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從藝無悔──洪珊珊

文藝家:洪珊珊

作者:甘遠來

洪珊珊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鬧中取靜,冷處熱心。走進洪珊珊位於鬧市中的工作室,別有洞天,字帖夾著宣紙,一摞摞練習書法的宣紙如小山般疊在一起,大大小小的毛筆一叢叢地懸掛、安置,壽山石、青田石等多類篆刻的石料整齊放好,儼如“大隱隱於市”的世外桃源。

工作室中掛著一幅幅裝裱好的書法作品、印屏及陳列有序的印章,朱砂墨寶,全出自一人手筆,這正如洪珊珊半生以來的兩枝筆──鐵筆與毛筆。

鐵筆毛筆 雙筆學書

“父親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擅長幫人寫對聯,在家中日日都可以見到文房四寶,耳濡目染之下,小學時就對書法產生了興趣,想寫字。”洪珊珊的父親洪超明,是她的啟蒙老師, 也是她的人生導師。父親見洪珊珊對書法一道有興趣,便先要求她練習,當時紙墨皆貴,便只給了她一碗一磚,碗是大海碗用來裝清水,磚是村莊裡隨處可見的大紅磚。洪珊珊一有時間,便執起毛筆,在紅磚上練字,“我上學前寫一筆,跑過去又劃幾筆。”

寫在紅磚上的字沒有消失,而是深深滲入了洪珊珊以後的人生。

洪父除了寫聯營生,還有一項絕活,便是篆刻。篆刻是門苦功夫,要求高度集中,手、眼、心連成一線。洪父為相熟的朋友刻私章,當時人們工資、錢財的出納都需要一枚個人印章,因此也有生意,養活家庭。洪珊珊在中學時開始跟隨父親刻字,剛學習時用木章練手,是不輕易落筆石上的:“篆刻完成後的成功感與寫書法是截然不同的,我覺得有趣,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欲罷不能,將一直堅持下去。”

學書與學篆,貴在堅持。

高中畢業後,洪父給了自己的女兒一本王羲之的字帖,和她說:“慢慢練。”洪珊珊現在早上起來後,總會花一兩個小時練字,而篆刻是一門“功夫”,需要靈感和精氣神,可以全日在篆刻上,也可以一連幾日不做。但無論做與不做,都是學書的修行。

父親對洪珊珊的教誨始終銘刻在她的心頭:“不要驕傲,你只是會寫字,並不是寫得好。讚美可以聽,但仍要努力。”

洪珊珊於百歲千秋──全澳美術界慶“雙慶”美術作品邀請展

創立女協 群芳翰墨

2019年3月,洪珊珊創立澳門女子書法畫篆刻家協會(下稱“女協”),談到創立協會的宗旨,她說:“書畫與篆刻是一種難得的文化,是中國獨有的,是應該傳承、弘揚的。”

勁而柔易,柔而勁難。來到澳門後,洪珊珊參加了不同的書法雅集活動,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藝術同好,她說:“澳門的女性很有魅力,也很有毅力,我覺得女性的筆劃強中有柔。”她漸漸覺得“女性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澳門的資源豐厚,給予女性很多進修、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洪珊珊創立了女協。

女協一開始創立時,只有22人。直至今年,會員已發展到61人的規模,涵蓋老中青三代。在某次走出澳門的作品展中,主辦單位訝異於小小的澳門何以仍有大批的女士參與這種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創作活動。洪珊珊說:“女協的所有成員每次參加活動都是裝扮精致,開開心心的,沒有是非、紛爭、躁動,只談作品,我們一心在藝術上,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她們享受鑽研藝術的過程。這種專注,讓女協走得更遠。

洪珊珊說:“女協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做好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而未來,女協將走進大灣區,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辦展,讓中國、讓世界看到澳門的女性,看到澳門女性的獨特氣質。女協每年都會舉辦會員作品展,收集會員的藝術作品刊印出版作品集,二零二四年(五週年)的作品集封面上書“群芳翰墨”,封底是篆刻拓印:濠江風采。

方寸之間

學書與學篆都是一樣的學習過程,大量的閱讀,大量的練習,大量的臨摹字帖,最後博採眾長,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洪珊珊說多年以來,沒有多想別的東西,就是不斷地寫、刻,不知不覺間便走到了今日。

宣紙、石頭,不過方寸之間。心神,不過靈台之間。方寸之間的材料如何表現靈台之間的神思,成為了藝術家尋找、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的永恆命題:“方寸之間要包含很多構想,要有變化。”變與不變,也是我們人生中的終極命題,書法、篆刻這兩門藝術為洪珊珊提供了解答的方法,“寫書法讓我比同齡人更成熟,心更平靜,人更有信心。篆刻是另一種滿足感,讓我變得很多東西都不計較了,用平常心看這個世界。”一心從藝,不謀利益,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雲淡風輕地面對、接受、擁抱世界的變化。

洪珊珊說數年前的某日靈機一動,腦海中霎時間出現了七個詞句,一氣呵成創作了七枚印章,由紙筆布局,到找石料,再到佈局動刀,只用了短短一日的時間。三枚廿四節氣印,一枚“正氣”,一枚誌念父親的“田庵老人”,一枚“珊珊作”,一枚“小人今年三十對”。三十對,即是六十歲。那年洪珊珊六十歲,她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那種神來之筆般的創作帶來的幸福感與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然而,世界上的一切神來之筆不過是日常千萬次的落筆,匯聚而成,厚積而薄發。

洪珊珊作品

從藝無悔

洪珊珊從不吝於扶助年輕的藝術同好,始終認為如果一個人努力過,無論作品如何,結果如何,都必須給予肯定。正是這份難得的感同身受,使她的作品中增添了無限的人文情懷。

休息多年之後,洪珊珊重新拾起書法和篆刻這兩門藝術,她說她“懂得”了,整個思維都轉變了──心態放寬,單純享受書寫和治印的過程。“學藝是不歸路,勤奮是必須的,更多是要刻苦和耐寂靜,從中得到的快樂及滿足無以言喻。

“從藝無悔”是洪珊珊的一方印,白文方篆,線條的顧盼之間有疏有密,如同人生中的前進與休整,她說:“不要辜負藝術。”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