外省,故於一九六零年,特將該行葡文剷去。現碑上尚有遺跡可見,此皆該銅像之變遷史也。至若環繞銅像之馬路,正對着議事亭前,是澳市之中心,爲交通之要道。衣履冠蓋,車水馬龍。每當勝節佳期,倍覺熙來攘往;常遇教會聖誕,扛像遊巡,定必環繞經此,則行人來往壅塞,車輛交通斷絕,亦所弗計也。又每年十月一日,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議事亭前廣場,高塔牌樓,張燈結綵,天安門上紅旗隨風招展,氣象萬千,足見澳中同胞,緬懷祖國,熱愛之情與全國人民無稍異也。
議事亭前地
涼水井,古濠鏡墺之一小村也。因其有一涼水大井,故名。處於新橋田畔街之東,石牆街之北,數十人家,聚成一鄉。約於同治年間,被澳葡所據,闢街開路成:大井街,涼水街等。涼水井村之大井,所以異於別者,作四方形,井水乾潔凛冽,村人皆汲於斯,飲於斯,濯亦於斯。雖其附近另有一口鯉魚井,但不及其清且涼也。舊時涼水井村中,雖盡屬矮屋佃戶,惟能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擊壤而歌,固自是一安樂窩也。聞清初康熙時,吾國名畫家吳漁山初抵澳門,未入三巴寺之先,亦曾寄居於是。故抗戰時期,嶺南派派畫師高劍父在澳時,嘗欲訪尋其遺跡,可惜雪泥鴻爪,杳不可覓。蓋已事隔二百餘年,滄海桑田,幾經變易矣。攷吳漁山,名歷,號墨井道人。清初常熟人。與王翬同學畫於王時敏之門,工詩,書法蘇軾,所繪宗法元人,刻意摹古,尤善學唐寅,但不襲其北宋面目。晚年入耶穌會,洗名西門,棄家來澳。聞其初至,駐涼水井村,後居於三巴寺第二層樓上隱修。及升司鐸後,返蘇宣教,至八十餘歲迺卒。其《三巴集》有自詠居澳三巴寺,眠食於第二層樓上,詩云:“第二層樓三面聽,無風海浪似雷霆。去來畢竟輸鷗鳥,長保羣飛入畫屏。”
涼水井
紅窗門者,非紅色窗門之謂,實指一具有紅窗之閘門也。該閘門在舊日澳門大街南端,與澳門大街北端之石閘門遥遥相對,所以範圍古澳門街之租界區域者也。昔之居澳葡人,不識題門書匾,只知稱閘門之用石砌成者為石閘門;而對髹有紅窗之閘門,則稱紅窗門以識別耳。該閘門所在處,今稱紅窗門街。查該閘門原址,在昔紅窗門街與天通街之交接處,即今之蓬萊里口,閘門高拱,關卡附之,有汎兵與稅吏駐守。紅窗門街直貫閘口,為溝通澳門街與下環、媽閣等區之要津,所以至今葡文仍稱之為“Rua Da Alfandega“,即關卡街也。曩日紅窗門街商業繁盛,行人眾多,洋貨店、包辦館等林立,如新記、益昌等迺當時之表表者;更有數百年之老舖,如羅仁德堂黃紙筒茶藥店,至今猶在,迺今澳門最古之商店,為碩果僅存者。該街在昔日花事興盛時期,設有酒樓旅店,熱鬧異常,車水馬龍,笙歌徹夜,此不過是四五十年前事也。猶憶街中有一所集賢酒店,後改名為南園酒店,在公棧對門。因當時澳門尚未有電影院,電影發明亦不久,有西人嘗攜簡陋古老之電影機件等,在集賢酒店客廳中,架幕放演影戲,收費二毫及四毫,一時聞而來觀者甚衆,皆引以為奇,是即澳門電影業之嗃矢也。
紅窗門街
風順堂街,因有天主教堂名風順堂者。座落街中而得名。此街或被稱爲十六柱,亦因前曾有一座洋房,門前建有八對孖柱,故名也。攷風順堂原名老楞佐堂,或稱風信廟。據《澳門紀略》稱:“……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跋其歸,祈風信於此……”攷十六柱之洋房,爲英國東方印度公司澳門支行之故址。據夏變之《中西紀事》載稱:“英國當康熙初年,即謀通商於澳門,但以海禁未開而止。迨至康熙二十三年,中國明令自開海禁,英國東方印度公司便到廣州十三行展開貿易。