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大比拼得奖结果出炉!每位得奖者可获 “中西合璧古地图” 澳门通双卡套组。澳门记忆团队已透过得奖者注册会员时登记之流动电话号码,以短讯形式发送得奖通知,再次感谢会员们的支持和参与!
>>立即查看得奖名单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2月9日-1691年1月28日)7月19日,据澳门议事会本日记录,澳门在对面山湾仔处建有多处别墅,有三处别墅分别为前澳督毕美达、卡塔琳娜•瓦噶斯(Catarina de Vagos)和圣奥斯定教堂神父所有。通事莫拉斯(Morais)奉命同香山知县办理了这三处别墅的地租。因别墅仅供度假之用,当年每栋别墅只纳租50两白银,以后不用再交,香山政府还给他们颁发了凭证。毕美达及奥斯定教堂神父的别墅地租共100两白银是由议事会垫付的,卡塔琳娜•瓦噶斯的别墅地租则是自己付款。另外,葡商贝尔纳多•施利华(Bernardo da Silva)在湾仔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别墅,他亲自同香山知县交涉了地租事宜,租金为500多两白银。湾仔第五座别墅属于法兰西斯科•洛伦索(Francisco Lorenço)的,他向香山知县交纳了200两地租,同时还给两位师爷40两。据教会档案,当时澳门葡人在湾仔至少拥有八座别墅。而据17世纪的荷兰地图,在湾仔处标有一座葡萄牙炮台和一座造船厂。《市政厅古文献》第2卷, 第47页及《澳门教区教会报》, 第542—543页第4图, 1961 年6月,转自潘日明:《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第99页。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月16日─1780年2月4日)3月4日,教廷传信部意大利方济各会士班伦札•鲁谢拉(Juan Bañeza de Lucera)在澳门方济各修道院去世。鲁谢拉来自意大利阿普利亚的圣阿格尼亚(Saint Agnes in Apulia)方济各会教区,1741年2月10日来华,在直隶南部和山东西部的传信部教区工作多年,管理著2300名基督徒。由于鲁谢拉身体十分虚弱,到后来竟双目失明,遂于1775年7月19日结束了其在内地34年的传教生涯前往澳门休养,最后于当日病逝澳门。孟德卫(D. E. Mungello):《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第6章,第167—169页。
清嘉庆九年(1804年2月11日─1805年1月30日)5月29日,澳门圣若瑟修院院长科雷亚•瓦伦特携带几位传教士从里斯本返回澳门。这几位传教士是遣使会修士阿尔瓦雷斯•贡札加(Luís José Alvares Gonzaga)、若阿金•萨赖瓦(Joaquim de Sousa Saraiva)、若瑟•安图内斯(José Antunes)、米格尔•丹塔斯(Miguel Dantas)。7月19日,瓦伦特院长病逝于海上,其他几位修士则于9月16日抵达澳门。瓦伦特病逝后,由若阿金•莱特接任院长。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6页。Manuel Teixeira, Macau e n Sua Diocese, Vol. 3, p. 386及Vol. 8, p. 309; 方立中:《1697—1935年在华遣使会士列传》,第561页。
清道光五年(1825年2月18日─1826年2月6日)7月19日,澳门土生葡人富商雅努阿里奥·阿尔梅达(Januário Agostinho de Almeida)在加尔各答的朋友家去世。阿尔梅达是澳门土生葡人阿尔梅达家族的创始人。1759年9月19日生于里斯本,约17岁时开始赴东方从事商业贸易,很快便成为澳门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是“圣米格尔(S.Miguel)”号和“路戈尼亚”号两艘船的船主,并参与组建著名的澳门储金局,任第一任总裁。他在澳门靠内港司打口(下环街2号)有一幢宫殿式的大宅,被人称为“新花园”。他极其富有,据传,他家雇有100名印度兵为其看家护院,刮台风时,甚至让人用装有硬币的麻袋堵塞家门,以防水浸,每个袋子装有100枚钱币。阿尔梅达1806年6月25日被封为基督骑士,1815年1月3日被封为王室贵族,1815年6月15日被封为圣若泽(S.José de Porto Alegre)男爵,现在的三层楼上街葡文名Rua do Barão,意为“男爵街”,即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另外打铁斜巷葡文名为“Calçada da Januário”,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19世纪初,该家族已经衰落,1825年其主要物业“男爵宫(新花园)”被卖给卡内罗家族。Jorge Forjaz,Famílias Macaenses,Vol.1,pp.89—90; Manuel Teixeira,Toponimia de Macau,Vol.2,pp.334—33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月9日─1835年1月28日)7月l5日,英国驻华全权特使、商务总监律劳卑(Lord Napier)抵达澳门。其机构的职员组成如下:第二监督由德庇时先生担任;第三监督由乔治·罗宾逊爵士担任。由哈威·阿斯德尔(John Harvey Astell)出任秘书;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为中文秘书及翻译;查尔斯·义律(Charles Elliot)上校为主随从官;郭雷枢任医生,亚历山大·安德逊任助理医生。乔治·瓦谢尔(George H.Vachell)正在从英格兰来华的路上,他出任使团牧师。总监的私人秘书官为参逊(Alexander R.Johnston)先生。7月l9日,东印度公司广州与澳门的商行奉命正式停止运作。7月25日上午,他们到达广州,入驻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商馆。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56—58页;马礼逊夫人:《马礼逊回忆录》,第301—302页。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月30日─1844年2月17日)7月19日,受两广总督耆英的委托,广州知府抵达澳门准备与法国特使真盛意会见。然而,广州知府在澳门刚登岸,先期于本月11日抵澳的法国驻广州领事拉地·蒙冬(Ratti Menton),即刻派遣两名密探通知中国官员称,拉地·蒙冬是法国政府授权的唯一代表,真盛意和沙厘均是冒充者。拉地·蒙冬还说,真盛意与沙厘因行为不端,已被法国政府革职。然而,广州知府认为拉地·蒙冬是真盛意的属下。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1842—1856)》上卷,第233页;The Friend of China, January 9th, 1844, Vol.3, No.96, p.201.
