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自由天地 隨緣隨意──盧錦盈

文藝家:盧錦盈

作者:李懿

盧錦盈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據説,澳門社團中,攝影愛好者的社團最壯大。澳門有很多攝影師,還有更多攝影愛好者, 盧錦盈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醫院X光室──攝影入門之地

盧錦盈一向予人的印象是沉默寡言,禮貌而有距離感。他與攝影結緣是因為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澳門能讀到中學畢業已算高學歷了。中學畢業後,盧錦盈找到了一份工作,他進入了醫院放射科。因為有一個同在放射科工作的“師兄”是位攝影愛好者,而且在X光室工作需要暗房操作。漸漸的,盧錦盈受“師兄”影響,開始了最初的攝影嘗試。

盧錦盈

開始時他只是借“師兄”的相機在街上隨意拍。月薪三十元包食宿,他慢慢存了一筆錢,終於在一九六七年用積蓄買了一部幾百元的海鷗牌DF135相機,那是一部單鏡反光機,最初拍的都是黑白照片。彼時玩攝影的澳門人並不多,畢竟這是純粹花錢的玩意。而買膠卷(菲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了節約開支,他常去買大卷的膠卷,那種一百尺裝的大卷膠卷,然後要在暗房裡靠預估來剪斷膠卷,裝進膠卷筒中。再後來有了五筒裝膠卷,比大卷的稍貴些,但方便得多。背著相機和自己安裝的膠卷,盧錦盈的人生從此不同。

好奇問他,剛開始的時候是不是先拍拍親戚朋友之類的,他搖頭說不是。“一開始就是拍風景。”他想了想說,可能因為住宿舍的緣故,他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很多。那時父親早出晚歸,家裡弟弟妹妹都還很小,自己也才十多歲。外面的景物更加吸引他,成了他鏡頭捕捉的對象。漸漸地,他發現自己鍾情於環境記錄,於是開始用上超廣角鏡拍攝,可以在一個平面上獲得更多的內容。最極致的是用上環攝360度的底片照相機拍攝。

隨意隨緣

隨意,這是盧錦盈常掛在嘴邊的詞。直至今天,在藝術上,他並不是沒有追求,但他更喜歡水到渠成式的創作。“攝影是我幾十年都沒停止的愛好,但我不會執著於一定要拍得如何如何。我喜歡隨遇而安。”

盧錦盈並沒有跟過哪位攝影老師,也沒有在澳門上過甚麼攝影課程。最早期的攝影會有很多攝影技巧班,他去了幾次就放棄了。因為對他來説,所有的技巧都幾乎成了框框,限制了自己。他認為,審美眼光是潛移默化而來的,完全靠自己摸索,不是上幾節課可以培養出來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你可以感悟;看各種展覽和攝影雜誌,自己可以總結。如何構圖,對於初涉攝影世界的人來説就是一個題目,而這個題目沒有標準答案,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一個抉擇,而結果如何,在膠卷時代要忐忑等待幾天甚或個把月才見分曉。盧錦盈認為攝影技巧主要靠積累,拍得多,失敗得多了,你就慢慢掌握了所謂的攝影技巧。

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每周都去香港上商業攝影的課程。沒有數碼相機的時代,全都是膠卷拍攝,要求更為嚴謹。香港正是經濟騰飛階段,商業攝影非常先進,這類攝影的學習使他開闊了眼界,也在日後的攝影實踐中更注重嚴謹的構圖。對他的攝影藝術水準的提高有所裨益。

“那時候,我從來沒想過要成為一名攝影師。”已經成為攝影師的盧錦盈對我説。因為在醫院上班需要輪班,空閑的時間較多,值夜班有時沒有病人,就能慢慢在暗房裡琢磨攝影。如今大家都用數碼相機,沒有了那時候用膠卷拍攝的神秘感。

在路上──再回來

盧錦盈說,攝影其實不複雜。大家拿著差不多的相機,在同一地點,同一角度,拍同一景物,可能出來的照片都大同小異。因此,盧錦盈常常會思考,如何在同樣的景物面前,拍出與別人不同的一面。

旅行,對盧錦盈來説非常重要。在旅行時,他經常一個人走開,或者乾脆自己一個人去旅行, 在旅途中尋找別樣的風景。他曾提起有一次在西藏納木措,那是幾十年前,當地還沒有開發,非常安靜甚而荒涼,往遠處走更是一個人都沒有。他獨自沿湖邊走,越走越荒涼,大地靜寂,此刻,天地人一體。但突然,他開始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這讓他有些心慌。然而他並沒有停下腳步,仍然用相機拍攝一路的美景。後來發現,那不過是自己的衣服在走路時摩擦而發出的聲音。

