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子恩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走進澳門旅遊塔的“藝言匯畫廊”,那裡正在舉行一個別開生面的畫展──《駕馭未來AI時代》,展出的作品是以格蘭披治大賽車為創作主題,使用AI插畫技術生成的。策展人林子恩表示,與其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創意,倒不如讓它當助手,創作出新時代的藝術品。
梵高才是藝術家
林子恩是策展人、是設計師、是畫家、是商人、是藝術家,“不,我不是藝術家,”他開門見山,“一直以來我的專業是設計師,設計師的心態和思維與藝術家不同。設計師會配合客人的要求創作,但藝術家不會。”然而他不否認自己有藝術天分,所畫的水彩作品算得上是藝術品, 只是仍未達到藝術家的層次,“繪畫藝術家的造詣,比我現在能畫出的水平高得多。”
或者,從他最欣賞的兩位藝術家,十九世紀的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和二十世紀的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去理解他眼中的藝術家標準會比較容易。他說:“巴斯奇亞創意超凡;梵高的畫感人至深,兩位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家,梵高更是無可比擬。”
梵高十六歲輟學,曾一度陷入宗教狂熱,潦倒半生得靠弟弟接濟;巴斯奇亞少年時在垃圾堆裡撿門板和玻璃窗畫畫,二十多歲名利雙收。那麼,自覺仍未稱得上是藝術家的林子恩,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故事?
少年天才紋身師
林子恩的人生輾轉但不崎嶇。
他的父親在下環街市謀生,三歲時父母離異,在五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沒有媽媽照顧, 我讀小學四年級便要煮飯洗衫。”他憶述那段做家務比讀書還要忙的時光,繪影繪聲,頑皮又勤快的他似乎忙得焦頭爛額!
為了多掙錢,父親租屋開麻將館,十二歲的他成天混在三教九流的人之中,無聊極了便用“麻將客”丟棄的香煙盒子畫畫,有人看中了他繪畫的飛鷹和龍的圖案,拿去紋在手臂上但效果不好,便索性讓他直接畫在身上,並教他如何用針和墨紋上顏色,從此他“名揚”下環街,引來“江湖好漢紋身客”,所收報酬不過是一瓶汽水,或者十元八塊。但這樣的成長環境沒有讓他隨波逐流,反而促使他放眼世界,“我不是看不起街市小販,而是要改變命運活得更好,不想坐井觀天,碌碌無為過一生。”
然而,儘管他有積極的想法,卻在現實中迷途了。
學徒生涯始於離家出走
升上中學的他形容自己煥然一新,不但不用忙家務,還換上一身光鮮的校服、穿皮鞋、打領帶。“我沒人管,無心向學,活脫脫是個街童,考試作弊被趕出校。”初中輟學的他初時幫父親打雜,不久後因事與父親鬧翻,十五歲離家出走。
幸而憤怒少年沒有流浪街頭。“這得感謝我當年的女朋友,就是現在的老婆。書法家吳仕明是她的舅父,介紹我去廣告公司見工(面試)。”美術協會旗下的華風廣告公司,員工都是書畫家,在人生的轉折點,他遇上水彩畫家張耀生。“我臨摹了電影《半斤八両》的海報,師父便收了我當學徒。”不多久,師父讓他去參加由中華教育會、澳門日報主辦的少年兒童圖畫比賽。那天的他一心只想去拍拖,在比賽現場借用別人的畫紙毛筆,看著盧九花園的竹子,匆匆畫了一幅水墨交差,卻一舉奪得比賽冠軍!“崔德祺先生頒獎時稱讚我有天分,叫師父好好栽培我。”
那時候林子恩“無家可歸”,只能在公司借宿。可是他們的師徒關係,險些在三個月後告終。“師父嫌我嘈吵,要辭退我。我求他給我改過的機會,從此不敢一邊工作一邊唱歌。”他說七十年代澳門的廣告業,說穿了就是畫美術字造招牌,因而書法寫得漂亮十分重要。在一次試畫慶祝牌樓“毛主席萬歲”的四呎大字被人不屑一顧後,便發憤鑽研字體的結構和筆劃佈局,創作出新的美術字體。
林子恩對這一段工作經歷滿懷感恩──師父傾囊相授,不但教他書法,還教他畫畫。但五年的學徒生涯因師父離開公司而結束。二十歲的林子恩遊說師兄黎鷹另起爐灶,成立新印象廣告公司。三年後公司稍具規模,他卻決意背井離鄉。
現場示範水彩畫的寫生技巧
為愛出奇謀 翱翔新天地
林子恩坦言是因為女朋友移民加拿大兩年後,深陷相思之苦才毅然賣掉公司的股份飄洋過海。他不是異想天開,而是頭腦十分管用。不但說服女朋友的父母同意他建議先註冊後結婚的“奇謀”,以便他以“外埠新郎”的身份留在多倫多,修讀一年高中後,考進加拿大最具規模的“安大略省藝術設計大學(OCAD)”。英語蹩腳但成績優異,四年大學生涯,校內校外的獎項幾乎都是他的囊中物。
畢業後他在品牌設計公司任職,前途可期卻遇上波折,“老闆濫藥無心經營,我便離開公司, 在唐人街開店,重操故業造招牌。”唐人街創業不是他的志向,重遇英國人舊同事,他又重回主流國際廣告公司,“舊同事介紹我認識廣告代理公司的老闆,他免費給我提供辦公室和員工,等於說我是在公司內開自己的公司。”在唐人街不足一年,之後他一直在白人社會拼搏,主修企業形象設計的他如魚得水,設計屢獲殊榮。
有捨才有得
三十年在加拿大順風順水的他一直心繫澳門。二零零八年以十二生肖與金、木、水、火、土五行屬性的關係為設計元素,獲選為澳門第三輯(二零零八至二零一九年)生肖郵票設計師。而這一年,他已經準備再次重新上路。
“我的優點是敢於捨棄所有。”的確,推倒重來,非常人所能為。遣散員工後,他在二零零九年回到澳門,創立創意品牌“澳門佳作”和“梳打熊貓”,“我想製作值得收藏的澳門文創產品,而不是普通的旅遊紀念品。”為此他與多位澳門藝術家協作,舉辦展覽,開發創意產品。十年耕耘,設計生產、開設零售門市,其中氹仔的“官也墟”深受旅客青睞。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經濟跌入谷底,門市陸續關張。縱然如此,他沒有回加拿大的想法,“我對澳門有信心,而且作為生意人,明白改變經營策略才是生存之道。”

澳門國慶牌樓回歸展林子恩夫婦與師父張耀生家人合照
從平凡創經典
無懼挑戰、砥礪前行,是他做人做事的座右銘。而在創作上他的理念是“從平凡創經典”,“這也是我的人生體會,出身平凡不要緊,但要勇於嘗試,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從藝術角度去講,作品能讓人驚嘆平凡中的不平 凡,就是藝術價值的所在。”
他有意將自己“清零”,到了那天會捨棄所有畫作,或擺攤出售,或免費送出做慈善, 然後去追求一個完全不同的藝術境界。說到這個計劃,他特別神采飛揚,“我未必畫畫,可能創作抽象派的藝術品。別人看不懂但又懂, 而且要看一眼便認出是我的作品,這就是我想達到的藝術層次。”
他,又想要推倒重來!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