不久,更在澳門設立支行,購置别墅……”所稱别墅,即十六柱之洋房也。後英國東方印度公司結束,意大利神甫承受該址,開設無原罪工藝學堂。是時尚爲短垣孖柱,雙雙八對,一仍舊觀也。惟自改作慈幼中小學校後,今則門牆高築,雖仍有柱十六,但已非原來面貌耳。然澳人尚有沿稱此街爲十六柱者。清末時,十六柱洋房之左鄰,有一華式大廈,外則回字門口,内則四柱大廳,紗橱碧窗,堂皇絢麗,華筵夜夜,絃管宵宵,蓋此迺往日澳中豪紳巨賈之俱樂部——“宜安公司”也。戊戌變政前,康有爲到澳門活動,即在該處出入。及民國後,該宜安公司始遷往宜安街耳。龍嵩正街,末接風順堂,上有龍鬆廟,因是得名。蓋龍鬆廟原名爲聖奥斯定堂,據《澳門紀略》釋云:“龍鬆廟者,在澳西北。初廟就圯,或覆以蓑,鬅鬆如髯龍。後廟鐘不擊自鳴,衆神之,恢崇其製,仍呼龍鬆廟。”今街稱龍嵩者,實誤書也,舊本稱龍鬆街。攷龍鬆街,原迺舊日崗頂之斜陂。在道光年間以前,該處均爲山區木屋,貧苦大衆之蝸居。自從一八四八年,澳葡兵頭亞馬勒當政,厲行拓展澳門市區,開闢馬路,遂强佔其地,遷拆木屋,築成現在之街道,並於斜坡上,刻置石碑以紀其年。該碑今仍立於龍鬆廟側之斜路傍,足資佐證。龍鬆街,現稱龍嵩正街。所謂正街者,市之中心區也。蓋葡文稱爲(Rua do Central)所以警察總署,前拱北税務司署、澳門電燈公司等,均曾設於斯也。當澳門未闢新馬路之前,該街商店林立,金銀飾店及嚤囉舖等,彼此相望,繁盛一時。所謂嚤囉舖者,即印度人或猶太人所設之洋雜商店也,兼營洋緞布匹等,婦女咸多趨之,因當時澳中尚少百貨公司之謂也。但如今已矣,嚤囉舖經已零落無存,各行店亦已他遷。只剩富户如龍家、李家等門牆依舊耳。
風順堂區
鑄炮斜巷,此街名現在殆已被人遺忘矣,蓋該址今已改稱爲高可寧紳士街也。高可寧紳士街原迺西望洋山斜陂之竹仔室村故地,舊時斜陂上之平民窟宅,竹寮笪壁,百十人家聚而成村,號竹仔室村,固屬原來濠鏡墺中之一小村落也。自從葡人來澳後,佔領斯村。昔日澳葡素以擅鑄大炮名,曾在斯處設立一鑄炮廠。據葡人賈域沙(W.P.Kirwitzer)所編之《年扎一(Annual Letter)》稱:“一六二零年澳門已設立一所規模偉大之鑄炮廠名‘卜加勞’(Tarares Bocarro’s Foundry),嘗以銅炮及葡軍援助明室。”相傳該鑄炮廠由葡技師卜加勞主持,鑄就鐵炮及銅炮二種。蓋鐵炮始自華工,而銅炮則創自葡人云。因此澳門之鑄炮業,當時雄視遠東,運銷各國。惟因運輸大炮之船隻,每被荷蘭軍艦中途劫去。迨至一六四三年葡荷構和後,澳門所産之炮再暢銷歐洲及葡京。聞於英法戰爭時,英國名將惠靈吞(Arthur Wellington)嘗使用此等大炮,在半島戰役中,大顯神威云。後來歐美之軍械製造日精,而澳門之鑄炮術遂淪落伍。廠亦倒閉拆毁。徒存得其遺址鑄炮斜巷,後又爲貧民所聚居。嗣因澳葡整飾市容,改良西望洋山風景區,故將平民屋徒置於台山青洲,於是鑄炮斜巷闢爲馬路。時睹商高可寧曾建洋樓於此,遂名該馬路爲高可寧紳士街焉。
鑄炮斜巷
茨林舊地,茅屋毗鄰,幾處炊煙中,三巴殘照裡 ,儼如一村落然,此茨林圍也。茨林圍,原屬古濠鏡墺之慶盛坊,在舊三巴寺後,初為日本天主教徒逃澳避居之所。迨至一八三五年三巴寺遭焚後,日人亦被逐,當時我國勞苦大衆,迺將茨林圍範圍,擴展至三巴寺廢墟後部,聚衆而居,迄今已逾數十戶矣。各小屋分築於梯級之斜坡中,分上層、二層、三層、底層四列。最下之土牆間,尚留有昔日三巴寺之後門一道,可通新勝街也。茨林圍中,舊有一小廟,所以祀慶盛社神者,士人稱之為廟仔公。廟內一塾師在此訓蒙,常有十餘學生功讀,如村鄉之庠序然。約在三四十年前,始結束耳。今之宣明會大廈,即其舊址也。