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進取
科學技術的進步,不但是經濟成長的推動力,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推動力。
澳門基金會在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的工作方面,通過資源投入、基礎建設、組織參與等方式奠定科技教育、規劃科技發展、孵化科研機構、推廣科學普及、促進合作交流,回應澳門社會不同時代對科學技術的要求,並將這些要求轉化為推動產業多元化的重要動力。
往右看更多>>>
澳門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後,著手開設法律和公共行政課程,並成立教育學院和科技學院。當時的科技學院設電機工程和土木工程兩個學系,為日後澳門開展的各項大型基礎建設培養必要的人才。
圖為1989年10月10日,東亞大學舉行科技學院成立暨工程課程開學典禮。
1993年,澳門基金會邀請中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現科學技術部)來澳考察,廣泛聽取工商界、學術界和當局相關部門的意見,為澳門發展高技術產業提出建議,提出借助高新技術推動澳門博彩業、出口加工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持續發展。
圖為1994年8月發表的《澳門高技術產業發展之路》報告封面。
1988年,聯合國大學從新加坡、香港和澳門當中,選定澳門作為其軟件技術研究所的駐地,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發符合其實際需要的資訊技術和培養相關人才。1991年3月12日,中葡兩國政府、聯合國大學和澳葡當局簽署協定,在澳門設立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澳門基金會不但參與了研究所落戶澳門的全過程,亦成為代表澳門地區執行有關協定的機構,並於早期為與澳門有關的研究和應用項目提供資助或展開合作。
圖為1999年5月25日舉行的研究所永久所址——施利華文第士屋宇啟用儀式。
澳門基金會在推動澳門科技創新方面,還扮演“孵化器”的角色,促成一批科技機構的成立,例如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等。此外,作為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發起人之一,向該基金撥給2億澳門元的啟動資金,並持續分擔該基金的科研經費,大大加強了澳門有關學術機構的科研能力。
圖為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的所址。
2001年,澳門基金會受特區政府委託,籌建青少年科技館(現澳門科學館),力邀知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負責其概念設計。2002年4月,貝聿銘來澳考察選址,最終建議澳門半島東南端澳門文化中心對出海面為青少年科技館的館址,獲特區政府接納。
圖為2002年4月26日,貝聿銘在時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榮恪的陪同下會見澳港記者。
澳門基金會以澳門科學館定位為首要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於2003年正式啟動工程籌備工作。2005年,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澳門基金會當時作為大股東,向其提供財政運營津貼,並購置各類設施和展品。2009年12月19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主持了澳門科學館的啟用儀式,2010年1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2021年,為配合澳門特區創新科學發展,澳門基金會持有的澳門科學館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無償轉讓予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基金會支持澳門高等院校設立中藥質量研究和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力澳門發展成一流的科技研究與開發基地,以科學技術前沿研究引領澳門特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圖為設於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內的“澳門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
2020年,澳門基金會資助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究,成為世界第一顆成功投入軌道運作的低緯度地磁衛星,推動天文與地球科學基礎研究的縱深開展。
圖為2023年5月21日,搭載“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一刻。(圖片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重看本章節
重看本章節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