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樹人
從成立之始,澳門基金會就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回應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需求,致力培養、儲備人才。
原澳門基金會通過收購東亞大學並重組為澳門第一所公立大學——澳門大學,全力投入支持其軟硬體建設,參與制定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為澳門高等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全面的組織和制度基礎。回歸後,現澳門基金會將工作重心轉向以資源引導優化高等教育的整體格局,持續推動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化和國際化。
澳門基金會又通過發放多項獎學金、舉辦各類活動、資助基建和設施等多樣化的方式,全方位、多層次、高素質、有針對性地培育通才和專才,兼顧校園人才及社會人才,由此產生的一批又一批的社會棟樑,既為澳門本地的各行各業作出貢獻,又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培育了必要的優秀人才。
往右看更多>>>
1987年,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簽署,澳門正式進入政權交接過渡時期,培養各類型本地專業管理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澳葡當局決定通過向澳門基金會撥款並從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和經濟利益團體集資共1.3億港元,收購當時由香港人士主辦的東亞大學,作為發展澳門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
圖為1987年12月19日,時任澳門總督文禮治以澳門基金會主席身份,與力智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簽署收購東亞大學的協議書。
澳門基金會對東亞大學(1991年後改為澳門大學)的校園發展計劃包括興建教學樓、中葡樓、行政樓、學生活動中心、體育綜合體和國際圖書館。1999年11月17日,澳門大學國際圖書館落成啟用。
圖為澳門大學國際圖書館。
澳門基金會在構建澳門高等教育體系的另一項工作是調整東亞大學的架構,把東亞大學理工學院獨立為“澳門理工學院”(今澳門理工大學),公開學院轉型為私立的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今澳門城市大學),同時負責澳門高等教育的具體管理,參與起草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直至1991年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成立為止。
圖為1991年10月12日,公立澳門大學和澳門理工學院舉行聯合開學典禮。
澳門基金會自1993年起,向本地、內地、葡語國家和亞洲國家學生發放各類型的獎學金,為澳門、國家以至發展中地區培養大批專業管理人才。截至2023年,共超過11,000人次受惠,累計發放金額約7億澳門元。
圖為2012年10月,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與“應屆高中畢業學生赴葡就讀計劃”學員交流。
澳門基金會自2000年起參與合辦“澳門優異生參訪團”,通過選拔並組織澳門的優秀學生於暑假期間前往內地參觀訪問,增進團員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加強對國家的自豪感和歸屬感,為澳門人才、社會的建設探索一條可行的路徑。歷屆參與的1,700多名學生,日後成為澳門各界別的中流砥柱,載譽社會。
圖為2011年7月29日舉辦的第29屆“澳門優異生參訪團”中,澳門青年與江西省南昌市青年的聯歡環節。
澳門基金會在成立初期即已關注本地基礎教育設施建設。至今,澳門基金會向非高等教育領域投放超過22億澳門元的資助,用作重建、擴建校舍並購置必要的教學設施,通過改善硬件教學環境,助力澳門成為亞洲地區進步最顯著的教育體系之一。
圖為澳門基金會資助興建的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澳門基金會向私立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校園興建或購置設施方面的資助,有助於收窄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和科研條件上的距離,整體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硬件條件,更助力非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實現資源整合,為澳門教育今後的發展路向創造示範條件。
圖為澳門基金會資助興建的聖若瑟大學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
由澳門基金會資助興建的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圖),是目前澳門私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的圖書館,館藏超過900萬件,並與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建立合作關係。圖書館推動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項目,為澳門和中外地圖史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重要史料,有助加強澳門作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重要平台的角色和作用。