茨林圍之上為高園街,該處原迺小崗脊頂,故舊人名之為山頭頂。自從澳葡將大三巴列作古蹟風景區後,迺開闢馬路,並築一圍牆以作茨林圍之屏障,使與洋場相隔。於是茨林圍中之桑麻鷄犬,另成風格,履其地者,如入鄉村然。茨林圍,傳日人居是時,闢地植馬鈴茨以作糧食,如叢林然,故得此名。攷茨林圍之歷史,極為邃古。蓋日本人之來澳門,遠在明末萬曆年間(一五九六年)。於豐臣秀吉時期,日本大捕天主教徒,日人之信奉天主教者,已多逃居澳門也。日本於德川家康死後,再嚴禁日本天主教徒由澳返國者,如被捕獲,必處死刑,磔殺不赦,故流落在澳門之日本人,不能歸國,迫得聚居於茨林圍一帶。《澳門紀略》有謂:“以澳為逃逋藪者,倭也。”當年耶穌會教士興建三巴寺時,利用聚居於茨林圍之日本天主教徒,籍其人力物力廉宜,築成該寺。當時避居澳門之日本天主教徒中,不少為建築家及藝術家,故能建成此堂皇宏偉之建築物。三巴寺雖於一八三五年被焚,但其門壁巋然屹立,精美瑰麗,留存至今,尚為後人觀賞也。茨林圍內,現尚有一大井,迺昔時日本人所鑿者。當時聚居於此一帶之日本人,皆籍此井水供飲濯之用,故該井之闊大,敢稱澳中第一。今該井之半面,已為屋宇掩蓋,只留半面,仍可汲水,而茨林圍內之居民,未有自來水用者,仍利賴之矣。茨林圍內之茨林,自日本人離去後,早經剷除殆盡,今只有幾株離樹,數十人家,徒負其名耳。
茨林圍
爛花園,座落在河邊新街與下環街之間,初稱新花園。其面積幅員廣袤,包括現在之下環街市、公共汽車廠及政府貨倉等地區。本屬私人物業,原有洋樓閘門之築,極盡園林草木之勝。且猿猴雀鳥,兼養並蓄;樹石花果,分栽雜植,洋場有此,亦足娛人者。獨惜時移歲換、漸且人去樓空,往日之高樓佳苑,都付與斷井頹垣,於是新花園變成爛花園矣。今稱之爛花園,只指新花園之一部份者,嘗闢作儲鹽之所,故又名鹽里,自開街道後,煤倉車廠,對宇望衡,無復見花園式廓也。攷爛花園,主人原是荷蘭籍。蓋昔日該區附近,多屬外人所居。其中一幢三層洋樓,式樣宏偉,門當上街,故現尚有三層樓街,三層樓上街及三層樓斜巷等街名矣。而爛花園中,舊有甜水井一口,為附近街坊衆汲食源泉,自從澳門自來水公司投承全澳專利後,始將該井填塞耳。爛花園之歷史,本甚悠久。當十六世紀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時期,澳門葡政府仍能堅持獨立,不受西班牙約束。惟西班牙人未嘗不欲將澳門置於其下。故於一六三三年時,西班牙人曾在爛花園預刻一石碑,碑中之西文是:“菲臘四世皇朝,此炮台上尉蘇沙賈士度立石。時一六三三年。”按菲臘四世迺統治葡國時之西班牙王。西班牙人擬於澳中舉事後,以此碑樹於澳中之炮台者,後因失敗,而澳商迺於爛花園中獲得此碑,現移置議事亭樓下大堂壁間,作為歷史紀念物焉。
爛花園
柿山區域頗廣,大約包括大炮台以下南方、東南、西南等三面斜陂;其下有大三巴街、賣草地街、板樟堂街及白馬行等街,盤繞其脚,頂端有澳葡古堡大炮台,山腰又有一哪咤古廟焉。據《澳門市街名冊》釋稱:“柿山,係指大炮台山南便斜坡地區,即大三巴街與大炮台斜巷之間,並無確定界線,大略由中共炮台伸展至賣草地街、板樟堂街及伯多祿局長街。”柿山,後人每訛稱之為史山或市山,皆因諧音誤者。蓋古時山上多植柿,紅顆滿樹,丹實盈山,故時人名之為柿山。現山腰之哪吒廟,其古聯亦刻有:“澤敷蓮島;亭建柿山”之句,足資參證也。山上矮屋窄巷,層叠參差,迺昔澳夷所居,即張甄陶之《澳門圖記》所謂:“因山勢高下,築屋如蜂房螘垤者,皆澳夷之居也。”不過後來平民利其地廉,遂雜居間耳。山頂之大炮台,或稱三巴炮台,為澳葡所築之最古堡壘,具有三百餘年歷史者。薜馧之《澳門紀略》紀云:“澳中為炮台者六:曰東望洋,曰嘉斯蘭,曰三巴,曰南灣,曰西望洋,曰娘媽角……獨三巴為祟閎焉。”柿山中叢密之柿樹,自從澳葡來居後,日漸斬伐,早經無存,柿山現虛有其名耳。