鍾情攝影及旅遊後,他去了三十多次雲南,二十八次西藏。這對一般人哪怕是普通攝影師而言都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除了這雲南、西藏這兩處他的至愛外,全國各地他幾乎跑了個遍。

我問他,為何同一個地方能去那麼多次?他説很多攝影師都喜歡新鮮感,總愛尋找視覺衝擊。而他則會因為鍾情於某個地方,而不斷再回來,進行持續拍攝。“內地在近幾十年的變化實在太大,我喜歡尋找同一個目標,拍下人與景物的變遷。”法國攝影大師馬克.呂布曾經說過:“攝影並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讓人們看到世界。尤其是在世界紛擾變幻之時。”

比如大理洱海,開了公路之後,很多景觀不見了。而當年他鏡頭中的少年,現在都已經有了孫子。從爺爺到孫子,他每次去都會一拍再拍。而且他總會想方設法把照片沖洗後送到相中人手上。有時被拍攝者搬走了,或那個地方已拆遷,他都會盡最大努力去打聽,去尋找。

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景物的變遷在盧錦盈眼中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你總不能為了能拍到很原始味道的照片而任由那些地方不發展,讓那些窮苦的山民村民過貧窮的生活吧?所以,他覺得發展是必然的,攝影者拍攝的當下也會成為歷史。

幾年前,盧錦盈曾經擧辦過一次慈善個展,將展品售出後的收入捐給貧困地區。那次展覽, 令觀者很震撼。他鏡頭下的風景,更像是寫意中國畫,不管是雪山草地,還是平湖孤舟,都透出一種禪意,靜謐而有無限意。他的攝影藝術已進入一種心無旁騖的境界,仿佛鏡頭不是在刻意拍攝美麗的景物與人,而是邀觀者進入攝影師眼中的桃花源,能有片刻忘記了身邊紛擾的現實與有種種煩惱的自我。

“攝影對我來說從來沒有喜樂參半那回事,全都是開心和期待。”澳門郵政局將他的七張內地景觀的攝影作品各自發行了郵票,每次都馬上被集郵愛好者一搶而空。但他為人從不張揚,一直很謙虛。他説:如果覺得自己已經在高峰,那就不會再有進步了。在藝術上需要不斷求索,才不至故步自封。

轉戰畫壇

疫情幾年,每個人都被困,出遊變得很艱難。盧錦盈在家裡開始了頻繁的繪畫創作。他身邊的好朋友很多都是畫家:黎鷹、陸曦、李得之、黎小傑……平日聽他們談畫論藝,了解不少,又常看他們創作,耳濡目染,自己也興趣漸濃。有了繪畫的願望後,盧錦盈開始嘗試學習繪畫,也曾參加版畫課程和短期的水彩畫課程。最後,他以丙烯為媒材正式敲開繪畫之門。在很短時間內,他用丙烯創作了一批作品,並於二零二三年在澳門旅遊塔舉辦了人生第一個繪畫個展。展覽名為“無界──盧錦盈的自由天地”。他表示,“無界”二字代表攝影與繪畫之間並無界限,兩者可以結合互融。那次展出的作品,以大膽色塊肌理與乾濕互映的手法,表現他記憶中的山、水、大地、天空,時而濃烈奔放,時而寧靜淡雅。據稱部分是他真實目睹過的美景,部分是他天馬行空的想像。筆者在展場曾經與澳門畫家廖文暢和吳衛鳴討論盧錦盈的繪畫,他們都給予高度讚揚,言其有鮮明個人風格和很強的表現力。

在盧錦盈眼裡,不論是繪畫還是攝影,藝術是相通的,都需要有審美眼光和與衆不同的藝術風格。

從用相機記錄景物與人的變化,用鏡頭捕捉美好,感染觀者,到以筆墨描繪心中的世界,盧錦盈堅持自己的追求,尋找的是一片自由的藝術天地。在攝影的世界裡,他已經徜徉數十載。未來,攝影與繪畫創作當然不會間斷, 但他也有心對以往的作品作一個整理。比如數十年來澳門城市的變遷,他有大量的圖像紀錄可以梳理。就讓我們期待能欣賞到他更多的佳作吧。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