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之際,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與文化的守護者,我懷著無比感恩與自豪的心情,提筆為這個凝聚澳門文藝家精神與風骨的活動寫序言。二十餘位文學創作者以筆為鏡,澳門美術協會陸曦會長以畫為光,在2024年至2025年共同映照出一百三十多位文藝家的人生軌跡與藝術追求。他們的故事,是澳門文化從萌芽到繁茂的縮影,是中西文明交融共生的注腳,更是這座城市精神氣質的靈魂所在。

根植沃土:澳門文化的當代覺醒與新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一篇關於澳門文化的文章中讀到“文化沙漠”的形容。這四個字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每一個澳門文化工作者的心中。但正是這份刺痛,激發了澳門人骨子裡的倔強與韌性。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澳門始終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港灣,中華文化的根脈從未斷絕,葡韻風情的枝葉亦在此舒展。所謂“沙漠”,不過是外界對這座小城文化積澱的誤讀,而真正的綠洲,早已在民間悄然生長。

澳門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守護文化根脈為己任,我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宏大的敘事,而在於每一個個體的堅守。澳門文藝家們,堅守中華文化傳統,他們或扎根鄉土,或融匯中西,或銳意創新,用不同的藝術語言詮釋著同一份文化自覺和自信。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耕耘,讓澳門的文化基因在時光中沉澱,在碰撞中昇華。

陸曦先生的肖像畫為這些文字增添了另一重維度。他筆下的文藝家,眼角眉梢是歲月鐫刻的滄桑,舉手投足是藝術淬煉的從容。一幅畫,一篇文,互為表裡,讓讀者得以觸摸到藝術家們熾熱的靈魂。這種“文畫相生”的呈現方式,恰如澳門文化本身——多元交融,形神兼備。

靜水深流:文化大廈的築基者


文化傳承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接力的長跑。那位在颱風天護住古籍的老藏書家,手指關節因常年修補書頁而變形;那位用鏡頭記錄澳門街巷變遷的攝影師,臨終前將數萬張底片捐贈給檔案館;那位在社區免費教授書法三十年的老先生……今日澳門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員和東亞文化之都,能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正是因為無數這樣的背影,在時光深處默默壘砌文化的高度。

花開四海:文明互鑒的澳門擔當


二十五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懷抱時,有人擔憂這座城市的獨特文化身份會逐漸消逝。但事實恰恰相反——在“一國兩制”的沃土上,澳門文化的多元性不僅得以保存,更綻放出新的光彩。今天的澳門,既是嶺南文化的傳承者,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既是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窗口,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者。

本次活動的舉行及人物故事集的出版,恰逢其時。當世界面臨文明衝突的陰霾,澳門用四百年的交融史證明:不同文化完全可以在尊重與包容中共生共榮,他們的藝術實踐正是“和而不同”的最佳詮釋。我們期待,通過這些澳門文藝家的故事,讓世界看到文明對話的另一種可能——不是非此即彼的對抗,而是美美與共的綻放。

繼往開來:讓文化的薪火永續


站在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節點上,我們致敬過去,更需思考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面臨挑戰;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知識的價值亟待重估。但澳門文藝家的實踐給予我們信心:只要根脈不斷,創新自會生長。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守護與突破——這些看似對立的命題,在澳門文化中始終保持著動態平衡。

行文至此,三十多年來與澳門藝術家的交往情景像幻燈片一樣浮上腦海:一位在西北病倒的藝術家因為我們派員去那裡協助照顧了一個月,回來緊緊握住我的手,淚流滿面;一位文學家因為發表文章引起爭議,跟我聊完之後,告別時緊緊抱著我,淚花灑在我的衣服上。還有,兩次疫情期間,澳門藝術家眾志成城的氣概;逢五逢十澳門回歸祖國紀念活動時,澳門文藝界的團結和凝聚,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無限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謹以此次活動,獻給所有為澳門文化奉獻青春與熱忱的耕耘者。你們的堅守,讓這座小城擁有了超越地理疆界的精神海拔;你們的創造,讓“澳門故事”成為人類文明對話的永恆篇章。

澳門基金會
行政委員會主席
吳志良
2024年冬於澳門


相關展覽 | 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及人物故事展

| 導覽 |

寫作
戲劇
電影及電視藝術
音樂及曲藝
美術
舞蹈
民間文藝
攝影
書法
文藝志願者
學術
其他

參展澳門文藝家名錄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