柿山區
泥水行會館在新橋惠愛街,亦為澳中有歷史性之公衆建築物,蓋迺澳中早年泥水工人之工會也。泥水行有稱大莫行,該會館創建自清朝咸豐乙卯五年,即公元一八五五年,迄今已歷百有餘年矣。會館中之大莫行石碑,因年代久遠,致風塵剝蝕,已字跡模糊莫辨。惟於會館落成時,尚有澳門油漆行贈送之匾額乙方,懸諸堂中,題著“版咢遺徽”四字,並書明咸豐五年可攷。泥水行工友亦奉魯班師傅為祖師,故會館正堂供祀魯班塑像,神壇香火,至今依然,所以會館亦稱為泥水行先師廟。其門聯云:“以尺準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聯語為歌頌魯班之功績者。會館創建時,初只得正堂神殿乙座,尚未有傍廳也。至咸豐九年,才由工友提議募捐,購置會館傍地,增築橫廳,以為工友集議聚衆之所。茲將當年增建之“泥水行公所碑記”抄錄於後,俾資參攷:“蓋公所之設,原為集議神功事務。我泥水行先師廟,建自咸豐乙卯年間。未有公所前,集衆酌議,於廟左吉地小段,建立公所乙座,為行中有事聚會,兼便春秋祀事焉。禮云:一舉而兩善皆得者,其斯之謂歟?由是各人皆踴躍捐題,以成此美舉。今鳩工既竣,爰勒碑以垂永久。是為記。咸豐九年已未孟冬吉日,值事等同立。”泥水行會館建立僅及廿年,不想竟遭遇到同治十三年八月,澳門一次亘古未有之大風災,將會館後座吹塌,祖師廟頓成瓦礫之場。當時澳中各建築物被毀壞不少,泥水工友工作較多,捐款重修會館較易,故翌年即光緒元年,即將後座建回。光緒八年,更重修廟內,於是會館為之一新,因立碑以誌不忘。據該“泥水行會館修整後樓碑記”云:“竊維神賴人祀,人賴神扶,茲我澳門新橋建立魯班先師神廟乙座,自創建以來,誠已久矣。向來廟後,聲靈素沐,日光普照,神威貌整,常沾顯赫扶持,而我同人,傳習其藝業,恃作手藝經營,無不同沾祖師之庇佑矣。緣因廟之後樓一座,在於同治十三年八月,為風颺吹塌,其時經值理人等,修整未遑。遞及光緒元年,集廟公議,僉曰:衆擎易舉,獨力難持,是以合衆決議捐資重建。而我行同人等,即竭力誠心,樂助慨捐。就於是年,將後樓成座,建造重新。至於光緒八年之後,重修廟內。以迄光緒九年,建立石碑,將所捐題各友芳名開列。際茲廟貌重新,神益威而赫濯;棟宇復整,靈更播而輝揚。將見神人共慶,福祿駢臻。財開麗水之源,利進朱提之路。萬戶千家,共享昇平之福;四時八節,同臻樂利之庥。惟願我同人踴躍,齊心以奉祖師,則冀神恩之默佑,福有攸歸矣。爰序數言,勒之於石,以垂久遠不朽也。是為引。光緒元年歲次乙亥,重修後座值事等,吉日同立石。”
泥水行會館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50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三巴仔 |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
下環街(Rua da Prala do Manduco) | |
關鍵字: | 土地利用 |
填海造地工程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664頁。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1740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