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繁荣昌盛 和谐共融─澳门回归25载”摄影展图片征集评审结果出炉!。

>>立即查阅入选名单

更多

展览结集了一百三十多位澳门资深文艺家绘画肖像以及专访故事,相关文艺家涵盖写作、戏剧、影视、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摄影、书法及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

>>前往展览页面

更多

是次比赛属“年度中国历史人物选举2024”之第二部分,参加者需以上述选举之当选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迹、文学作品等为主题,完成专题研习报告并上传至“澳门记忆”文史网以参赛。

更多

回归二十五载有奖问答游戏的得奖结果出炉!每位得奖者可获 “中西合璧古地图” 澳门通双卡套组。澳门记忆团队已透过得奖者注册会员时登记之流动电话号码,以短讯形式发送得奖通知,再次感谢会员们的支持和参与!

>>立即查看得奖名单

更多

“澳门记忆”以“记忆同行 岁月新章”为题推出2025年年历电子版下载,传承人文情怀之美,共迎岁月新篇章。
立即下载 年历卡 月历

更多

当年今日
历史上的
1540

嘉靖十九年(1540年2月8日─1541年1月26日)4月17日,耶稣会主要人物西蒙•罗德里格斯(Simão Rodrigues)从罗马由海路抵达里斯本;葡萄牙驻罗马大使佩得罗•马斯卡雷尼亚斯(Pedro Mascarenhas)和彿兰西斯科•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则从陆路于6月底抵达里斯本。耶稣会当时还未获教宗正式批准,但有消息说至少有6万马拉巴尔(Malabar)的土著人在印度皈依,等待参加该会。热衷于此次宗教运动的有葡萄牙国王若奥三世(João Ⅲ)和后来成为西尔维斯(Silves)主教的热罗尼莫•奥索里奥(Jerónimo Osório),还有巴黎大学巴巴拉(Santa Bárbara)教会的首领狄奥戈•罗德里格斯(Diogo Rodrigues)博士和其他多位人士。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8页。

1552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1月26日─1553年1月13日)4月17日,彿兰西斯科•沙勿略出使中国计划失败后,仍满怀热情带着耶稣会士巴尔塔萨,加戈(Baltasar Gago)神父、阿尔瓦罗•费雷拉(Álvaro Ferreira)修士和华人仆役安东尼奥•山塔飞(António de Santa Fé)修士从果阿启程前往中国,他曾致函葡王若奥三世:他将同他的朋友迪奥戈•佩雷拉一道去要回被囚禁的葡人,建立殿下与中国皇帝的友谊。8月底抵达上川岛,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当时上川港尚是一个空旷无人的荒芜岛屿,虽有葡萄牙人驾船来此贸易,但并未得到中国官方的允许,只能住在海边的寮屋内,他们偷偷地与广州赶来的华商做生意。彿兰西斯科•沙勿略抵上川之始便设立了一座草棚小教堂,做弥撒和教那些被捕的儿童、少年学习教义,进行宗教活动。Georg Schurhammer, Episolae S. Francisci Xaverii Aliaque eius Script, Vol. 2, pp. 491—497, pp. 651—675; Alessandro Valignano, Historia del principioy progresso de la Compañia de Jesús en las Indias Orientales: 1542—1564, p. 258.