清光绪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7月19日,据《澳门政府宪报》登载告示,住大堂坊医人院街第1号屋的澳门著名华商冯成身故,以其妻梁氏(Ana Joaquina Leong Xavier)为管理物业之人。冯成又名冯凤韶,南海官窑乡人,早年因往返澳门做丝茶生意而接触天主教,遂定居澳门,且加入葡籍入了教,教名为方济各‧沙勿略。先后经营澳门多项专营生意,除经营缫丝业外,以赌博为多。除1875年、1878年和1881年为澳门闱姓承充人外,尚在1874年、1875年和1878年承充氹仔番摊及在该处煮卖鸦片生意。1877年承充澳门白鸽票生意两年。1878年曾出任镜湖医院首总理。冯成发财后,从王禄手中买下连丁围数幢旧宅,拆建成一座类似广州西关大屋的唐楼院落,时人称“冯家大宅”(即白马行街1号)。冯成逝世时,三子皆幼,其家产遂由其生前“十友”即何桂、陈六、罗澄波、胡衮臣、潘礼臣等及其弟冯觉芬代理。至1889年,其长子冯洛泉遂接管冯成之生意和银业。而金丰居士称:冯成去世后,家业在半年之内星散,冯家大屋亦转入卢九师爷李岩之手。《澳门政府宪报》1882年7月22日第29号及1898年10月29日第44号;AH/F/422, MIC:A0586, p. 20, 34, 90, 83,澳门历史档案馆;金丰居士:《连丁围“连胜摊馆”》,载《讯报》2008年1月11日及18日。金丰居士称冯成教名为奥斯定‧冯,又称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逝世,均误。
镜湖医院于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创办,创办宗旨是为澳门广大贫苦大众解决生、老、病、死的施济工作,还肩负贫苦家庭儿童教育之设立,而且还仲裁民间事务之纠纷。所以得到全澳商行及善长人士大力支持,亦是当年澳门唯一华人慈善组织。镜湖医院慈善经费的来源,须靠各界慈善家捐助常年经费以维持运作。朔自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曹连益堂曹芳宪后嗣长房应达、二房应贤送产业永安大街铺一连二十五间, 作为镜湖医院永远肩管,另光绪十八年(1892年)善士周者宜翁四次送出吧嗉咑街、通商新街前后共铺十六间,作为永远肩管。故曹周二家善士送业肩管为最。其他善长送业本会肩管者有百位以上。1963年澳门政府将青草街、田畔街、亚美打街、施利华街、大兴街共五条街,共三十五幢公开拍卖,该处共有二千余居民居住,若拍卖出去,可能被迫迁或加租,以致流离失所。镜湖医院慈善会何贤主席有见及此,备全资承购三十五间,全部捐给镜湖医院及同善堂作为慈善经费。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曹连益堂芳宪公后嗣长房应达、二房应贤承先父遗下永安大街一连二十五间铺送镜湖医院作永远尝产。
《知新报》第五十九期刊登《英人论日本进步之机》、《论欧人分割非州无益》、《轮船新式》、《中美商务比较》等文章。《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创刊,由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资、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该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原按上海《时务报》模式创办,初拟为《广时务报》。及后经梁启超斟酌后,才定名《知新报》,报头使用篆书。其办报宗旨,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聋、哑,是谓三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翻译不少西文报刊,录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大事,同时远销海外旧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设社址于澳门南湾大井头四号,其后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迁馆告白:从大井头四号移寓至门牌十九号。初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册起,改为旬刊 (十日刊),篇幅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册开始,再改为半月刊,每期约60余页,册装。目前所收集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册,是否仍有后续出版的刊册,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会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合作将该馆珍藏的共134册《知新报》原件进行电子化,得以在此平台与公众分享。此外,本会为每期之目录加设链结功能,以便各方读者阅读。《知新报》主要撰述和译者如下:撰述: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欧榘甲、康广仁、黎祖健、麦孟华、林旭、孔昭炎、康有为 英译:周灵生、卢其昌、陈焯如、甘若云葡译:宋次生德译:沙士日译:唐振超、山本正义、康同薇
