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覺,外文名Jacob Lao,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花都區)白泥墟牛軛塘村人。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語言學家。 雅覺生於一個虔誠天主教家庭。父親劉興祥,母親李氏。兄弟姐妹六個,雅覺有一個姐姐和三個弟弟。雅覺少年時,全家人來到澳門避難。他入讀聖若瑟修院,1894年學成晉鐸,翌年被派往新加坡、麻六甲佈道。1899年,他回到澳門,成為聖若瑟修院教師,擔任中、英、葡、拉丁文及音樂課40多年。由於他教導有方,桃李滿門,培養了不少傑出人才。 雅覺熱心社會公益,特別是澳門教育事業。1900年,他開始被長期委任為嘉諾撒會主理的仁慈會主理司鐸;1905年組織聖母無原罪兒童院(今慈幼中學)銅樂隊。兒童院銅樂隊持續發展,在澳門培植音樂幼苗,該樂隊是現在警察銀樂隊的源頭。當時,雅覺藉此樂隊培養青少年的音樂素養,陶冶性情,服務社會。他為樂隊選編中國名曲,演譯成西樂五線譜,讓樂隊演奏。 雅覺把中樂介紹給外籍人士,為華人表演時,倍添親切感。樂隊經常參加社會慈善賑災等公益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1911年,雅覺西方樂理引進,編寫《西樂快捷方式圖解》。1916年,鑒於華人子弟失學嚴重,他和教友崔諾枝等組華童教育會,在望德堂區籌辦天主教公教小學,1923年該校開學,雅覺擔任校長,後轉任督學,1944年學校結束。 1920年,一些華籍校長籌組中華教育會,雅覺應邀參與籌備工作,承擔會章葡文翻譯及向澳葡政府申報等事宜,他被選為第一屆會長,崇實校長梁彥明被選為第一屆評議長。之後,該會在兩位愛國知識分子的領導下,朝愛國團結的方向,推動教育改進,維護教育界權益。特別是抗戰時期,他教育教師和學生,紛紛出錢出力,抗日救國,做了大量實效的工作。1944年公教學校結束,中華教育會特聘雅覺為高等顧問。 1922年,雅覺被教區委任為主教座堂主持,是澳門首位獲此殊榮的華籍神職人員;同年出任聖若瑟修院附屬中學的教師。 1923年,澳門政府成立諮詢委員會,雅覺被委任為首任華人代表,便於官民溝通,他為華人謀福祉作出不少努力,如為澳門商人利益爭取到取締“綠衣銀”稅等。 1933年是天主教救贖年,雅覺聯同江蘇海門佈道會朱開敏主教帶領136人訪問羅馬教廷,並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後,他周遊列國,行經英、法、德、比、葡、瑞士及日本七國的大城市,順道考察教務和教育。 雅覺知識淵博,服務熱忱,他參與《澳門教區公報》工作,在高若瑟主教(葡人稱魯彌士主教)創辦的《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不少文章。 雅覺一生十分勤奮,是當時社會上少有的雙語精英。1924年,雅覺自告奮勇為官立中葡學校主編教科書《談話要語》供中國兒童學葡語。他編寫一本葡語教科書《葡文切音快捷方式》葡文書名為《Método Progressivo de soletração para Escolas Luso-Chinesas》,共40課,為華人學習葡語語音,提供一套既系統又快捷的教材,其中不少是他教華人學外語的心得和經驗。 雅覺認為只要利於教務、教育,利於學生,利於社會的事,就自覺地去做。特別是別人不一定能做到,而在他專業之內的事情,他一定當仁不讓,編寫教科書、譯中樂為西樂合奏曲譜,其中為愛國歌譜曲等。 雅覺和靄可親,為人誠懇,工作熱誠,愛人如己,深受親友、教友、學生等大眾愛戴和尊崇。 1951年5月26日深夜,雅覺安然辭世,終年80歲。劉雅覺是澳門天主教首位華人紅衣大司鐸、澳門中華教育會首任會長、澳葡政府委任的華人代表。 [1]劉羨冰:《為教育界增光的首屆會長劉雅覺》,載“澳門鄉土教育資源庫”網,2012年10月22日,http://www.history.mo/a/article/Macaohistoricalfigures/2012/0215/89.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