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榮根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在澳門的體育和戲劇界,沈榮根曾是一個很奇特的存在,你未必需要知道他的名字,但很多時會聽過他的聲音;你未必看過他打籃球,但卻知道他與體育界關係微妙。別看他鎮日笑意盈盈的樣子,回顧其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話劇,充滿了轉折與傳奇。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鑠,對戲劇的熱愛絲毫不減,仍未有真正退下火線。在他那充滿故事的人生中, 話劇不僅是他的興趣,更是他生命的注腳。
早年經歷:窮困中的堅韌
沈榮根出生於1944年的廣州,父親早年赴港工作,母親則帶著他和妹妹在廣州生活。那段日子,母親既要操持家務,又在工廠工作,身體逐漸垮掉。後來,母親與工友利用工廠結業時的遣散費湊合起來,在廣州郊區合作投資了一個大戲棚,做起了劇務,安排戲班回來表演。當時,沈榮根經常跟著母親去後台,對粵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回憶起當年看到的袁仕驤及吳惜衣兩位男花旦,“那時看到他們在台上艷麗,但落了妝原來是男性,對此印象特別深刻。”
然而,母親的肺病日益加重,無法再繼續工作。為了治病,他們決定離開廣州,並在1956年初來到澳門。那時的澳門,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沈榮根記得,他來到澳門後, 在亞豐素街居住,並申靖入讀大興街庇道學校。初到澳門,他甚至一個英文字母都不認識,但卻憑借自己的努力,花了半個學期和一個暑假,沈榮根便轉到由教會主理的粵華中學入讀小學五年級。
話劇初體驗:一齣音樂劇的啟蒙
談到沈榮根與話劇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他在粵華中學讀書的時候。那時的粵華中學,每年的聖誕節都會有一場三幕話劇表演。這些表演對於編劇而言是一大考驗,因為粵華是全男校,所以演員都是清一色的男生。當年負責這項表演的是羅燦坤、麥丹及甘恆三位老師,他們選拔了一些有演戲潛質的學生進行培訓演出,上台有板有眼。這些演出對於當年讀初中的沈榮根影響甚深。
當他讀至高中一年級時,學校恰巧來了一位南斯拉夫籍的神父鮑林,他對音樂頗有研究,尤其是組織合唱團方面。於是,在校內組織了一個合唱團,沈榮根本人也加入了其中。翌年,鮑林神父得知羅燦坤是資深話劇人,便要求他導演一齣音樂劇《馬爾谷漁夫》。這劇需要選角,其中一個條件是能唱的,沈榮根被選上了當劇中男主角馬爾谷。這便是他正式初踏台板的經歷。
話劇人生:舞台上的挑戰與收穫
1971年,沈榮根已是取潔中學的教師,當時羅燦坤及甘恆兩位老師也在該校兼任老師。恰逢當年取潔新校舍落成,校長潘日明神父便要求他們舉辦一場話劇表演,慶祝新校舍落成及聖誕節。羅老師便找沈榮根連同另外四位老師演出一場《佳偶天成》,並讓他指導一些學生演出一幕《聖誕夜》的短劇。這兩次不同環境的演出,讓舞台劇成為沈榮根無法戒掉的“癮”,時至今日他仍未正式告別舞台,還不時客串參演,過其戲癮。
“舞台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地方。”他說,“在舞台上,一個演員可以藉著不同的角色過著不同的生活,這是令人著迷的。當你在表演時看到台下的觀眾隨著你的表演而生出喜怒哀樂,這正是一個演員最大的收穫。”他深信演員是可以影響觀眾的,所以作為劇場中人,應該有責任藉著戲劇感動觀眾,並引導觀眾趨向真善美。

1999年演出沒有魯大海的《雷雨》,全體演員合照
澳門劇壇的歷程:從《再見女郎》到《雷雨》
80年代的澳門劇壇,只有曉角、澳門戲劇社和海燕三個劇社。沈榮根回顧當年:“當時,中華教育會也有一個戲劇組,但多作內部演出。”1983年,澳門戲劇社演出《再見女郎》,後來邀請沈榮根出席演後座談,並因其認識幾位社員而邀請他加入。翌年,他便在文化學會(文化局前身)主辦的春節匯演中首次登台,演出《紅色康乃馨》。
在加入澳門戲劇界,沈榮根除了澳門戲劇社製作的劇目,也參加了澳門藝術節的演出。提起藝術節,他記得最初稱為“澳門新春藝術節”,通常都在春節期間演出。1992年,文化司署(也是文化局前身)決定採用外聘專業導演,以及在澳門各劇社中挑選演員的方式,排演一齣有分量的戲作為藝術節的話劇表演。當年,他們邀請了廣州的林兆明先生來澳執導《欽差大臣》,而沈榮根被選中擔任市長一角。該劇在澳門大會堂首演後好評如潮,更被廣東省、珠海及被澳門多家劇社邀請重演共達五次,可謂是一時佳話。
1999年,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及澳門劇社成立二十週年,澳門戲劇社邀請了中國首位博士導演、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來澳執導一齣“沒有魯大海”的《雷雨》。王曉鷹明白到澳門戲劇社的資源有限,所以他採用一種寫意的佈景、寫實的表演方法,令到表演者及觀眾都獲得一種超凡的享受。此舉的意圖,放諸今日的劇社亦不難理解,沈榮根說:“時至今日,澳門所有演出經費都是緊絀的。”在這齣劇中,沈榮根飾演周樸園,這是他在這麼多演出中感受最滿足的一次。
回歸大典的榮耀時刻
澳門回歸的大型體育表演上,當容韻琳小妹妹唱完《七子之歌》後,與在場尋找她的父母及爺爺嫲嫲相會的情景,就是由沈榮根來擔演那位父親,完全將“澳門”這個流落在外的“孩子”,重投家長懷抱的感人情節以話劇手法展現出來,既具體又深刻。“這一幕,是整個表演的核心,如果沒有這一幕,整個表演只是一個‘大型文體表演’而已。”

擔任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在澳門傳遞時留影
教書與體育:生命的另兩大支柱
除了演戲之餘,沈榮根在澳門找到他熱愛的工作,當過老師、當過運動員,更參與過電台節目。“個人最喜歡教書,因為覺得特別有意義。”他笑著說。在教書的廿三年半裡,他先後在取潔中學和聖心英文部任教。除了教書,他還對體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年輕時期曾經是澳門代表隊的籃球運動員,由此認識到不同階層的朋友。
昔年的教書工作有不少閑暇時間,沈榮根還在綠邨電台兼職,主要做閑談的節目,暢談體育、民生,無所不談。今時今日時興一身兼多職,沈榮根亦可謂鼻祖,也讓他認識到澳門的多面性。
社會服務的認可:榮獲勳章
沈榮根對澳門社會的貢獻不僅僅在於戲劇方面。他一直熱衷於參與澳門的社會服務活動,也因此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2013年,他榮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社會服務獎章,這是他多年來無私奉獻的最好證明。
如今,沈榮根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八十餘載春秋。他的生活,就像一部豐富多彩的話劇, 每一幕都充滿了故事和情感。他用自己的熱情和才華,在澳門的戲劇舞台上書寫了自己的傳奇篇章,也為澳門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故事,或能激勵著後來者,在戲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2013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社會服務獎章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