宣统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7-8月,发生路环惨案。先是,在5月5日晚,以梁意华为首的路环海盗将新宁县东坑等三乡学童18名绑架,勒索3.5万元赎金。乡中父老先禀告两广总督袁树勋,袁因“澳界尚未勘定,既不能照会澳督往拿,承认为彼之属地;又未便派兵往缉,致启交涉。”正在筹办之际,事主又禀求澳督往拿。7月12日凌晨4时,澳门总督马奎斯遂派遣两支部队——以上尉阿吉亚尔(Aguiar)为首的45名陆军和在中尉阿尔比诺‧里巴斯(Albino Ribas da Silva)率领下的氹仔及路环小分队进攻路环。由于海盗的抵抗,葡兵被击毙数人,炮台亦为占据。澳督闻讯后,又增派一炮兵部队,“澳门”号炮舰以及由巡捕司令、上尉马丁斯‧马德拉率领105名巡捕亦前来增援。然而,葡兵屡为匪党所败,复死伤多人,乃于l3、14等日,调集水陆各军全力合攻。因路环各村民人为盗所挟,不愿迁避,导致炮击损伤人物不计其数。至7月17日,105名“唐娜阿美利亚(D.Amélia)”号巡洋舰上士兵在中尉卡瓦略‧布兰登(Carvalho Brandão)的率领下在路环岛登陆。7月18日,“祖国”号炮舰及“澳门”号炮舰炮击华人海盗阵地。7月19日,剿匪大军全面出击至路环九澳地方。许多海盗于前天夜间乘暴风雨窜逃,多人丧生。救出18名人质,其中成人7名,儿童11人及另外40余被海盗俘获者。10月12日,根据1910年10月12日公布的法令,6月24日为澳门节日。在路环,7月13日为“路环战役纪念日”。11月,开庭审判路环犯有绑架罪的海盗,判以20年流放监禁。据当时有消息称:葡兵此次并非剿匪,实系剿民,不过借题发挥耳。洋兵轰毁村乡,惨毙多命,均是无辜良民。至于贼匪,其凶狠者逃走殆尽,擒获者不过一二余党。而第二次剿过路环匪之葡兵,仍留住该岛约有百名,并未退出。粤督为此电请外务部要求撤退路环葡兵,“此次剿匪,虽由事主所请,然事前并未知照,事后华兵商往会剿,彼又固拒。澳门界务未定,路环难认为葡属地。按照中葡条约第二款内载,未经定界以前,一切事宜彼此均不得有增减改变之事,现葡擅向路环用兵。不合条约者一。华人居住西洋属地,生命财产照约应由葡官保护,况路环并未属葡,该处居民虽不乏与匪交接之人,而安分良民亦尚不少。此次葡人剿匪,不分良莠,悉将居民轰毁,华人生命财产损失甚巨。不合条约者二。葡人从前驻守路环之兵只十余名,葡使称匪已肃清,前剿匪之兵自愿全退。乃续派葡兵留驻该岛,竟有百名之多,大背不得增减之约。不合者三。现粤民与葡感情最恶,此次路环居民被葡兵焚杀,民情更为愤激。而葡人增兵驻守,显为强占路环张本,与日后议界尤多窒碍”。路环惨案发生后,全国人民无比愤慨,纷纷要求政府废除条约收回澳门。清政府鉴于群众强烈要求,再派驻法大使刘式训赴里斯本,再次提出划界谈判问题,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香山旬报》,粤督为葡人剿匪事布告各省电文,第67期,第67—68页;《香山旬报》,葡兵攻过路环详志,第66期,第49—52页;《申报》1910年7月25日《葡兵炮攻过路环海盗详情》;《申报》1910年8月1日《葡兵搜围海盗之尾声》;《申报》1910年8月2日《葡兵攻击过路环海盗余闻》;《申报》1910年8月25日《粤督电请撤退路环葡兵》;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42—46页。
杨荫芳,女,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石岐南门人。油画家、同盟会会员。方人定妻子。 荫芳生于一个前清举人家庭,居长。她聪明勤奋,深得家人的疼爱。青少年时期,她在国内读书,1925年赴日读书,起初进入东京女子美术学校刺绣科学习,1928年结业;1929年考入日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她和留日同学辍学回国,1933年返回日本继续学业,1935年毕业。 1930年,荫芳在日本美术学校与同学方人定结婚。翌年,荫芳夫妻回国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1933年夫妻再度赴日时,她参加东京举办的“日本美术学校画展”、“中华旅日作家十人画展”;后来参加中法、中苏、中德、中英、中捷美展,展出油画《兔》等四幅作品,深受观众欢迎。