1624

天启四年(1624年2月19日─1625年2月6日)4月17日,葡印总督批准澳门议事会关于澳门—马尼拉航线贸易合法化的要求。从17世纪10—20年代开始,澳门的商人开始正式维护澳门—马尼拉航线的合法性,试图强迫专门使用能受到中国海关优惠待遇的葡萄牙商船。1622年,澳门富商安东尼奥•冯塞卡(António da Fonseca)从马六甲给葡印总督写信,请求他通报国王应给予“澳门居民和马尼拉居民同等待遇”。1623年,由于日本、印度和菲律宾需要大量的丝绸,澳门—马尼拉航线的商人竭力维护其航线的合法性。他们认为这样不会损害王室财政和澳门商人的利益。由于荷兰人封锁带来的苦难,这种请求也符合大量减少向葡印商人订货的需要。这条航线上的商人们所关注的货物主要是丝绸。澳门葡萄牙人还指出:“如果葡萄牙人不把货物运往马尼拉,中国人则会冒险把这种利益放到敌人的手中,这样荷兰人和英国人则会大发横财。”澳门商人最后一个决定性的理由致使这一贸易合法化。普塔克称:1620年后,尽管有荷兰的不断威胁和各种葡萄牙官僚政治的阻碍,澳门与马尼拉还是成功地加强了商业联系。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丝绸交换白银的贸易而发生的。关于这一变化,普塔克作了这样的几点总结:第一,澳门早先对西班牙参与丝银贸易可能引起跌价的担忧已基本消除,因为荷兰人在海上的劫掠使数量惊人的货物不知所终;第二,荷兰人的袭击有时也针对福建商船,在台湾海峡遭受的损失暂时性地阻碍了福建商船前往马尼拉,结果是美洲白银多有剩余,西班牙对中国货物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牙人便有充分的理由加强与马尼拉的贸易,将更多的美洲白银带回澳门。另外两个方面也值得考虑:为了提高美洲白银的产量,澳门也向马尼拉输送白银,用在白银产地的合成工艺中;水银贸易大多发生在1620年代,几乎都来自中国。主要产自贵州,原本作药用或其他用途。在此之前,一直有少量水银进入亚洲市场,但不用以炼银。澳门对这桩生意的参与是当时少有的“技术进步引起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的事例之一”。Arquivos de Macau, 2a série, Vol.1, p.60; 但加尔西亚《澳门与菲律宾之历史关系》(载《澳门史新编》第2册,第548页)称,尽管澳门商人从1624年开始,一再要求将澳门与马尼拉贸易合法化,但到1624年4月17日,葡印总督仍未同意两者之间的贸易。Benjamin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ércio Macau-Manila nos Séculos XVI a XIX, p.21; ANTT, 《圣维森特选集》第19卷,第157—159页,转自罗里多:《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澳门和马尼拉看中国》,载《文化杂志》第53期,2004年。普塔克:《明代澳门与东南亚的贸易》,载《澳门史新编》第2册,第385页。

1670

康熙九年(1670年1月21日-1671年2月8日)4月17日,澳门议事会派修士安东尼奥•努纳斯(António Nunes)为使者搭“玫瑰经(Rosário)”号抵达邦旦,从此开通澳门与邦旦之海上贸易。 克罗德•基育:《葡萄牙人和邦旦(1511—1682)》,载《文化杂志》第17期,1993年。

1713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1月26日-1714年2月13日)4月17日,澳门议事会致函交趾支那国王,对他派遣庞若翰神父前来重建澳门与该国的贸易关系表示欢迎。澳门议事会又派庞若翰神父为使节,乘坐赴东京贸易的澳门额船“西望洋圣母.圣尼古拉(Nossa Senhora da Penha e S. Nicolau)”号前往交趾支那,还带去了议事会致东京国王的信函与礼物。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6—18世纪》,第86页;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p.130—132.

1777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月8日─1778年1月27日)4月17日,澳门总督沙丹耶写信给议事会,对主教佩德罗萨•吉马良斯的规定提出反对意见;他说禁止外国传教士进入澳门却允许一位多明我会传教士若瑟•班迪尼亚(José Bandilha)留在这里教授神学。议事会对此事的答复是,此规定只是禁止那些未得到允许或不是从里斯本而来的传教者。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509.

1864

同治三年(1864年2月8日─1865年1月26日)12月21日,夜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路环岛上的居民区。大约250间茅草屋棚全部焚毁。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1865年4月17日在废墟上重建居民区,但规模已较前为小。澳门政府继续派兵在此地巡逻,防备海盗袭击。Eduardo A. Veloso e Mato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 p. 223.

1884

光绪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4月17日,里斯本政府批准香港澳门间铺设及经营电话电缆合同,由有关公司在香港与澳门、澳门与氹仔间铺设海底电缆。连接香港的工作在合同指定的时间内完成。7月12日,澳门向里斯本发出了第一封电报。澳门香港间铺设的第一条电话电缆将于1885年7月15日向公众开通。澳门电报站设于西湾炮台。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234页;Luís Virgílio de Brito Frazão, História e Desenvolvimento dos Correios e das Telecomunicações de Macau, Vol. 2, p. 62.

