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塘”,多數澳門人首先想起新口岸的大水塘;雖名為“水塘”,但實際上是澳門貯水量最大的水庫。本圖集將帶領大家回到1930年代,細看水塘興建時的歷史照片,並佐以現代照片及地圖,多角度探索水塘近百年的變遷。
本圖集以大水塘興建期間的珍貴老照片為主,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提供,並由林翊捷、澳門記憶編輯部進行考證及整理。
往右看更多>>>
澳葡政府在1920年代推行港口建設工程,在澳門半島西北和東北部大規模填海。按照當時的計劃,今天新口岸水塘的地段用作工業區。在1935年,澳門電燈公司接管澳門自來水公司後,公司推行一系列改善澳門供水的計劃,其中一項重要的計劃是修建一座容量鉅大的蓄水塘,而這座新水塘正是今天所見的新口岸水塘。經過三年的工程,水塘在1938年落成(本展覽專題︰〈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ID:f000295))。
圖片為1912年澳門城圖(ID:p0024917)、1927年澳門填海計劃圖(ID:p0024921),以及1939年澳門半島總圖(ID:p0001092),可見這三十年間規劃及地貌的變化。本輯古地圖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
工人進行水塘興建工程
1935年7月13日,澳門自來水有限公司通過發行公債籌募到基金,於8月1日與市政廳簽訂合約,規定澳門所有用水均由該公司負責供應,每天給每名澳門居民供應40升水,並以專營方式辦理,期限為60年。自來水公司計劃利用外港廣闊的填海地興建大型的人工水塘,獲得香港銀行200萬澳門元的支持。水塘的興建對澳門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澳門編年史》第五卷)。
在1930年代水塘興建之時,馬交石天后廟是重要的地標,滄海桑田,今天漁翁街一帶已高樓林立。
-
1930年代舊照片,新聞局提供(ID.p0017106)
1950年代明信片,利冠棉收藏(ID.P0007077)
1990年代航拍照,唐嘉攝(ID.p0023994)
現代衛星圖片,google earth
水塘工程
“劏狗環”是一個古地名 ,1622年葡荷澳門之役,荷蘭士兵即在劏狗環一帶登陸。位於昔日澳門城外“望廈村後”,是東望洋山與馬交石山之間的一個小海灣,即今天新口岸貯水塘的西北角。1869年,海邊馬路/劏狗環(Estrada de Cacilhas)作為街道被正式命名,圍繞澳門半島東望山,昔日臨海,大水塘建成後,成為城市發展的見證。
從高空俯瞰建設中的水塘
圖中位置在馬交石山與天后古廟之間,今天是漁翁街水廠的一部分。
漁翁街水廠於1998年建成,每日可處理淨化水6萬立方米,主要供應澳門北區,新口岸填海區及氹仔等地。第二期工程於2008年完工,生產能力提升至每日6萬立方米。第三期擴建於2015年完成,澳門的日供水能力從33萬立方米增加到39萬立方米。
工人進行水塘興建工程
友誼大馬路原稱“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議事公局(澳門市政廳)1933年5月17日公佈了一系列新街名,包括紀念葡萄牙總理薩拉沙的“薩拉沙博士大馬路”(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當時,這條馬路是澳門最長的街道,從南灣政府合署(今南灣舊法院),經新口岸,直到馬交石圓台仔為止。然而,葡萄牙在1974年4月25日發生康乃馨革命,獨裁政府被推翻,澳門市政廳其後更換代表舊政府的地名,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被改名為“友誼大馬路”(Avenida da Amizade),1988年再把南灣政府合署至亞馬喇前地的一段友誼大馬路,命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紀念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
俯瞰水塘工程
新口岸填海工程於1923年5月開始,由“荷蘭港口工程公司”承建。把關閘以內蓮花莖以東的海灘,填築成廣闊的跑馬場。沿黑沙環至馬交石天后廟,再沿劏狗環東望洋山東南麓,直至南灣東端,填築成讓輪船停泊的新口岸。這部分的填海工程到1926年基本完成。
水塘
在1990年代的的航拍照中(唐嘉攝),可見新口岸水塘和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右下三角形建築群)。水塘外側的街道是友誼大馬路。
外港碼頭原設於現時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大樓位置,鑒於設施不敷應用,1988年政府決定在水塘以南填海地興建一個新客運碼頭,1989年動工,1993年揭幕啟用。
新口岸水塘於1938年啟用後,成為澳門半島最重要的蓄水設施,至今仍是全澳貯水量最大的水庫,有效庫容達160萬立方米。本圖集最後以三張地圖作總結,呈現不同時期的變化。不變的是,80多年來,這個水塘滋養着每一個澳門人,成為我們心中的“水塘 / The Reservoir”。目前澳門共有四個水庫,官方名稱為大水塘、石排灣水庫、九澳水庫和黑沙水庫,當澳門人說“水塘”時,毫無疑問指新口岸水塘。
-
圖片為1939年澳門半島總圖(lD:p0001092)、1990年澳門半島地圖(lD:p0001079)及現時澳門衛星地圖
舊地圖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衛星地圖摘自google earth。
重看本章節
澳葡政府在1920年代推行港口建設工程,在澳門半島西北和東北部大規模填海。按照當時的計劃,今天新口岸水塘的地段用作工業區。在1935年,澳門電燈公司接管澳門自來水公司後,公司推行一系列改善澳門供水的計劃,其中一項重要的計劃是修建一座容量鉅大的蓄水塘,而這座新水塘正是今天所見的新口岸水塘。經過三年的工程,水塘在1938年落成(本展覽專題︰〈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ID:f000295))。
圖片為1912年澳門城圖(ID:p0024917)、1927年澳門填海計劃圖(ID:p0024921),以及1939年澳門半島總圖(ID:p0001092),可見這三十年間規劃及地貌的變化。本輯古地圖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
工人進行水塘興建工程
友誼大馬路原稱“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議事公局(澳門市政廳)1933年5月17日公佈了一系列新街名,包括紀念葡萄牙總理薩拉沙的“薩拉沙博士大馬路”(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當時,這條馬路是澳門最長的街道,從南灣政府合署(今南灣舊法院),經新口岸,直到馬交石圓台仔為止。然而,葡萄牙在1974年4月25日發生康乃馨革命,獨裁政府被推翻,澳門市政廳其後更換代表舊政府的地名,薩拉沙博士大馬路被改名為“友誼大馬路”(Avenida da Amizade),1988年再把南灣政府合署至亞馬喇前地的一段友誼大馬路,命名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紀念時任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br></button>
重看本章節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