1935年9月,荫芳夫妇和同学苏卧农、黄浪萍回到广州时,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特意为他们四人举办欢迎画展,荫芳以油画《卧读》等十多幅画作参展,轰动广州。 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展在上海举行,荫芳以油画《鱼》参展,赢得中外观众的好评。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荫芳夫妇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救国抗敌。1938年夏,方人定在香港胜斯酒店举办“方人定抗战画展”,荫芳积极支持丈夫的爱国行动,参与画展设计布置,出谋出力,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公诸于世,召唤人民,坚持抗战。 1935年,荫芳从日本学成回国后,随即回到中山县,1935年秋至1938年底,她先后在县立女子中学、仙逸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培养一批批有志于画艺的学生。1938年秋,因日机疯狂轰炸石岐,各学校相继停课,她避居澳门,直至抗战胜利。 荫芳夫妇蛰居澳门期间,生活困苦,多次抗拒敌伪当局要胁他们参加画展,保持民族气节。 1945年秋至1952年,荫芳受聘为中山县二区区立第一中学教师;之后,迁居广州。 1979年8月开始,荫芳受聘为广州市文史馆研究员,致力于油画创作,并参加多届广州市文史馆书画展,展出油画新作多幅,连获好评;代表画作有《兔》、《卧读》、《荔湾一角》、《四喜图》等。 几十年来,荫芳始终把她的艺术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青年时代,她参加进步的美术团体;抗战时期,耻于与落水画人为伍,并协助方人定从事抗日救亡画的创作。解放后,她用画笔赞颂祖国,描绘人民的新生活、新事物。她的作品感情深厚凝重,赋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体现民族传统画法与西洋画法的融合与升华,为画坛绽放异彩。 1975年3月,方人定病逝后,荫芳将丈夫生前的画作、遗稿加以整理,交给有关部门出版和展出,先后由广东画院编辑、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方人定的《方人定画集》及论文著作《国画的三个问题——线条、皴法、色彩》。[1][2] 荫芳长期在外工作,但对故乡感情深厚。1986年11月,中山市举办“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举办“中山籍人士书画展”,她以油画《广州西关》参展。1987年,她为《中山修志通讯》第六期撰写《方人定传略》一文,晚年时画作有《荔湾一角》、《四喜图》、《常餐准备》等。[2] 荫芳与方人定生育二子一女,长子方心冬担任中山大学教授,现移居美国,从事物理研究。次子方中坚在深圳特区电子厂工作。女名方微尘居住广州。 1990年7月19日,荫芳在广州病逝,终年88岁。 抗战时期,濠涌村时常有日军的汽艇来往,有时日军还上岸劫掠,有时向伪乡保要粮、要猪、牛,伪乡保就向乡亲们勒索。某日,突然有三个日军徒手进村,像喝醉了酒似地大喊大叫,横冲直撞。村民方德深的妻子走避不及,被日本鬼子拦住。方德深闻声冲出房门,抄起木棍便打,边打边呼,一些乡民闻声而至。基于对日军的仇恨,挥舞棍棒,一阵狠打。三个日本兵被打得遍体鳞伤,由伪机关出面把三个日兵带走。但乡民知道这次闯了大祸,紧张万分。 果然,日军调来百多人将村子包围,声言全部村民通通要死。紧急之际,有人想起杨荫芳,她精通日语,请她出面交涉。 在乡亲们生命安全受到重大威胁的情况下,杨荫芳义不容辞,迳直走到日本军官面前,取出她留学日本的证件,递了过去。日寇军官看着证件,再端详著这位妇女,一脸正气,不卑不亢,凛然不可侵犯,一时愣住了。杨荫芳用流利的日语,说明事情缘由。日本军官不信,几个日本士兵的刺刀直指杨荫芳,她毫不畏惧,反复强调,此事与村民百姓无关,不应加罪于他们。她有理有节的一番义正言辞,令日本军官语塞,最后不得不下令撤走。[3] [1]《杨荫芳》,载“沙溪旅游文化网",2010年9月19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248。 [2]中山市华侨.港澳台人物传编委会办公室:《女油画家杨荫芳》,载《中山文史》(第22辑),中山:中山政协,1991,第130-132页。 [3]《杨荫芳救了濠涌村》,载《中山日报》,第3634期,B3版,2004年12月18日。
更多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