1884

光绪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4月17日,澳门政府颁布法令,将圣奥斯定教堂批给善良耶稣受难教友会,由该教友会负责对该物业进行重建与维修,并资助礼拜活动。施白蒂:《澳门编年史:19世纪》,第234页。

1897

《知新报》第十二期刊登《论今之时局与战国大异》、《论俄国不能混一亚东》、《恤兵要折》、《臭腐神奇》等文章。《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创刊,由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资、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该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原按上海《时务报》模式创办,初拟为《广时务报》。及后经梁启超斟酌后,才定名《知新报》,报头使用篆书。其办报宗旨,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聋、哑,是谓三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翻译不少西文报刊,录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大事,同时远销海外旧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设社址于澳门南湾大井头四号,其后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迁馆告白:从大井头四号移寓至门牌十九号。初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册起,改为旬刊 (十日刊),篇幅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册开始,再改为半月刊,每期约60余页,册装。目前所收集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册,是否仍有后续出版的刊册,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会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合作将该馆珍藏的共134册《知新报》原件进行电子化,得以在此平台与公众分享。此外,本会为每期之目录加设链结功能,以便各方读者阅读。《知新报》主要撰述和译者如下:撰述: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欧榘甲、康广仁、黎祖健、麦孟华、林旭、孔昭炎、康有为 英译:周灵生、卢其昌、陈焯如、甘若云葡译:宋次生德译:沙士日译:唐振超、山本正义、康同薇

1929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1929年12月31日)4月17日,海岛市公局局长罗巴度贴出告示,招人承造氹仔电力机房一座,参入投标者必须预交押票银1200元,并规定机房将使用彼得发电机组(Grupos Geradores Peter)。至1930年2月建成。为了采购设备,由局长罗巴度借款4万元“为氹仔设立电灯总局购置机件材料之用”,并获政府委员会批准。氹仔电灯总局位于嘉路士米耶马路,为氹仔第一座公营发电厂。Boletim Oficial da Colónia de Macau, p. 242, p. 280,转自朱杏桂:《氹仔昔日的电力和电灯总局》,载《海岛回澜》创刊号第28—31号,2009年。

1936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4月17日,澳门财政布告,定于5月4日上午11时在财政厅大堂将澳门、氹仔、路环签铺票、白鸽票、山票生意出投,仍以一年为期。现有人出价35万元并缴保证金,故此次出投即以35万元为底。Ano de 1936—Boletim Oficial de Macau—No. 15—11 de Abril, pp. 323-324.

1942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4月17日,由于战事日益紧张,生活渐趋艰难,澳门政府暂时允许将城内土地用作农业用途。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 (1900-1949)》,第290页。

1942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2月,从香港来的首批难民抵澳。4月17日,由于生活指数的暴涨及蔓延远东的战争带来的困境,暂时允许将城内土地作农业用途。

1943

民国三十二年 (1943年1月1日-1943年12月31日)4月17日,汪精卫夫人陈璧君、南京汪伪政权外长乔装抵达澳门,拜会此时居澳的宋庆龄。此时,由于日军希望全力对美作战,希望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企图努力与重庆国民政府达到合议,为此特遣两人来澳门请求宋庆龄帮忙。宋庆龄仅表示愿意参加争取与日方达到和平。陈璧君9月20日离开澳门。理卡多‧平托:《中立区的炮火》,载《澳门杂志》第2期,1997年9月。

1947

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4月17日,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电请行政院收回澳门。28日,就广东省临时参议会请求向葡国交涉、收回澳门之事,国民政府外交部欧字第8661号代电答复到粤,称:收回澳门,现秉中央意旨,正在研究筹划中。同时高级外交官表示葡国在战时非盟邦,澳门违反中立地位,并列举澳门应交还中国之理由: (1)实际上,英美法所租借之土地,已完全交还中国; (2)葡国在战时并非盟邦,并因许可德日人避难,而违反中立,并应负不少爱国华人之死亡之责任; (3)居民95%为华人; (4)澳门已成为不道德之城市,为烟、赌、妓及贩卖人口罪行之渊薮。《广东省参议会电请行政院收回澳门案》,澳门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卷:全宗号35J-175/案卷号2 (2)/盘号2239/影像号41l;《发动国民外交收回澳门:中央接纳国民要求正筹划中》,载《粤侨导报》1947年第13、14期合刊,转引自广东省档案馆编:《广东澳门档案史料选编》,第25页。

1987

1987年4月17日,葡萄牙总理施华高(Cavaco Silva)官式访澳3日,这是在职总理首次来访。

1988

1988年4月17日,“耐力之旅”澳门至里斯本车队出发,全程18,000公里,7名澳门葡人参加此历史壮举。

1998

1998年4月17~19日,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抵澳访问。

1999

1999年4月17日,首届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参选报名工作结束,共9人报名,其中2人为女性。

2002

2002年4月17日,特区护照持有人可免签证进入英国,并逗留最多6个月。

2003

2003年4月17日,与中山、江门等10个市政府合办的“粤西名优产品展销会,开幕,特区政府希望透过展销会进一步加强与粤西的合作。

更多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