為培養澳門青年領導人才,幫助年青一代了解國情,增長才幹,成為愛國愛澳的中堅力量,澳門基金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澳門特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合作,由2012年起每年舉辦為期三個月的“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圖)。學員在上海行政學院接受密集式理論學習後,分組到上海市政府部門實習,讓澳門青年學習上海公共管理及服務經驗,拓寬澳門青年人才的視野,提高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強澳門青年人才與內地的交流和聯繫。至2023年,已有260名學員參與該項實習計劃。澳門基金會此後陸續推出“澳門社區工作者陝西體驗式研修計劃” 、“澳門大學生研習營”等類似活動,具針對性地擴大培育基礎。
為澳門基層社區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內地社會工作情況,並增進對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的了解,培養科學的社會工作方法和愛國愛澳價值觀,澳門基金會與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澳門中聯辦、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委組織部、中國延安幹部學院自2015年起聯合舉辦“澳門社區工作者陝西體驗式研修計劃”。計劃每年組織20名澳門社區工作者到陝西學習交流,以理論先導、歷史感染、突出體驗、積極分享等研修方式,通過探訪延安、銅川、西安,真切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陝西淳樸民風和地域風情,通過實地學習領悟了延安精神。至今已組織超過120位澳門社區工作者參與。
圖為2024年學員們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後留影。
為加深澳門高等院校學子對中華民族文化、國家社會發展的了解,及提高參與學生的專業技能,澳門基金會自2010年起承辦由文化和旅遊部發起的“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參加者在內地文博機構實習積累相關經驗之餘,還參觀古蹟名勝、聽取專題講座、觀看文藝演出並與內地大學生交流聯誼。該項活動得到青年學生的積極參與。至2023年為止,已有440名澳門大學生參與該項計劃。
圖為參與2017年活動的部分澳門學員合照。
為推動澳門青年學生加深對國家航天科技發展的認識,並深入了解國家西部近年的發展情況,澳門基金會自2011年起與中國航天基金會合作舉辦“澳門青少年學生航天科普交流活動”,聯合澳門中華聯誼會及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組織澳門中學生及大學生分別參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衛星發射基地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並舉行優秀學生北京航天冬令營。
圖為“2015澳門中學生西昌航天科普夏令營”的情況。
澳門基金會在2016至2019年間執行“千人計劃”,與教育部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合作,組織本地中學及青年社團每年遴選1,000名青少年前赴內地交流學習,並於2017年4月成立“千人匯”(圖),凝聚匯員聯繫。
澳門基金會把培養人才的目光同時投放在葡語國家和地區,包括發放獎學金、協辦澳門大學葡萄牙語暑期課程等。而“葡語演講比賽”為澳門高等教育院校的年度盛事,旨在推廣葡語教育和提升學生的葡語技能,獎勵優秀學生。澳門基金會為該比賽的主辦單位之一。
圖為2022年舉行的“第20屆葡語演講比賽”頒獎禮。
在新冠疫情期間,澳門基金會通過線上形式繼續舉辦青年培育項目,盡一切可能將疫情對學習和交流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
圖為澳門基金會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合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港澳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活動”中,澳門學生與重慶夥伴在線上分享活動心得的情況。
重看本章節
百年樹人
從成立之始,澳門基金會就以培養人才為己任,回應經濟社會急速發展的需求,致力培養、儲備人才。
原澳門基金會通過收購東亞大學並重組為澳門第一所公立大學——澳門大學,全力投入支持其軟硬體建設,參與制定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為澳門高等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全面的組織和制度基礎。回歸後,現澳門基金會將工作重心轉向以資源引導優化高等教育的整體格局,持續推動澳門高等教育的規模化和國際化。
澳門基金會又通過發放多項獎學金、舉辦各類活動、資助基建和設施等多樣化的方式,全方位、多層次、高素質、有針對性地培育通才和專才,兼顧校園人才及社會人才,由此產生的一批又一批的社會棟樑,既為澳門本地的各行各業作出貢獻,又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培育了必要的優秀人才。
往右看更多>>>
為培養澳門青年領導人才,幫助年青一代了解國情,增長才幹,成為愛國愛澳的中堅力量,澳門基金會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澳門特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合作,由2012年起每年舉辦為期三個月的“澳門青年人才上海學習實踐計劃”(圖)。學員在上海行政學院接受密集式理論學習後,分組到上海市政府部門實習,讓澳門青年學習上海公共管理及服務經驗,拓寬澳門青年人才的視野,提高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強澳門青年人才與內地的交流和聯繫。至2023年,已有260名學員參與該項實習計劃。澳門基金會此後陸續推出“澳門社區工作者陝西體驗式研修計劃” 、“澳門大學生研習營”等類似活動,具針對性地擴大培育基礎。
重看本章節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